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05日10:03 來源:解放軍報
習主席指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縱觀人民軍隊的發展歷程,從“砍頭不要緊,隻要主義真”到“為了新中國,前進!”無數革命先烈為了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不惜獻出自己的一切,留給后人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
時值清明節到來之際,我們滿懷對革命英烈的無限崇敬之情,再次走進血與火的革命歷史,在時空隧道裡尋覓英烈、細讀英烈、感懷英烈,把英烈們的精神特質融進自己的血脈之中,並持之以恆地傳承下去。在此,我們特推出江蘇淮安及廣西灌陽人民尋找、發掘、祭奠革命英烈的故事,以期我們今后進一步用歷史與現實說話,為歷史和英雄正名,捍衛革命英烈形象,激發廣大部隊官兵弘揚革命傳統精神,積極投身到強軍實踐之中去。
——編 者
“請烈士回家” ——
永不忘記,大胡庄戰斗的先烈
■劉 權 朱天羽
“新四軍第3師在蘇北抗戰中全連壯烈犧牲的有兩起,一起是第7旅第19團4連1943年在淮陰東南劉老庄的戰斗,一起就是第8旅第24團2連了。這樣的壯烈事跡在全軍也是少有的……”這是一封寫於1981年信件中的內容,寫信人是原新四軍第3師政治部宣傳干事朱鴻,收信人名叫劉本成。
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黨史研究專家秦九鳳,曾於1982年從劉本成手裡拿到這封珍貴的信件。信中所說的第24團2連,就是於1941年4月26日在淮安區茭陵鄉大胡庄與200多名日軍及400多名偽軍激戰,因寡不敵眾,全連僅有戰士劉本成幸存,其余指戰員壯烈犧牲。
然而,數十年來,國人甚至是淮安人對大胡庄戰斗都知之甚少。秦九鳳通過走訪了解,揭開了其中鮮為人知的故事。
新四軍第3師,由八路軍第5縱隊改編而來
說到大胡庄戰斗,必須先了解新四軍第3師。
新四軍第3師活動范圍在蘇北,因黃克誠兼任蘇北軍區司令員、政委和軍政委員會書記,主要管轄淮海、鹽阜兩個軍分區,蘇北人民也將第3師稱為“黃3師”。
黃克誠部原屬於八路軍編制。1940年8月底,黃克誠遵照中央“八路軍到華中后,堅決爭取控制全蘇北”的指示,率所轄3個支隊和皖東北保安司令部近兩萬人挺進蘇北,開辟淮陰、淮安、鹽城和阜寧等地區根據地。“皖南事變”發生后,中央軍委發布了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黃克誠所率領的八路軍第5縱隊也奉命改編為新四軍第3師,分別轄第7旅、第8旅、第9旅和淮海軍區。打響大胡庄戰斗的第24團1營2連隸屬於新四軍第3師第8旅。
秦九鳳告訴筆者,1營2連是團游動的軍事哨,營的主力連,專打硬仗和接受重要任務。全連配有兩挺輕機槍,每人都有1把刺刀和1把大刀、4顆手榴彈,當時確實是一支建制完整,裝備齊全的主力連隊。
大胡庄戰斗,完全是一場意外的遭遇戰
1941年春,為准備正規部隊的地方化,第24團臨時集結於淮安的蘇嘴一帶。4月23日,該團1營2連的戰士們在副營長鞏殿坤和連長晉志雲的率領下,進駐淮安區蘇嘴西北約十公裡的大胡庄。
“鞏營長當時就住在我們家,他和我哥哥胡其華的關系非常好。”家住大胡庄村的胡其南老人當時雖然隻有五六歲,但已經開始記事了。他對記者說,2連的指戰員在庄上住了3天,這期間還幫助村民干農活,軍民魚水情深。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25日深夜,盤踞於漣水城的侵華日軍華北派遣軍第21師團得知有新四軍在大胡庄駐扎,便緊急集合了700多人,帶著4挺重機槍和兩門迫擊炮,乘著夜色直扑大胡庄。
胡其南老人記得,當天凌晨,天還沒亮,大胡庄槍聲四起,子彈橫飛。敵人將庄子包圍起來,母親把年幼的他緊緊地抱在懷裡……70多年過去了,胡其南老人仍記得那個讓他終生難忘的日子。
血染大胡庄,全連勇士大部壯烈犧牲
大胡庄西北的小西場,是一個東西較長、南北稍短的土圩子。東西兩邊各有一條自然溝,北邊是一條旱溝,南端有一條低窪的土路。當時,胡其南和家人就住在土圩子裡。
