2018年04月06日10:37 來源:光明日報
【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
開欄的話
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經歷了無數的坎坷,創造了無數的奇跡,無數英烈用熱血奮斗擎起了歷史發展的火炬,標注了民族精神的坐標。“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今天重新回望歷史,穿越黑白影像構成的記憶底片,捕捉歷史長河中的細節,更能獲得震撼人心的力量,激勵新時代的奮斗者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即日起,本報開設《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欄目,報道英烈人物英勇獻身的光輝事跡和畢生奮斗的崇高精神,講述妥善保護英烈紀念設施的感人故事,展示英烈后人的良好家風和英烈家鄉的發展變化,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
4月3日是鄒容逝世113周年紀念日。近日,重慶市渝中區在鄒容烈士紀念碑前舉行公奠活動,懷念這位彪炳史冊的“革命軍中馬前卒”。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會長、《鄒容集》和《鄒容與蘇報案檔案史料匯編》主編周勇說,鄒容烈士的思想和品格跨越時空,今天仍是激勵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斷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
重慶市渝中區的鄒容路,是鄒容出生和生活過的地方。周勇受父親的影響,從小就對這位“革命軍中馬前卒”充滿了崇敬之情。正是在鄒容精神的感召下,周勇當年高考時才選擇了歷史專業,並在大學期間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學術專著《重慶辛亥革命史》。“鄒容的《革命軍》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系統地宣傳革命的著作,為中國民主革命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武器,在中國近代思想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周勇說,從1903年起,《革命軍》單行本短短幾年間先后在上海、香港等地和海外翻印29版,發行量超過110萬冊,在清末革命書刊中遙遙領先,為最終推翻封建統治發揮了重要作用。孫中山高度評價《革命軍》的歷史功績,在辛亥革命勝利后追贈鄒容為“陸軍大將軍”。
周勇的父親1982年編輯出版的《鄒容集》,是第一部系統研究鄒容的專著。此后30余年,周勇收集、整理、研究大量有關鄒容的史料和紀念文章,並於2013年再次編輯出版《鄒容集》,隨后又帶領團隊編寫了《鄒容與蘇報案檔案史料匯編》。“鄒容不斷追求救國救民、強國富民的真理,以天下為己任、為民族和人民奮斗不息,是中華民族的英雄,是重慶人民的驕傲,我們始終深切緬懷和深情紀念這位偉大英雄,永遠宣傳和弘揚其為國為民的思想和精神。”周勇說。
渝中區委黨史研究室副調研員向上,從家步行到鄒容路隻需幾分鐘。向上說,鄒容的家庭條件非常好,他從小飽讀詩書,少年時代最崇拜16歲便殉難的反清義士夏完淳,青年時代最崇拜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戊戌變法的失敗警示了鄒容,使他從一個維新主義者變成了堅定的革命者。“蘇報案”發生后,鄒容完全有機會躲開抓捕,卻在得知章太炎被捕后主動投案,說自己就是《革命軍》的作者。生死攸關之際,作出了與譚嗣同一樣壯懷激烈的抉擇。辛亥革命前,武昌新軍的一些軍營中幾乎人手一冊《革命軍》。“可以說,正是《革命軍》所宣傳的民主革命思想,鼓舞了1911年4月的廣州黃花崗起義和同年10月的武昌起義。”
位於解放碑商圈的鄒容路,如今已經成為重慶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我們今天的繁榮富強,正是一代代革命先烈強國富民的理想和實踐結出的碩果。在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事業中,尤其需要弘揚和傳承先烈們以國家民族大義為重,勇於擔當、奮斗拼搏、實干興邦的偉大精神。(記者 張國聖)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