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09日10:22 來源:四川日報
3月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四川代表團全體會議向媒體開放,現場各媒體記者爭相舉手提問。記者毛漫丁攝
3月8日,四川代表團開放日。50多家媒體130多位中外媒體記者早早來到四川代表團駐地會場。這一天意義非凡。一年前的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四川代表團審議並發表重要講話,為進一步做好四川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一年來,四川交出了怎樣的答卷?大家十分關注,期待著精彩的答案。媒體提問環節開始,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代表團團長王東明用暖心的開場語向中外媒體記者發出誠摯邀請:“我們誠摯地邀請大家多到四川走一走、看一看,親身感受四川優美的自然風光,感受巴蜀大地蓬勃的發展熱潮,感受四川人民的熱情好客,同時也希望大家繼續關心四川、關注四川、支持四川、宣傳四川。”
從如何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到高標准推進天府新區建設,從全面創新改革的四川經驗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四川實踐,以及各界普遍關心的高質量推進九寨溝地震災區恢復重建等問題,記者踴躍舉手、爭相提問,尹力、范銳平、王寧、於會文、楊克寧等代表積極回應,認真作答。
一個多小時一晃而過,奮力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台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再立新功的四川答卷在中外記者心中鋪展開來。新時代的四川發展足音,已然鏗鏘。
【關於脫貧攻堅】
堅持問題導向
下足“繡花”功夫
人民日報記者:今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專門深入四川涼山州考察脫貧攻堅工作,還親自主持召開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座談會。我們知道,這幾年,四川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全省工作頭等大事,實打實、硬碰硬,狠下“繡花”功夫,取得決定性進展。但我們也知道,四川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依然艱巨。請介紹下一步脫貧攻堅工作的舉措和安排。
尹力(省委副書記、省長、代表團副團長):感謝媒體朋友和社會各界對四川脫貧攻堅工作的關心支持!去年的今天,也是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叮囑我們在脫貧攻堅上要下一番“繡花”功夫。今年春節前夕,總書記又親臨四川視察工作,深入大涼山腹地調研脫貧攻堅,充分體現了對貧困群眾的關懷關愛,充分體現了對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高度重視。這也是對四川脫貧工作的肯定、鼓勵和鞭策。
四川是全國6個扶貧任務最重的省份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下足“繡花”功夫,著力把握“精准”要求,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全省農村貧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750萬人減少到2017年底的17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1.5%下降到2.7%,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
過去五年,我們主要做了這些工作:一是系統謀劃部署。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全省頭等大事,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科學部署謀劃推動,省委作出有關決定、省人大制定農村扶貧開發條例,省委省政府出台實施綱要,出台產業扶貧、教育醫療等10個專項方案,以及每年制定若干實施方案,形成“3+10+N”組合拳。
二是堅持精准扶貧。落實中央分類施策、精准幫扶的要求,運用扶貧大數據平台,瞄准因病因災等致貧返貧主因,實施專項行動計劃,力求做到扶貧識別精准、項目安排精准、資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戶精准、駐村幫扶精准、脫貧成效精准。
三是聚焦重點攻堅。鎖定不愁吃、不愁穿,逐一編制貧困縣貧困村產業扶貧規劃,實現85萬名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對納入低保的121萬貧困人口進行兜底。鎖定住房安全、義務教育和基本醫療有保障,完成易地扶貧搬遷72萬多人,改善1萬多所薄弱學校辦學條件,為136萬多名高中生和中職學生免除學費、提供助學金,貧困患者縣域內住院個人支付佔比控制在10%以內。
四是創新扶貧方式。創新建立“四項扶貧基金”,總規模達110億元、惠及貧困人口191萬多人次。創新開展精神扶貧,堅持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創建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四好村”1.8萬多個,開辦“農民夜校”4萬多所,組織群眾學新思想、學文化、學政策、學法律、學技術。創新開展對口幫扶,安排省內經濟相對發達市縣幫扶45個深度貧困縣。
五是層層壓實責任。從省到鄉層層建立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實行黨政主要領導“雙組長”負責制,全面落實“五個一”駐村幫扶,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做到“五級書記一起抓”。全省5萬多名駐村幫扶干部常年駐扎在基層,奮戰在脫貧一線。省領導帶隊對160個有扶貧任務的縣和所有貧困村開展了12輪全覆蓋督導。
對於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我們將繼續堅持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創新。同時,我們清醒地看到,四川脫貧攻堅任務依然繁重艱巨,剩下的貧困人口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尤其是“一步跨千年”的藏區彝區,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遠地區於一體,深度貧困與自然條件、社會治理等因素交織,脫貧攻堅更具特殊性艱巨性。工作中也有個別地方推進不平衡、政策落實不到位等問題,我們將採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下一步,我們將全面落實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講話精神,繼續把脫貧攻堅作為全省頭等大事,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精細的工作方式,瞄准深度貧困地區主要問題,進一步下足“繡花”功夫。一是堅持現行脫貧標准,著力提高脫貧質量。未來3年,新增轉移就業30萬人,推進易地扶貧搬遷43萬多人,繼續抓好民族地區15年免費教育、“9+3”免費職業教育和“一村一幼”,著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二是創新整合支持政策,著力加強攻堅力量。創新財政金融、國土、人才等傾斜支持政策,整合各類資源,集中力量打好攻堅戰。未來3年,我們計劃投入財政扶貧資金2275億元,其中省級財政869億元。三是構建脫貧長效機制,著力激發內生動力。把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起來,加強規劃、政策、機制銜接。深化“四好村”創建,加強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四是進一步加強脫貧攻堅作風建設,著力推動脫貧舉措落地落實。加強組織保障,層層壓實責任,力戒形式主義,嚴查扶貧領域違法違紀行為,以過硬作風確保脫貧實效。
我們相信,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各級黨委政府和貧困群眾的同心奮斗,有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我們一定能打好這場攻堅戰。
歡迎大家多到四川走走看看,對四川脫貧攻堅工作多提寶貴意見建議。謝謝大家!
