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2月26日14:23 來源:湖北日報
圖為:1月30日,受邀嘉賓徐昌洪(左二)、楊述明(左三)、王學麗(右一)接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訪談。(記者 張朋 攝)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論述摘要
●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 創新社會治理,要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根本坐標,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
● 社區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后一公裡”,要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整合各種資源,增強社區公共服務能力。
● 要高度重視農村社會治理,加強基層黨的建設和政權建設,增強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功能,提高基層組織凝聚力和帶動力。
●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關鍵在體制創新,核心是人,隻有人與人和諧相處,社會才會安定有序。
● 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體現的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
訪談嘉賓
省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 楊述明
省民政廳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處副處長 徐昌洪
武漢市武昌區水果湖街東亭社區黨委書記 王學麗
社會治理涉及人民安居樂業,關乎國家長治久安。
當前,我國進入了社會矛盾多發期,面臨著農村空心化、人口老齡化、農民工半市民化等紛繁復雜的社會難題,考驗著社會治理創新發展的智慧和勇氣。
去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表彰大會代表時強調,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善於把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優勢。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新時代,如何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化解各種紛繁復雜的社會矛盾,不斷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如何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引導城鄉群眾,踴躍參與社會治理,最大限度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1月30日,湖北日報舉行第六場“新時代湖北講習所”全媒體訪談,邀請省社會科學院專家、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和社區工作者一起探討。
創新社會治理以人民為中心
主持人: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創新社會治理,要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根本坐標,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請問如何理解和踐行以人民為中心創新社會治理的要求?
楊述明: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闡明了社會治理的本質要義和改進社會治理方式的著力點,指明了社會治理領域制度創新的正確方向。以人為本,是習近平社會治理思想的基本原則,也是習近平社會治理思想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我們黨創新社會治理的目標,就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包括提供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讓大家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這些朴實的目標,深刻體現了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創新社會治理的追求。
我國社會治理經歷了從傳統的維護社會治安到社會管理再到社會治理的不斷探索發展的過程。
改革開放以來,適應經濟社會大發展、大變革、大轉型和社會階層結構分化重組,我國社會治理不斷改進創新。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持續不斷地抓經濟發展、抓民生改善,牢牢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住最需要關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鍥而不舍向前走,努力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這些改善民生的扎實工作,就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創新社會治理的結果,它確保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確保我們的發展始終為了人民。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這既是對過去五年我國社會治理實踐探索的深刻總結,也是給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的新目標和新要求,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主體定位,體現了對全體人民意志的遵從、對全體人民參與權利的肯定、對全體人民利益的敬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創新社會治理,既要以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治理指向,也要以最廣大人民為治理主體,構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徐昌洪: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這表明,我國的社會治理是在黨的領導下,政府、社會、公眾多方主體共同參與、共同行動、共享成果的過程。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國社會治理的政治優勢,多方參與是我國社會治理的路徑選擇,依法治理是我國社會治理的制度保障。
