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黑龍江《黨員電教與遠程教育》

遠教“小確幸”

尹同財

2018年03月06日18:04    來源:黨員電教與遠程教育

村上春樹在他的隨筆《蘭格漢斯島的午后》中提出了一個“小確幸”的生活概念。“小確幸”是這樣的一種東西:慌張的清晨出門就有車打,打算買的東西剛好降價,三伏天喝著一杯冰鎮飲料,日常吃媽媽做的炒雞蛋……就是這些生活中的一點小美好,滿足你最棘手的需求,也不經意間觸動心弦,捎走憂愁,留下清新,是一些微小但是確實的幸福。

2008年,南京市建鄴區開始建設遠教服務站點,從此我就成為遠教在社區成長的見証者。日升日落之間,春去春回之際,我不經意中與遠教一起成長著,從一個毛頭小伙兒,變成社區“網管”。回首九年來的經歷,不免幾分悵惘﹔細數九年來的時光,也找到了很多“小確幸”。

“小確幸”之一:有點小能耐

遠教設備剛剛安裝好,我即參加了組織部門的業務培訓,很快就掌握了設備操作及維護常識,但心裡還是感覺沒底氣,怕自己做不好。現在明白,那是種“本領恐慌”。在這種恐慌支配下,我又利用業余時間參加了計算機技能培訓,考取了等級証書。藝多不壓身嘛!有了這些“武功”,我也算是“遠教小行家”了,工作中出現的一般問題我都能自行解決。大家也非常信賴我,社區活動或者學習時,隻要是動用設備,無論領導同事還是社區居民,大家第一時間就會想到我:“網管,快來弄設備啦!”每當這種時候,我心裡都會生出小小的滿足感。

慢慢地,“網管”這個稱號逐漸叫開來,連別的社區都知道了。街道上其他兄弟社區的設備出了問題,也會請我上門去解決。解決問題、收獲感謝,贈人玫瑰、手有余香,這是一種觸手可及的“小確幸”。

“小確幸”之二:感動無處不在

作為一名社區工作人員,除了要負責遠教工作,日常低保救助等其他窗口工作也由我承擔。虹苑新寓作為老舊小區,困難群體數量大,低保救助任務重。兼顧好遠教與低保救助兩項工作,是我的職業挑戰,因此有時我不得不將工作帶回家裡完成。

有一天夜裡,我正在做社區文化活動總結,看著活動照片和視頻,忽然“心血來潮”:記得我剛來時,虹苑新寓一派陳舊景象。如今不經意地,它已欣欣向榮。這種變化見証了遠教工作的從無到有,更是我事業心血最直接的白描。辛苦嗎?會有。但收獲更多,感動常在。照片裡黨員群眾那專注的神情,散發著正能量的光芒,也散發著新生活的希望。遠教豐富了他們的生活,這正是我工作的意義。看到自身的價值的實現,找到工作的美好,這是一種努力的人才能發現的“小確幸”。

“小確幸”之N:發現幸福的真諦

完成基礎性工作后,我就開始思考,如何利用遠教平台來協助其他窗口工作。低保救助讓我結識了很多重大疾病患者,其中有一位家住虹苑二村的陳女士。1990年,她被查出患有乳腺癌﹔2009年,她又患上心臟黏液瘤。術后,她經常要去醫院問診,來回一趟需要三四個小時,費時費力。得知情況后,我便動員陳大姐來社區參加志願平台的活動。一開始她有些不以為然,后來聽說用志願平台有些小問題能在線解決,不用她再來回跑,就嘗試了一下。她在平台上向專家求助,很快專家就在線給出詳細答復。她高興地和我說:“真是太感謝你了!以前總看你鼓搗電腦,沒想到這個遠教真的這麼有用。以后我就到這裡找專家!”

陳大姐高興得像個孩子,她的高興也感染了我。我突然感到,讓更多的人得到幫助,才是遠教最大的魅力。一個人的幸福太小,把一個人的幸福傳播出去、分享給大家,就成了大家的幸福,大家的幸福很大。幸福就像一個雪球,不會在傳遞的過程中縮小、消失,反而會在此過程中放大、長存。

最后,我的“小確幸”,也能變成更多人的“小確幸”。

(作者單位:南京市建鄴區南苑街道虹苑社區) 

《黨員電教與遠程教育》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宋美琪、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