面對數倍於己的敵人,2連指戰員毫無畏懼。在連長晉志雲的指揮下,佔領了旱溝堤堆的有利地形,沉著應戰。
胡其南回憶說:“敵人太多,武器又先進,新四軍傷亡很大。戰士們隻能退到屋裡,在牆上掏個洞,用槍從洞口向敵人射擊。”上午七八點鐘時,敵人見久攻不下就縱火燒庄。“我們是老百姓哪!”庄上的老百姓見狀大喊,但敵人根本不理會。很快,庄上9戶人家,燒毀了6家。剩下的3戶人家因為是瓦房,才沒有被大火徹底焚毀。
母親抱著胡其南,與其他鄉親一起跑到旱溝裡躲避,而副營長鞏殿坤和連長晉志雲率領已經為數不多的戰士,憑借著殘垣斷壁繼續抗擊。
窮凶極惡的敵人又向庄上打毒瓦斯炸彈,不少新四軍戰士和老百姓被毒殺,其中就包括胡其南的親大爺和家裡的雇工。
經過幾個小時的激戰,日寇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新四軍在未燒毀的瓦房裡堅持戰斗。“后來,敵人的炮火轟塌了瓦房的牆壁,鞏營長他們就趴在地上向敵人射擊……”胡其南老人回憶起那時的戰斗情景,感慨不已。
沒了屋牆做屏障,日寇蜂擁扑來,腹部中了數彈的連長晉志雲拉響了最后一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副營長鞏殿坤左腿被彈片擊中,他用僅剩的一粒子彈,擊斃了那個舞著指揮刀朝他劈來的小胡子軍官。不敢逼近的敵人向屋內投射燃燒彈,鞏殿坤被熊熊烈火吞噬了。
“這些人犧牲了,都隻有20多歲啊……可惜啊……”往日慘烈一幕,令胡其南心中無限傷悲。
17歲的劉本成,成大胡庄戰斗唯一幸存戰士
戰斗結束后,敵人開始了滅絕人性的虐殺:3個重傷員被亂刀戳死,1個輕傷員被綁在樹干上活活燒死……隻有1排2班的17歲小戰士劉本成幸存了下來。
戰斗結束的當天晚上,第24團政治處主任李少元(一說“李少院”)等人帶領20多名戰士及部分地方群眾在打掃戰場時,發現陣地上一共留有82具英烈的遺體。小戰士劉本成被送到后方醫院搶救脫險,另有一位負了重傷的戰士,在送往醫院的途中不幸犧牲。因此,大胡庄戰斗的實際犧牲英烈是83人。
劉本成是怎麼幸存下來的呢?2011年9月2日上午,秦九鳳和茭陵鄉的兩位領導同志在河南安陽市陽光小區找到了年已八旬的劉本成夫人楊秀萍女士。她透露說,劉本成當時被日本人的毒瓦斯熏昏了,身上壓著犧牲的戰友,全身都是血。日偽軍打掃戰場時,他已經清醒,但沒有作聲。因為渾身血糊糊的,敵人也就沒發現。劉本成一直躺到夜裡,直到聽到我方人員說話聲,才從死人堆裡爬出來。
劉本成僥幸脫險。黃克誠師長說:“這孩子命真大。一個連全光了,他還能活下來。”后來,黃克誠直接將劉本成調到身邊當勤務員,之后又當他的警衛員。年歲大了以后,黃克誠又安排劉本成去學開汽車,專搞后勤工作。
1955年授銜時,劉本成是大尉。轉業到地方后,任安陽鍛壓設備廠副廠長,並在58歲時提前離休。1987年,劉本成病故,享年63歲。
慰烈工程,金屬探測儀找到烈士遺骨
為更好地緬懷革命先烈,江蘇省民政廳將大胡庄烈士遺骨的發掘及陵園建設列入江蘇省“請烈士回家”——“慰烈工程”項目。從2011年年底開始,淮安區博物館副館長張馳帶領工作人員開始尋找當年掩埋烈士的地點,並進行發掘。
尋找烈士遺骸的工作在剛開始就遇到難題,當年見証這場殘酷戰斗的老人相繼離世,仍健在的由於年齡原因也記不清楚當年掩埋烈士的具體位置。
據張馳介紹,盡管現仍健在的3位老人指認的地點各不相同,但最后還是根據歷史史料、劉本成生前的口述,綜合各種情況劃定了一個8000平方米的范圍。工作人員首先採取的是考古界使用的傳統方法挖探溝。但由於當地的土質含沙和含水量都極高,挖好的探溝裡面全都滲滿水,根本無從勘測。此時,工作人員又想到烈士犧牲時體內肯定有彈片等,便決定用金屬探測儀尋找。2011年12月下旬,在使用金屬探測儀的第3天,3台金屬探測儀便發揮作用,在這8000平方米范圍的西北角上最終確定了烈士遺骸所在點。
張馳說,從發掘出來的烈士遺骸來看,這些烈士犧牲時都很年輕。當年大胡庄戰斗結束后,當地農民用板車將犧牲官兵的遺體運送至距大胡庄約1.5公裡的東北方向地勢低窪的亂墳崗進行掩埋。在清理現場,張弛看到這些烈士遺骨有的平躺,有的側臥,有的張大嘴巴,還有一具遺骨雙手壓住自己的頸部,身體蜷曲,胸骨發綠,完全驗証了當時日軍使用毒氣彈的說法。而且在烈士遺骨發掘現場,沒有發現任何武器。這一點也與劉本成的回憶記錄相吻合。在彈盡援絕之后,官兵們將手中的武器一一拆解,有的扔進水塘、有的扔進豬圈裡,不讓任何一件武器落入敵人之手。先烈為了捍衛民族尊嚴而不畏強敵的凜然正氣和英勇事跡,讓參與挖掘清理烈士遺骸的工作人員和村民熱淚盈眶。