【關於天府新區】
突出公園城市特點
建設內陸開放經濟高地
經濟日報記者:天府新區是“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節點,天府新區主要區域在成都,請問成都片區的規劃建設如何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打造新的增長極?
范銳平(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代表團副團長):感謝記者朋友們長期以來對成都的關注和宣傳。今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強調,天府新區是“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節點,一定要規劃好建設好,特別是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長極,建設內陸開放經濟高地。
我們理解,公園城市是農耕文明、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交相輝映,“人”“業”“境”“城”高度和諧統一的大美城市形態,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的全面體現,契合新時代成都市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符合成都的資源稟賦、人文特質和城市未來發展的內在規律。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和深切囑托為天府新區服務國家戰略指明了努力方向,為成都實現高質量發展明確了實踐路徑。
天府新區是黨的十八大后獲批的第五個國家級新區。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天府新區成立之初就明確提出,規劃建設天府新區是“百年大計、四川大事”,要求我們堅持全球視野、國際眼光、高標准、高質量規劃建設。新區成立3年多來,累計投入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資金1000億元,帶動完成產業投資6400多億元,累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600多億元,初步形成了區域服務帶動能力。
我們將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天府新區的新要求,主動在國家戰略全局中找位置、強擔當,聚焦“三大戰略定位”,為“一帶一路”建設和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大開放提供重要的戰略支撐。
首先是著力建設西部地區最具活力的新興增長極。聚焦打造引領西部未來發展的新引擎,堅持高端引領、創新驅動,加快提升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高端成長型產業能級,加快推動總部經濟、科技服務、現代金融等新興先導型服務業,積極培育新經濟新產業新形態。加快西部國際貿易博覽區、天府中心總部經濟區、科學城和鹿溪智谷創新集聚區等產業功能區建設,大幅提升天府新區創新引領能力和產業發展能級。
第二是要著力建設宜業宜居宜商的國際化、現代化新城。以公園城市的理念做好城市規劃設計,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確保天府新區全域生態用地不低於70%,努力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提升天府新區的軟實力。加快推進天府綠道體系建設,以大尺度生態廊道作為有機分割,充分彰顯天府新區的自然生態之美、山水田園之秀。堅持“留白增綠”定力,依山沿水規劃建設城市景區。開展大地景觀再造,高標准發展都市農業,讓生態濕地、菜地農田都成為城市靚麗的風景。構筑生態區、綠道、公園、小游園、微綠地五級生態綠網,全面提升休閑之都、宜居之城的獨特魅力。深入落實人才新政,吸引“蓉漂”人才到天府新區創新創業。高標准規劃建設人才公寓、商業中心、國際社區,形成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的城市新形態。
第三是著力建設內陸開放經濟高地。整合外事、外資、外經資源,加強開放戰略通道和外事合作平台建設,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建設國際門戶樞紐,服務國家戰略全局。我們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確立的“四大重點工程”,加快推進天府國際機場和國際空港新城建設,力爭在2020年天府國際機場第一架次飛機順利起飛,從而形成國家第四個向西向南開放的航空樞紐門戶。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和對外交往中心建設,努力提升“一帶一路”交往中心和歐洲商貿城的服務能力,著力增強對國際先進要素資源的吸附能力。進一步深化自貿試驗區改革,加強雙向開放協作能力建設,促進境內外區域中心城市的雙向協作。加快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增強開放輻射力和發展帶動力。
最后,熱切歡迎各位記者朋友到成都,享受“天府之國”的美麗安逸,成都也將是大家逐夢精彩人生的事業福地。
【關於全面創新改革】
全面創新改革
為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新動力
新華社記者:我們了解到,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把全面創新改革作為“一號工程”,加快建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先行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特別是全面創新改革方面成效顯著。請介紹四川在全面創新改革方面的做法、成效以及下一步的工作計劃。
王寧(省委常委、副省長、代表團副團長):感謝你對四川全面創新改革的關注。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四川的一項重要改革試驗任務,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將其作為引領四川轉型發展的“一號工程”,舉全省之力加以推進,目前已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效。今年春節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對我省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關於四川全面創新改革的做法和成效,我想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形成了一批先行先試的創新改革任務成果。國務院授權我省的先行先試改革任務有30項,我們對每項任務都制定了工作推進方案,實行清單式管理和挂圖作戰,集中攻堅。到去年底,有15項基本完成,9項取得重大進展,其余6項也在加快推進。二是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成果。一方面探索並經國家確認和推廣了一些試驗經驗,另一方面還在省內復制推廣了一些經驗成果。三是形成了改革效益成果並有力助推了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
通過兩年來努力,全面創新改革為全省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在它引領下,我省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得到進一步提升,新舊動能正在加速轉換。我這兒有一組數據——2017年全省軍民融合主營業務收入突破3000億元;全省已建科技創新平台1478個,其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7個,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122個;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突破1.8萬億元,是2012年的2.3倍﹔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4%,比2012年提高7.5個百分點。可以說,全面創新改革已經成為推動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
