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姑蘇文脈春意常在

2018年03月28日11:03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姑蘇文脈春意常在

煙雨江南,春天的芬芳在清新的空氣中蕩漾。

就在這個仲春時節,《蘇州市江南水鄉古鎮保護辦法》正式實施,辦法明確規定,江南水鄉古鎮的保護對象涉及整體空間環境,河湖水系,歷史建筑、傳統民居、橋梁、廊棚、駁岸、水埠、古井等建(構)筑物,古樹名木,民風民俗、傳統戲曲、傳統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地名、方言、老字號等。

“就是要從點、線、面上對古鎮進行完整性的保護。”江蘇省蘇州市文廣新局文物處處長謝曉婷說。

除了古鎮,園林是姑蘇文脈的另一個集大成者。位於蘇州市人民路一條小巷裡的曲園,生機勃發,幽靜如初。這是一座書齋園林,原主人名叫俞樾。一亭一廊,一山一石,都浸染著這位晚清宿儒的精神氣息。當年俞樾講學和會客的廳堂,喚名“春在堂”,出自他的詩句“花落春仍在”。也就是這個“春在堂”,似乎給蘇州這方水土定下了一個基調,成為嵌入城市發展肌理的一枚耀眼標識。

迎著新時代的浩蕩春風,有著2500多年歷史積澱的古城蘇州,依然吟唱著熱情洋溢的“春之歌”,而對城市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這首“春之歌”裡的華彩樂章。

“提氣振奮、提神聚焦、提勁實干。”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市委副書記、市長李亞平這般概括參加今年全國兩會的總體感受,“我們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就要充分利用好蘇州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著眼於文化傳承,推動文化資源優勢向經濟發展優勢、城市發展優勢轉化,讓蘇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示范區的樣板功能得到全面彰顯和發揮。”

突出“細”的風格

精細,或許是蘇州的最大秉性。

由陽澄湖邊黃泥黏土制成的磚,被稱為“金磚”,而且還有著“方正古朴、色澤青黛、光可鑒人、質地細密、斷之無孔、堅硬如鐵、其聲如磬、聲震而清”的特點,個中原因就在於制作工藝上追求極致。

掘、運、晒、椎、舂、磨、篩、澄、濾、晾、晞、勒、踏……蘇州御窯金磚制作技藝第六代傳承人金瑾說,制作御窯金磚,需要經過取土、練泥、制坯、焙燒和窨水等29道工序。

一塊磚上的動靜,與一縷絲上的乾坤異曲同工。

高級工藝美術師馬惠娟精通緙絲工藝。據她介紹,緙絲是以桑蠶絲為原料,採用“通經斷緯、生經熟緯、細經粗緯、白經彩緯、直經曲緯”的獨特技法,織出圖案和花紋,“屬於純手工制作,織成后雙面效果完全相同,所以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說法”。

作為“宋錦”和“漳緞”兩項傳統絲織技藝的非遺傳承保護單位,蘇州絲綢博物館設有國家文物局批准成立的“中國絲綢織繡文物復制中心”,在絲綢文物復制、修復領域是塊金字招牌。

“對絲綢文物進行復制,不僅要還原它的形,還要抓住它的神。從事這項工作,隻能是細之又細、慎之又慎。人一旦走神兒,文物的神也就跑了。”蘇州絲綢博物館副館長、絲綢修復專家王晨說。

一切都要凝結到一個“磨”字上。例如昆曲,歷經打磨,終成新腔,因曲調幽雅婉轉,唱詞典雅華麗,追求水磨糯米粉一樣的細膩軟糯,也被稱為“水磨腔”。一秒一秒地磨,一寸一寸地磨,磨時間,磨精力,磨脾性,蘇州最終磨出了光華,磨出了色澤,磨出一個“蘇作天工”,磨出一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榮譽稱號。