2014年,大胡庄烈士陵園落成,英烈的遺骨遷入陵園。陵園佔地32畝,分紀念碑、陳列館和市民廣場三大主體部分。紀念碑位於茭陵鄉大胡庄原小西場戰斗的舊址北側,碑名是由當年新四軍第3師第8旅政治部主任、后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員的吳信泉題寫,筆力遒勁,寄托著人民對英烈們的深切懷念。清明時節,前來瞻仰悼念的各界群眾絡繹不絕。大胡庄烈士所在連——65535部隊2連年年派人來大胡庄祭掃烈士墓。
“幾十年來,連隊番號在變,人員在變,但我們無論何時都不會忘記先烈,將永遠把大胡庄烈士精神當做連隊建設發展的寶貴財富。”該連指導員張愛輝說。
“讓烈士安息”——
酒海井紅軍烈士終入紀念園
■文東柏
酒海,是廣西桂北農村一帶百姓俗稱的一種盛酒容器。酒海井,位於廣西灌陽縣新圩鎮北約8公裡處,距灌陽縣城18公裡,全沙公路西側。井口直徑約2米,上小下大,下有一條地下暗河相通,因其形取名“酒海井”。這裡,也是1934年湘江戰役中一百多名紅軍戰士殉難的地方。
廣西桂北的灌陽,是紅軍三次經過、英勇戰斗過的地方。
第一次是紅七軍北上中央蘇區經過灌陽。1931年1月5日凌晨,經過全州整頓的紅七軍4000余人,在前委書記鄧小平、總指揮李明瑞和軍長張雲逸的率領下,離開全州縣城,向東南進入灌陽的陳家坪、王道、勒塘村一帶,並在該地宿營。第二天早上離開駐地,向湖南進發。紅軍先頭部隊擊潰桂湘邊界永安關上湖南一側的湘軍守敵一個排,紅七軍順利通過永安關。
第二次是紅六軍團西征經過灌陽。1934年9月2日,紅六軍團主力部隊在中央代表、軍政委員會主席任弼時和軍團長蕭克、政委王震等率領下,為避實就虛,繞道清水關進入灌陽。在此,紅軍在與桂軍的激戰中傷亡100多人。
第三次是中央紅軍長征經過灌陽。1934年,中央紅軍在先后突破蔣介石設置的三道封鎖線后,於當年11月25日開始進入廣西灌陽。紅軍的足跡遍及灌陽縣的文市、水車、新圩、灌陽、西山五個鄉鎮的400多個村屯。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一批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在灌陽經過並駐扎過。
紅軍三次經過灌陽,尤以第三次與敵人的殊死戰斗堪為壯烈,總計有6000多名紅軍英烈在灌陽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由於當時戰事危急,犧牲的紅軍官兵大多由當地百姓就地掩埋,紅軍遺骸散葬於縣境各地。尤其是新圩阻擊戰時,紅軍設立在新圩鎮和睦村下立灣屯蔣氏村民祠堂的戰地救護所裡,有一百多名紅軍重傷員因來不及轉移,被敵人抓住后被活生生地扔進一公裡外的酒海井裡而全部壯烈犧牲。
為了銘記這段悲壯的歷史,傳承紅軍長征精神,從1998年開始,在紅軍后代、時任縣民政局局長俸順喜的多方呼吁下,建立酒海井紅軍烈士紀念碑的倡議,得到了中共灌陽縣委、縣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民政部門也逐級上報以求得到上級的支持。當時,在申報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和情況:一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國家已經在附近的興安縣修建了紅軍突破湘江的紀念碑園,而灌陽、全州沒有建設項目﹔二是當時上級相關部門財力困難,難以給紅軍戰斗過的縣立項和安排資金建設紀念標志。面對困難和問題,縣裡在進一步總結地方優勢、提出充分理由繼續不斷向上級請示匯報的同時,綜合考量酒海井紅軍烈士紀念碑建設的重要意義、建設規模、地理環境等因素,先后拿出了五套建設方案,並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發動黨政機關干部捐款。灌陽縣的實際行動也得到上級的大力支持,他們來到灌陽實地調研、現場辦公。