下一步,我們將按總書記視察四川時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拓展思路和舉措,把全面創新改革這個“一號工程”抓實抓好,具體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實施一個行動”,即大力實施重點改革攻堅行動,確保國家賦予四川的先行先試改革任務能夠圓滿完成;二是“實現一個突破”,即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取得重大突破;三是“取得兩個成效”,即推動科技與經濟、科技與金融結合取得重大成效;四是“提升三個競爭力”,即全面提升區域、企業、產業的競爭力,將成德綿這個全省改革創新試驗區的主戰場打造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區域性創新中心,培育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領軍企業,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關於生態文明】
以對歷史和人民負責的態度
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光明日報記者:四川歷來就是山清水秀的地方,生態環境地位特殊,也面臨著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去年中央環保督察,基層老百姓反映了不少生態環境問題。請問四川如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如何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於會文(全國人大代表、省環保廳廳長):四川山川秀美,自古就有“劍門天下險、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九寨天下奇”的美譽,又是千河之省,是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肩負著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使命。同時,四川還是經濟大省、人口大省、工業大省和農業大省,發展和保護的矛盾一直比較突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決策部署,以對腳下這塊土地負責、對歷史和人民負責的態度,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自覺肩負維護國家生態安全責任,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一是做好生態文明頂層設計,構建美麗四川建設總體布局。2013年就提出要建設美麗四川,緊接著實施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取消了58個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和生態脆弱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的GDP考核,省委十屆八次全會作出了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的決定,部署了大規模綠化全川和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台階的目標。今年春節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后,省委省政府又迅速進一步完善了舉措、細化了分工、壓實了責任,把總書記的關懷厚愛和殷切希望轉化為推動美麗四川建設的強大動力。
二是堅定不移轉方式調結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鮮明提出“轉型才能更好發展、后發也要高點起步”,省委省政府痛下決心,堅決關停了753處小煤礦,不再審批建設5萬千瓦以下的小水電,淘汰落后產能企業1488戶,整治散亂污3.5萬多家。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35%,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續減少。清潔能源裝機容量達到8059萬千瓦,穩居全國第一﹔清潔能源發電量佔總發電量的90.3%﹔去年外送清潔電量1389.5億千瓦時,為全國減排作出了較大貢獻。同時,重點培育壯大七大優勢產業、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五大新興先導型服務業,構建綠色發展的產業體系增加新動能,轉換新動力,經濟結構持續優化。
三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基本建成。全省上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推進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森林覆蓋率達到38.03%,推進石漠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退耕還林還草,開展大熊貓國家公園試點,率先將30.42%的國土面積劃定為生態保護紅線,重要生態功能得到有效保障。深入實施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將成都平原大氣質量改善作為全省“環保一號工程”,將沱江岷江水環境治理作為重中之重。推進城鄉污水垃圾三年行動計劃,去年底集中開工了水氣土污染防治項目683個,投入1279億元。2017年,全省優良天數率達到82.2%,水質斷面優良率達到78.2%。成都平原地區改善尤為突出,人民群眾獲得感明顯增強。
四是壓實各級各部門責任,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決策落實落地。在全國率先實現省級環保督察全覆蓋,接受了中央環保督察的全面“體檢”,對突出環境問題實行省領導挂牌督辦,把生態環境保護的考核權重由2013年的8%提高到13%,修訂完善了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環境保護職責分工方案,建立健全了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考核體系。
去年底,中央環保督察組向四川反饋了督察情況,在充分肯定成效的同時也指出了一些問題。省委省政府明確表示照單全收,絕不遮掩回避,必須實打實、硬碰硬,逐一整改到位。對短期內能夠整改的問題,已經組織整改,限期銷號,對整改需要較長時間的問題,明確了路線圖、時間表、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倒排工期,按期量進度推進。四川還制定了整改方案,對5個方面89個問題逐一明確了牽頭單位、責任部門、具體措施等,目前方案已上報國務院。今年是全省環境問題整改年,四川還制定了通報、考核、評估等一整套推進機制,並在全國率先出台了銷號工作辦法。
幾年來,四川始終堅持綠色發展,把美麗四川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不僅產業轉型加速升級,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不斷增強,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整體提升,既守護了綠水青山,又創造了金山銀山。
【關於九寨溝災后重建】
高質量推進重建
所有重建項目今年全部開工
中央電視台記者:九寨溝地震災區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地遭受地震破壞在國內尚屬首例。四川如何高質量推進九寨溝地震災區恢復重建和發展提升?
