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山西《前進》雜志

馬克思主義引發的中華文明深刻變革

賈陸英

2018年03月30日14:5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五四運動之后,中國社會拉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出現了“中、西、馬”三種文化系統鼎足而立的新格局。追尋近百年來中華文化發展的歷史,馬克思主義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相融合,始終是中華文化發展走勢的主線。這一過程雖然有曲折,有起伏,有波瀾,甚至有驚濤駭浪,但是,它總是向著交流、融合的方向前進。這個歷史的大趨勢,是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住的,它曾經引領了新中國的誕生,也必將繼續指引著中國這條巨龍的騰飛。

馬克思主義引發的中華文明深刻變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成為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相融合,形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這是近代以來中國思想政治領域中影響最為重大、最為深遠的大事。它影響了中國的歷史走向和進程,引領了新中國的誕生,正在指引著中國在世界的重新崛起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毛澤東提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的理論依據:“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是二者相融合的科學命題﹔“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 是二者相融合的歷史任務﹔“將古代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和古代優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區別開來”,是二者相融合的指導方針﹔“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二者相融合的科學態度。所有這些,為創造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開辟了道路。

馬克思主義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相融合,其過程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過程﹔其實質是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時代化、大眾化﹔其成果,一是毛澤東思想,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統稱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更大的力度、更有力的措施,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方位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推進中華文化走出去,進一步堅定了全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凝魂聚氣的精神力量

縱觀古今中外,任何一個國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總是以豐富多樣的內容和形式展現出來,但其中總有一種佔據主導地位、起著支配作用。我國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在優勝劣汰中形成儒、墨、道、法等顯學。經過漢代以后兩千多年的交鋒、交融和整合,儒、釋、道三家文化長期並存、共生共長,但儒家文化則居於正統地位。近代以來的西方國家,雖然各種各樣的文化表達和文化思潮不斷涌現,但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思想文化始終佔據主導。這就告訴我們,培育和壯大主流文化,是古今中外的通行做法。

新中國確立的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奠定了政治前提、物質基礎和文化條件。改革開放以來,面對多元、多樣、多變的社會思潮,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社會課題。在黨中央領導下,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經過專家學者、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的廣泛深入討論,黨的十八大集中民智,確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在社會層面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個人層面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24個字,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

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和弘揚,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中央政治局圍繞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幾次進行集體學習。中央辦公廳下發了《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一方面,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另一方面,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經濟發展實踐和社會治理各個方面。與此同時,各級黨政機關、群眾團體、社會組織開展了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這些有力措施,促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益深入人心,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精神世界,成為激勵全體人民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而不懈奮斗的巨大精神動力。

三、 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文化形態正在形成

一個民族的覺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覺醒。具有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振興,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張岱年先生說:“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文化,一定要繼承和發揚自己的優良文化傳統,同時汲取西方在文化上的先進貢獻,逐步形成一個新的文化體系。這個新的文化體系,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原則的指導下,以社會主義的價值觀來綜合中西文化之所長而創新中國文化。它既是中國文化的繼續,又高於已有的文化。這就是中國的社會主義新文化。”

實踐証明,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處理好馬克思主義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的關系,是重要而緊迫的時代課題。這包括雙向建構的兩個方面:其一,馬克思主義吸取以儒學為主體的傳統文化精華,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作為黨和國家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其二,以儒學為主體的傳統文化遵循“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的原則,經過自我變革,以適應現代社會的新形態,在社會生活中發揮其獨特而重要的作用。目前,這兩個方面正在排除各種雜音和干擾的過程中,奮力前行。可以預見,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文化形態必將伴隨著“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展現在我們面前。它猶如一棵參天的大樹,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是它的根基,革命戰爭年代的紅色文化和當代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是它的主干,外來的其他民族的健康有益文化為它增加了營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就是它的靈魂。

四、中華文化軟實力增強,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黨領導中國人民走出了一條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近40年來,這條道路越走越寬廣,對外開放走出去、包括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越來越大,越來越堅實,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大幅度躍升,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也隨之而顯著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正確的義利觀”的理念,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受到國際社會普遍歡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全新的概念,已被聯合國相關文件採納,將對人類進步發展事業產生深遠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開啟了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與互利合作的歷史新篇。

截至2017年9月,全球孔子學院大家庭包括142個國家和地區,516所學院,1076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培養各類學員700多萬人,文化活動受教近1億人次,成為覆蓋面最廣、包容性最強、影響力最大的全球語言文化共同體之一。來華學習漢語的外國留學生也逐年增多。

(作者系太原市委黨校副校長)

山西《前進》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宋美琪、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