城鄉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思想,就是要按照十九大的決策部署,堅持以基層黨組織建設為關鍵,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健全體系、整合資源、增強能力,完善城鄉社區治理體制,努力把城鄉社區建設成為和諧有序、綠色文明、創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園。
王學麗:城市發展進程中,老舊社區問題日益突出。不同於商業小區,老舊社區中老人和低收入群體居多,物業公司不願進駐。近年來,東亭社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創新社會治理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形成了“1+6”的治理模式,即在東亭社區黨委引領下,社區居委會、社區物業、社區業委會、社會組織、群眾團體、轄區單位等共同參與的社會治理模式。政府組織推進老舊小區硬件改造,合理調整規劃,優化功能布局,完善基礎設施﹔引導居民實行自治物業,培育社會組織,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
主持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社區,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強了,社會治理的基礎就實了。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如何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社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徐昌洪:按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要求,近年來,我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完善了社會治理頂層設計。修訂了《湖北省社區居民委員會選舉辦法》,指導各地制定出台加強城鄉社區協商的實施方案,結合實際推進社區協商。
創新社會治理要堅持因地制宜,不搞照抄照搬。目前,武漢市武昌區、黃石市兩個全國實驗區已完成了為期三年(2014年—2016年)的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工作,積極探索各具特色的社區治理和服務的新經驗新模式,破解了制約城鄉社區治理的多個難題。
武漢市在城市社區探索實施“紅色引擎工程”。2017年2月,武漢以百步亭社區經驗為藍本,提出把實施“紅色引擎工程”作為全面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的基礎性工程,通過強化“紅色引領”、培育“紅色頭雁”、激活“紅色細胞”、建設“紅色陣地”、打造“紅色物業”、繁榮“紅色文化”、掀起“紅色旋風”、用好“紅色基金”等“八個紅色”任務,回應群眾訴求,針對黨建難點,打造“有色彩、有溫暖、有活力”的城市基層黨建新格局。
截至目前,我省積極培育各類社區社會組織1.5萬個。省民政廳組織實施了30多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支持項目,200多個“愛滿荊楚”省級社會工作服務示范項目,有力提升了城鄉基層治理的專業化水平。
楊述明:社區作為城市的“細胞”,是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的重要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強了,社會治理的基礎就實了。基層社區發展好了,政府存量改革和社會增量改革才能同步推進,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才有了根本保障。
城鄉社區處於黨同群眾連接的“最后一公裡”,要把加強基層黨的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作為貫穿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的一條紅線,深入拓展區域化黨建。社會治理重心下移推動了解民意的渠道下移,推動服務居民平台下移,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進一步拓展社區服務內容、完善社區服務功能、提升社區服務質量,以便更好地滿足群眾需求、獲得群眾支持。在此過程中,還要發揮各類社區社會組織的專業化優勢,建立起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間“相互增能”的新型互動關系。
創新社區治理,既要滿足民需,也要借助民力。要推動社區居民思維方式由“我向社區要什麼”向“我能為社區做什麼”轉變,並借此密切社區居民間的社會紐帶、激發社區居民的參與意識、培育社區居民的公共精神,為政府治理和社區自治的有效銜接打下基礎,為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打下基礎。
王學麗:近年來,東亭社區積極培育、發展各類社會組織,以滿足居民不同層次的需求。目前東亭社區已培育“頤養天年”“西渡公益”“心能量”以及社區養老幸福食堂等34家社會組織,引進家政、電力、電信、律師、社工等多種補充服務項目,這些功能各異的社會組織有效提高了社區服務能力,越來越多的居民參與到各類社會組織中。比如在解決社區“空巢老人”居家養老就餐難題。東亭社區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由社區提供場地,減免水電費,社會組織承包經營,志願者義工積極參與,政府補貼部分運營費用。多方共同努力,老人不僅吃上美味實惠飯菜,還能歡聚一堂,分享快樂,驅散孤獨,幸福感越來越強。
破解農村社會治理難題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優先方向
主持人: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要以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為優先方向,樹立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理念,確保廣大農民安居樂業、農村社會安定有序。實踐中如何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治理,破解農村空心化、老齡化、三留守等問題?