楊克寧(全國人大代表、阿壩州委副書記、州長):“8·8”九寨溝7.0級地震發生后,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下,省委省政府科學高效組織搶險救援,在最短時間內疏散轉移6萬余人,最大程度減少了群眾生命財產損失,奪取了抗災救災的重大勝利。抗震救災轉入災后恢復重建以后,按照省委《關於推進九寨溝地震災區科學重建綠色發展,加快建設美麗新九寨的決定》部署,經過近3個月的精心謀劃,編制完成《“8·8”九寨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及5個專項實施方案。一批地質災害治理、住房重建、學校維修加固、基礎建設等項目已先期啟動或完成。震后的九寨溝依然十分美麗。除了諾日朗瀑布、火花海這兩個景觀受損相對較重以外,其他主要景觀基本沒有受到破壞。從今天(3月8日)起,按照“限區域、限流量、限時段、限方式”的原則,九寨溝景區對外開放部分景觀。
高質量推進九寨溝地震災區恢復重建和發展提升,努力建成推進民族地區綠色發展脫貧奔康的典范,讓災區群眾早日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具體從以下五個方面精准發力。
一是突出規劃引領,統籌推進恢復重建。圍繞省委省政府關於九寨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決定》和《規劃》,劃定時間表、列出路線圖,全力實施九寨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5個專項實施方案,協同推進生態環境修復保護、地質災害防治、景區恢復提升和產業發展等重大項目,著力探索世界自然遺產搶救修復、恢復保護、發展提升的新模式,加快建設美麗新九寨。2018年所有重建項目全面開工,計劃投資38.46億元,佔規劃總投資的32.87%。
二是突出綠色內核,系統修復受損生態。著眼“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新樣板”目標定位,結合《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統籌推進總投資8.4億元的19個生態修復項目,抓好諾日朗瀑布、火花海等遺產點保育,加強震損林草濕地和珍稀瀕危動物棲息地修復,同步實施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最大程度恢復自然生態功能。堅持預防為主、分類施策、合理避讓、重點整治,系統抓好地質災害防治,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三是突出產業支撐,全面激活發展引擎。著眼處理好景區開放與景區恢復關系,科學有序開展核心景觀保護性修復,增強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注重生態業態文態融合、微景觀微田園微環境聯動,深度挖掘大九寨旅游資源,固化串珠式全域旅游格局,培育旅游新業態、增添游客新體驗,推動旅游全區域、全要素、全產業鏈發展。高標准、高水平規劃建設漳扎鎮,抓好南坪旅游小鎮建設,提升公共服務,建成國際生態旅游魅力小鎮,以旅游產業振興帶動群眾增收。
四是突出民生為本,極力保障生產生活。針對災區群眾創收能力有限等問題,結合地方環境和特色,規劃總投資1.5億元實施生態保護公益性崗位,生態農業、特色種養殖業等項目﹔針對長期影響災區交通通達性、景區可進入性、公共服務質量不高的問題,規劃總投資55.8億元實施122個相關項目﹔對於地震毀損房屋,在結合易地扶貧搬遷、藏區新居建設等行動基礎上,規劃城鄉住房重建領域總投資2億元,建設完成8個項目。
五是突出嚴格監管,確保實現廉潔重建。建立“點上督促、線上協同、面上統籌”工作機制,加強重建全過程審計和動態管理,嚴格執行項目法人制、招標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和竣工驗收制,務求重建項目質量安全、群眾滿意。強化對重建資金、物資管理等腐敗易發多發關鍵環節的監督檢查,嚴肅執紀問責、從嚴從重處理,全力推動陽光重建、廉潔重建。(川報集團特派記者採寫)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