傳統文化中“細”的風格、“磨”的能耐,現在的蘇州人照單全收,並且融入城市管理的各個方面,把“工匠精神”與“繡花功夫”全方位地發揚。

3月13日,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周乃翔對關鍵小事特別關注:在姑蘇區范庄前、留園停車場等調研公共衛生間改造情況﹔在新民橋農貿市場、姑蘇生鮮南環市場等了解菜場環境提升情況﹔在星明街大型生活垃圾中轉站、金業街生活垃圾集運中心等掌握工程建設進展情況。

工作方式實打實,工作部署也不務虛。今年春節前夕,蘇州市正式印發《勇當“兩個標杆”落實“四個突出”建設“四個名城”十二項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涵蓋了產業、科技、文化、教育、衛生、生態、交通等12個方面,實施重點任務共計510項,並且列出了任務分解表,按每個年度細化任務完成進度,明確責任單位。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現在的蘇州,依然是這則箴言的一個有力注腳。

挖掘“深”的魅力

姑蘇文化的厚重與深邃,令人著迷。

蘇式磚雕,乍看起來,不過是營建古典園林與深宅大院的裝飾品。哪知道,這裡別有洞天。

“宜諒多聞”“藻耀高翔”“師儉可久”……蘇州磚雕博物館館長孟強說,除了“福、祿、壽、喜”等吉祥文字外,蘇式磚雕還時常出現此類辭句,摒棄復雜的襯底紋樣,洋溢著秀麗儒雅的書卷氣。

古代宅第的大門一般朝南,而蘇州磚雕門樓往往安置在大門進口的背面即北面,是藏著的,外人輕易看不見。“這是為了陶冶情操、向內用力,彰顯出一種文化姿態與生活立場。”孟強說。

由淺層進入深層勘探,蘇州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不是走馬觀花式的“到此一游”,而是往深處走。

桃花塢木版年畫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主任曹俊明白,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的“姑蘇版”極為珍貴,他們幾經波折,嘗遍艱辛,最終使流落在法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姑蘇版”歸來。

“桃花塢木版年畫不僅僅是一種‘考究日用’之物,更可以置於藝術學、歷史學、人類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的宏觀視野來審視。”曹俊期待桃花塢木版年畫的研究可以“撥開雲霧見青天”。

蘇州芭蕾舞團則將目光聚焦在一個人身上,希望驅散他周邊的迷霧。

“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幾乎將蘇州人唐寅的形象定格了——才華卓絕、率真任性、詩酒風流,是一個臉譜化、娛樂化的歷史人物。蘇州芭蕾舞團則走入了唐寅的精神世界,感悟他功名蹭蹬的坎坷人生。4月21日,民族芭蕾舞劇《唐寅》將亮相國家大劇院。

“《唐寅》創意之初,有人建議做一個舞蹈版的‘唐伯虎點秋香’,這樣有利於市場推廣。也有人建議,運用唐寅的詩、書、畫做一部舞蹈詩。但我們最終還是決定呈現唐寅瀟洒外表之下隱藏著的一個復雜、矛盾、糾結的內心世界。”蘇州芭蕾舞團藝術總監李瑩說。

如果說芭蕾舞劇《唐寅》是腳尖上的“思索”,那麼高級工藝美術師鐘錦德則專注於“雙手”的張力。

他主攻紫檀雕刻,創作了以手為主題的系列作品,“手是可以說話的,而且手語是一種美的表達,可以賦予普通材質以生命的價值”。其中一件作品是雙手正在奮力從球體的內部朝外探出來。鐘錦德說,這是受了毛澤東早期文章《心之力》的啟發,試圖傳達出要掙脫舊束縛、開辟新天地的內涵。

在他的工作台上,擺放著兩本書,分別是《敦煌手姿——敦煌高昌古格手姿白描600例》《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身為工藝美術師,他時常靜坐在一個角落裡,手握一把刻刀,面對一塊木頭,心中裝著“遠方”。

激發“活”的生機

“嘗謂今人纂輯之書,正如今人之鑄錢。古人採銅於山,今人則買舊錢,名之曰廢銅,以充鑄而已。所鑄之錢既已粗惡,而又將古人傳世之寶舂銼碎散,不存於后,豈不兩失乎!”從蘇州昆山千燈鎮一路走來的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以銅錢為喻,講述自己信奉的學術之道。

