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27日13:49 來源:海南日報
走進儋州市那大鎮保障性住房怡心花園小區,綠樹掩映,幽靜雅致。“怡心花園裡面的綠化、環境衛生都挺好。”該鎮居民黃蓮妹因右腿有殘疾選擇了一樓,她激動地說,“我每個月都領取殘疾人和低保補貼,一直在享惠民政策的福啊!”
保障性住房項目是儋州系列民生工程之一。5年來,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該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加快建設海南西部中心城市進程中,注重民生取向。儋州市政府匯總數據表明:全市2012年以來推進的15個社會民生工程項目,計劃總投資35.06億元,到2017年底已完成投資20.31億元。這些民生工程涵蓋安居、環保、扶貧產業等,從多方面惠及人民群眾。
舍得用“黃金地段”建保障房
隨著儋州加快建設海南西部中心城市,該市城區不少地段為眾多投資商所關注。沿那大城區北部灣大道前行,緊鄰國盛路和蘭洋路,靠近可容納數萬人的市民文化公園,這樣的“黃金地段”,卻建起了怡心花園等保障性住房。據測算,這樣的地段用於保障性住房建設而不用於商業開發,僅此一項就使財政減收5億元。
在“土地財政”和“民生幸福”之間,儋州選擇了后者,集中建設怡心花園小區、佳華小區、豐華小區等保障性住房。
儋州保障性住房不僅具有區位優勢,而且讓低收入者住得起。“以前在那大城區租住20多平方米的房子,每個月至少要400元租金﹔現在住進50平方米的廉租房,每個月隻需要交50元就行了,6年多來一直沒有漲價。”今天,怡心花園小區的住戶鄭國章感慨地說。
這樣的受益者不在少數。儋州市發改委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8年,全市實施的保障性住房項目建設棚戶區、雙限房、經濟適用房等共3027套,計劃總投資14.59億元,現已完成投資8.87億元。其中,2017年該市保障性住房項目完成投資5.15億元,年度投資完成率高達331.8%。
垃圾收集轉運項目破解環保難題
今天,儋州市雅星鎮生活垃圾轉運站第一時間處理了當天收集的垃圾,確保該鎮環境衛生。像這樣的垃圾收集轉運站,該市西北片區共有17個。
面對垃圾圍村亂象,儋州近年來大力實施西北片區生活垃圾收集轉運項目,2018年上半年,這些項目有望全部建成並投入使用,屆時將採取“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模式運作。
在建設垃圾收集轉運站同時,儋州投資8484萬元實施各鎮污水處理項目,投資5100萬元實施城鎮水污染治理和排污口整治項目,投資2.38億元實施鬆濤水庫流域面源污染治理工程。
除了在“硬件”上增加投入,儋州還注重從“軟件”上抓好環境衛生。
2014年以來,儋州每月對城鄉環境衛生進行綜合檢查和考核,主動“亮丑”,對考核不及格的單位點名批評,相關單位負責人公開檢討並及時整改。
如何確保檢查結果客觀公正?儋州對環境衛生檢查行動也進行“檢查”,即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辦公室每月從部分鎮、農林場各抽調一名分管環境衛生工作的負責人,分成3個檢查組,對全市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進行交叉檢查和考評。那大鎮屋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許斌說,環保整治和建設讓該村變得更靚麗,吸引了省內外不少游客。
夯實群眾持續增收的產業基礎
竹林搖曳,酒菜飄香。今天,儋州市那大鎮力乍村“農家樂”又迎來了好幾撥游客。“以前村裡沒把竹林當作‘搖錢樹’來利用,現在由於鎮裡扶持,我們老百姓也當老板了。”村民黃木坤說,在那大鎮政府支持下,他在村裡開辦竹林“農家樂”,引來不少顧客,同時帶動了當地群眾就業。
越來越多的村民得到實惠。“2017年春節前,我從村裡的土糖產業上分紅1.1萬元。”儋州市白馬井鎮學蘭村貧困戶唐著旺樂呵呵地說,今年他還打算申請小額信貸養鴨,搞多種經營。木棠鎮薛宅村貧困戶薛良杰說,2017年種三角梅賺了2萬多元,新發展的5畝桑園每年都會有收益。蘭洋鎮南羅村村民楊文立興奮地說:“我加入了儋州七葉葡萄農民專業合作社,平時在基地打工掙錢,年底還得到了3000元分紅。”大成鎮紅燈村貧困戶符泮五依靠養蛇、羊和種植牛大力,摘掉了“窮帽子”,並被評為該市2017年“脫貧攻堅奮進戶”。
系列致富產業正在大面積鋪開。2017年,儋州脫貧攻堅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完成投資3.04億元,年度投資完成率高達253.4%。據儋州市扶貧辦統計,全市共實施108個特色產業扶貧項目,短期產業有種桑養蠶、養雞、種葡萄等,長期產業有養殖蛇、龜等產業。
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儋州從多方面夯實群眾持續增收的產業基礎。儋州市委書記袁光平表示:“認真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不斷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記者 易宗平)
相關專題 |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