200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給灌陽撥出了建設酒海井紅軍烈士紀念碑的專項資金。經過一年的艱苦努力,2004年10月,酒海井紅軍烈士紀念碑及陵園建成,並正式向群眾開放。陵園佔地面積3500平方米,紀念碑高8.1米,酒海井前立有“紅軍烈士殉難處”石碑,周圍修建了護欄,園內種上了柏樹。它的建成,既滿足了灌陽人民“讓烈士安息”的心願,也是對紅軍長征精神的有力傳承。酒海井紅軍烈士紀念碑及陵園的建成和開放,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這裡也成了黨政機關、駐軍部隊、社會團體、廠礦學校及鄉村的干部群眾開展黨團活動、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去處。2006年5月,作為湘江戰役的系列紀念設施,酒海井紅軍烈士陵園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尋找散落在灌陽縣境內的紅軍烈士遺骸,祭奠英靈、教育后人,一直是灌陽人民對英烈所要表達的敬仰之情,是對英雄的尊重,也是對革命歷史的負責。2013年初開始,中共灌陽縣委、縣人民政府正式啟動這項工作,由民政局等單位牽頭,組成專門的工作隊,在相關鄉鎮政府、村委會的積極配合下,廣泛發動群眾,到紅軍經過的村屯、到當年紅軍戰斗過的每一個地方,進行現場搜尋、確認。與此同時,由縣人民政府出面,與福建、江西、湖南及廣西的白色、龍州等地取得聯系,共同核實和完善《紅軍烈士英名錄》的內容。經過一段時期的努力,工作隊基本掌握了紅軍烈士散葬的地方,同時,將之前《紅軍烈士英名錄》1800多名烈士名單增加到2500多名,最后補充完善到3500多名。最后,工作隊將掌握的情況,以文字和專題短片的形式,逐級上報到國家民政部。
2014年9月開始,在國家民政部門以及上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灌陽縣對酒海井原有的紅軍烈士陵園進行規劃擴建,通過自籌資金和向上級民政部門申請立項,將其建設為酒海井紅軍紀念園。整個項目規劃用地150畝,具體項目有紅軍烈士陵園、紀念廣場、紀念塔、紀念館、紅軍雕塑、烈士英名錄等。主體工程項目分兩期建設,第一期為主墓區建設,第二期為紀念塔、廣場、服務設施等建設。主墓區建設完成后,2016年9月28日,灌陽進行了第一批紅軍烈士遺骸遷葬﹔是年9月30日即國家公祭日,舉行了酒海井紅軍紀念園開園儀式。
2017年8月13日,桂林市決定啟動所轄的灌陽縣酒海井紅軍烈士遺骸查找打撈工作。前期因淤泥堵塞洞口情況嚴重,無法開展水下勘查打撈工作。從9月1日起,採取了抽水、阻水、分流、清淤等一系列措施,於9月12日上午10時許,發現了第一塊人體骸骨。隨著工作的推進,在井內的淤泥內發現了更多骸骨。經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和黨史部門有關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對骸骨進行清洗、分類、修復,並從體質人類學的角度對骸骨的性別、年齡、身高、體重等各方面進行科學鑒定后,確認這些骸骨為當年新圩阻擊戰酒海井紅軍烈士遺骸。9月24日上午,由中共桂林市委、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灌陽縣委、縣人民政府承辦,在紀念園隆重庄嚴地舉行了酒海井紅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廣西壯族自治區有關部門、桂林市和灌陽縣相關領導、紅軍后人和社會各界群眾共3000余人參加了安葬儀式。
酒海井紅軍紀念園修建的同時,灌陽縣又在上級有關部門幫助下建成了新圩阻擊戰陳列館,修繕了紅5師指揮所、紅軍救護所以及楓樹腳戰場遺址,形成了一系列的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場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