其實,舊錢鑄錢不如採銅於山,這個道理具有普遍性。以文化傳承而言,切忌只是為了傳承而傳承,必須往前一步,給“舊”肌體注入“活”血液,“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小橋流水,老屋古樟,“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蘇州市吳中區金庭鎮明月灣是個品味鄉愁的好去處。古鎮上的鄧家祠堂,幾經修復,終於有模有樣,但略顯空曠。於是,蘇州人把河南人暴式昭“請”了進來,給這位清代光緒年間在蘇州府太湖廳西山甪頭巡檢司任職的“九品芝麻官”建了個紀念館。

“暴方子先生,這個最小的官,卻傻心眼兒,偏好事好出主意。丟了官沒錢搬家,更沒米做飯,老百姓上萬家人,給擔柴送米。上司訓斥,說老百姓受他訛詐,他卻說:傻心眼兒的人有傻報。這幅圖這卷詩隻說了一句話:傻心眼兒的老百姓才真公道。”這是朱自清對《林屋山民送米圖卷子》的題詠。

“官九品,人一品。”暴式昭的故事,借著這個廉政教育基地廣為傳頌。古鎮的老房子也通過良性開發得以保護。

再怎麼保護,也要經歷風浪,關鍵是要有定力,立得住、行得穩。

昆曲享有“百戲之祖”的美譽,卻也遭遇過落魄時分,“咿咿呀呀,雞鴨魚肉”,曾經成為私下不懷好意的戲謔。在蘇州昆劇院院長蔡少華看來,“青春版”《牡丹亭》,是昆曲發展進程中的一個標杆,“白先勇先生對劇本進行改編,在造型設計上追求時尚美,在演出上力求凸顯青春朝氣,這些都是它成為現象級作品的重要原因”。

“活”起來了,也就“火”起來了。在現場讓耳朵享受一番昆腔的柔軟,成為不少人到蘇州一游的標配。“昆曲為在校學生公益演出普及工程”啟動已經11年了,“可以說,在蘇州,幾乎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杜麗娘’與‘柳夢梅’。”蔡少華表示。

以昆曲為龍頭,推進文化傳承、文化共享、以文化人,蘇州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4月10日,“校園傳承版”《牡丹亭》將進駐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傳承版”以蘇州昆劇院“青春版”為藍本,聘請“青春版”主要創作團隊和表演團隊進行藝術指導。經過兩輪人才選拔,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16所高校和1所中學的24名演員、14名演奏員,扛起了整部大戲。

“這些在校學生並不是昆劇表演、演奏專業的,他們樂於感受、親近昆曲,想來都是一件很美好的事。”蔡少華說。

美好的事,總是令人留戀。今年央視元宵晚會,蘇州評彈和陝北說書聯袂演出的曲藝節目《看今朝》,讓不少人“驚”著了。江南水鄉的吳儂軟語,黃土高原的高亢豪邁,一南一北,一柔一剛,都有著特色鮮明的藝術個性,但精心調和后竟相映生輝。

“這種南北對話的形式,拓寬了我們的視野和思路,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激發了我們加大改革發展的力度,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讓他們深入了解、探究、傳承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領銜出演這個節目的全國政協委員、評彈表演藝術家盛小雲如是說。

讓年輕人來親近,是為了避免傳統文化元素成為“盆景”。在蘇州,盆景是一道風景,但蘇州拒絕“盆景思維”,而是用心地灌溉、施肥、修剪、培育,讓傳統文脈始終保持拔節生長、生發新枝的姿態。

“太湖澄澈桃花碧,美醉了一條條小巷、一片片帆……小鎮秀入畫,碧水親藍天,環保重生態,數據城鄉連。姑蘇自古富庶地,江南永遠是春天。”《看今朝》以春風般的動聽旋律,吟唱著姑蘇文脈的春意常在。

(記者 王國平 蘇雁)

(責編:王瑤、楊麗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