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29日15:26 來源:共產黨人
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在1992年成立的銀川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基礎上,2001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國家級開發區。2017年12月,記者走進了這片熱土,雖然是隆冬時節,但是在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這片大地上正在重槌擂響著新一輪發展的嶄新樂章。
穿行於重大項目建造現場,如火如荼的建筑工地、機器轟鳴的廠房車間,繁忙奮戰的建設者正在加速推動項目建造……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在改革創新中奮力前行,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截至2017年10月底,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236.7億元,同比增長24%﹔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9.35億元,同比增長14.8%﹔實現財政收入10.25億元,完成年度預算的107.84%﹔完成招商引資到位資金35.55億元。
裝備制造業邁向智能化
裝備制造業一直是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條“蛟龍”。2017年以來,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立足制造業的優勢,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的要求,制定了《關於落實創新驅動戰略,推進企業轉型發展的若干政策規定》,狠抓重點產業培育,大力推進重點項目建設,把制造全面推向“智造”。
從每年拿出千萬元獎勵企業科技創新到“金豆子”工程,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對裝備制造業的扶持從未停止過。開發區先后建立了寧夏裝備制造院士專家工作站、寧夏裝備制造業技術服務與質量檢驗檢測服務平台等,引進了德國舍弗勒集團、奧地利奧鋼聯、日本山崎馬扎克等一批在世界享有盛譽的優秀裝備制造企業。
是什麼讓走過半個世紀的傳統裝備制造企業始終引領行業潮頭?共享集團的答案是:走技術創新和數字化企業之路。“過去幾個七八級技工的活,現在用3D打印技術很輕鬆就能做出來。”共享集團負責人道出了3D打印技術對鑄造業的革命性改變,生產流程從7項縮短為4項,極大地節約了人力資源,生產環境大為改觀。將10%的產值投入到企業智能研發換來的是效率效益雙提高,如今已能生產5大類53種產品。共享集團的鑄造3D打印技術已成為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智能制造的重點產業化應用項目,推動了銀川裝備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走進巨能公司的車間,沒有看到印象中的機器人,而是一些小則幾米、大則幾十米長的框架結構的“大家伙”。個性化定制已經搶佔了“機器換人”這一戰略高地,成功為國內企業提供了700多條自動化生產線,使“人工矩陣”的制造工廠,徹底變成了無人工廠。
“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在推動制造業信息化、服務化、全球化,這不僅能走出一條化解產能過剩的有效路徑,還能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贏得先機。”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一方面依托傳統裝備制造的產業優勢,重點加大對41家高新技術企業和78家自治區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扶持和培育,推進建立產學研結合機制,加大知識產權轉化力度﹔另外一方面依托新舊動能轉化典范的平台優勢,重點抓好共享模具、3D打印,小巨人機床、舍弗勒高端軸承、巨能機器人、力成電器智能工廠等智能化企業的規模擴大和新產品的下線,大力推進以石墨烯三元改性材料及電池等重大項目為代表的“一帶一路北京銀川經濟創新產業園”建設﹔最后依托單晶硅棒、工業藍寶石、大尺寸硅片等晶體材料產業優勢,重點抓好隆基硅、天通銀廈、銀和新能源等新材料項目的實施,大力推進半導體、電池及組件、集成電路等智能終端等衍生品項目。
iBi攜手TMT 建成“雙創”示范區
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的要求,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制定完善了《開發區建設雙創產業示范區的實施意見》,建成近百萬平方米的雙創科技孵化園,大力推進信息產業、生物技術、知識產權和電信、科技、媒體等創新業態培育,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全力創建成“雙創示范區”。
早在幾年前,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就獨具慧眼看中大數據產業,早早布局銀川iBi育成中心。如今,銀川iBi育成中心更是成為寧夏的“新硅谷”。iBi育成中心重點發展以引領21世紀新技術、新經濟的信息產業,生物技術骨干產業以及未來發展競爭起決定因素的知識產權三大核心業態為主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有機融合的2.5經濟業態,引導新經濟企業向園區集聚,形成各功能區產業特色鮮明、相互融合、優勢互補的產業格局。
而走進銀川TMT,盛世智能公司自主研發的智能機器人“小V”更是讓人眼前一亮。它配備有視覺導航、智能語音交互、人像識別記憶、自主路徑規劃等多項機器人前沿核心技術,在智能機器人研究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可准確識別人的語言及體形,自主完成道路設計導航、人像識別、智能語言交互,並可進行復雜的肢體動作。
出門不用帶鑰匙,回家刷臉就可進門——在銀川安元仕科技有限公司,他們研發的智能鎖錄入個人信息后,將臉湊到智能鎖50厘米處,隻聽見“滴”一聲,5秒時間順利開鎖。目前,銀川TMT育成中心的業務涵蓋了科技研發、智能硬件、軟件開發、物聯網、3D打印、影視動漫、VR虛擬現實技術、無人機、文化創意、智慧社區及知識產權轉化等領域,基本形成了TMT育成中心與開發區各園區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的格局,正與iBi育成中心聯合申報國家級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
銀川iBi育成中心和TMT育成中心,正加快融合發展步伐,推動“雙創”平台、大數據平台等加快建設,積極發展基於互聯網模式下的融合發展新生態和新興業態,著力培育新經濟增長點,最終將其打造成為現代生產服務業的“集聚區”、創新創業的“示范區”、轉型發展的“引領區”和對外開放的“示范區”。
創新發展轉型綠色引擎
位於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西北軸承有限公司在綠色發展“跑道”上謀變求新,投入使用的智能化、數字化機器人生產線,讓傳統工業制作工業精彩蝶變。該公司自從上了智能化機器人生產線以后,經過機械化、智能化操作,以前用500多人完成的作業,現在隻需幾十個人就完成了,產品質量也大幅提高,國內各地的訂單接連不斷,讓公司應接不暇。
從傳統制造企業到高新技能企業,再到進入綠色生產,這是西北軸承堅持綠色制作完結的華麗回身,也是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堅持綠色發展戰略“開花結果”的一個生動描寫。
“‘生態+綠色’既是我們今后發展的導向,也是我們轉型升級的落腳點,環繞‘綠色化、高端化、集聚化’要求,不斷加強園區建造,推動園區‘三調兩轉一演示’,擴大工業開展主陣地效果……”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相關負責人如是說。近年來,無論是在招商引資,還是在工業項目推動上,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一直旗幟鮮明地亮出綠色發展這一重心,堅持把綠色生態發展理念作為推動轉型發展的先導,讓綠色成為貫穿工業發展的主色調。
一批綠色健康消費品工業生產項目的引入,成為了新的增長極,康師傅飲品、台灣一致飲料、正大公司年產30萬噸飼料生產項目、台灣大成公司年產12萬噸無抗飼料生產項目及蒙牛低溫酸奶和冰激凌生產等項目完成了新的增加,特別是蒙牛乳業,年產值打破30億元,成為了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產值最大的企業。未來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將依托張裕、蒙牛、沃福百瑞等特色健康消費品企業,大力開展推動綠色工廠建造,力求2020年末建成全區首個百億特色健康消費品生態工業園。為了鼓舞企業綠色發展動能,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還出台《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綠色企業”培養及評選方法》,著力培養“綠色企業”不斷發展。
現在的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在轉型升級的巨大進程中已奏響綠色發展的最強音,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綠水青山”也正在一步步成為經濟增長的“金山銀山”。(記者 沈陽)
(寧夏《共產黨人》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 |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