楊述明:當前,我國城鄉利益格局深刻調整,農村社會結構深刻變動,農民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前所未有的變化,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活力,同時也形成了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西方工業化國家在二三百年裡圍繞工業化、城鎮化陸續出現的城鄉社會治理問題,在我國集中出現了。
許多農村出現村庄空心化、農民老齡化現象,維護好“三留守人員”合法權益是一件大事。農村利益主體、社會階層日趨多元化,各類組織活動和訴求明顯增多。農村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基礎設施不完善,人居環境不適應,還有大量的貧困人口。農村治安狀況不容樂觀,一些地方違法犯罪活動仍然不少。
我省對農村治理長期予以高度重視,農村基層組織和廣大人民群眾立足村情社情積極探索,創造出了一些特色鮮明、充滿活力且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治理模式。從其成功經驗提煉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農村社區治理要實現“善治”,最核心的共性特征體現在以下方面:必須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群眾能夠過上美好幸福生活作為最終目標,代表有秭歸縣的程家壩村、谷城縣的堰河村、保康縣的堯治河村等等。必須有一個堅強基層組織主導的治理體系,基本結構包括基層黨組織、居民自治組織、民間組織、社會組織、經濟組織以及社區內外參與治理的各種主體和力量。隻有形成了“共建共治”結構,才能保証良好治理狀態的持續性。必須宣傳教育群眾、組織群眾自覺參與治理,這是實現農村“善治”的基本前提,也是農村治理的難點所在。必須把發展作為實現農村“善治”的根本基礎,隻有經濟上做到了“富民強村”,才能夠真正建立起命運共同體。必須按照“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基本路徑、“法治自治德治相結合”的基本原則和“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的基本要求,推進農村社會治理。必須借鑒城市社區治理經驗、順應鄉村振興趨勢、遵循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和專業化”規律,不斷深化農村社會治理。
徐昌洪:近年來,隨著城市社區建設深入推進,農村社區建設也提上議事日程。2015年,中央就出台了關於深入推進農村社區建設試點的意見,省委、省政府也制定了實施意見。2016年以來,全省各地每年按照不低於村總數5%的比例開展農村社區建設試點,省級財政採取“以獎代補”方式,每年安排9000萬元,對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給予支持。截至目前,全省有8266個行政村開展了農村社區建設試點,佔村總數的33.3%。
相對於城市社區建設來看,農村社區建設還存在認識有偏差、基礎設施薄弱、發展不平衡、公共服務質量不高等問題,因此,要按照十九大報告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以全面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和文明素養為根本,完善村民自治和多元主體有機結合的農村社區共建共治共享機制,健全村民自我服務與政府公共服務、社會公益服務有效銜接的農村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台,形成鄉土文化和現代文明融合發展的文化紐帶,構建生態功能與生產生活功能協調發展的人居環境。
鏈接
荊楚大地盛開共建共治共享之花
和平佳苑小區
宜昌市伍家崗區和平佳苑小區是典型的城市老舊社區,基礎設施老化,問題突出。去年,伍家崗區政府探索城市社區治理,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強化基層黨組織作用,成立小區黨支部。黨支部以樓棟為單元格,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暖心服務框架,實現黨員聯系無死角、服務群眾全覆蓋。通過開展活動和成立社會組織,吸引更多居民參與到社區建設中來,有效解決了小區服務管理難題,探索出社區治理的新路徑。
百瑞景社區
武漢市武昌區百瑞景社區,坐落繁華地段,居民萬戶,來自天南海北,如何引導居民走出“貓眼”,打開心扉,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園?作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試驗區”,武昌區引導和培育政府、社會組織和居民等多元主體協同善治。百瑞景社區積極組織鄰裡見面會,推選樓棟長、黨小組長、中心戶長,居民熟絡起來。發動各類骨干,組建民族舞蹈隊、乒乓球隊、愛心社等社團組織,居民在活動中增進認同感,消除陌生感,凝聚人心。社區還建立了QQ群、微信群,讓居民感到服務就在身邊。
陳家壩村
從路難修、垃圾滿地到秀美山村,從公益意識淡薄到互幫互助,地還是那塊地,人還是那群人,秭歸縣茅坪鎮陳家壩村風貌煥然一新,為何?秭歸從2012年開始探索“幸福村落”建設,開辟村民自治新途徑。核心是重心下沉,把建制村自治大單元,劃為村落自治小單元。村落村民推選成立村落理事會,由黨小組長、理事長和“八員”組成。“八員”包括張羅員、調解員、宣傳員、環衛員、監督員等等,職責既包括調解鄰裡矛盾、紅白喜事等村俗民約,也包括環境衛生、治安聯防等公共事務。秭歸幸福村落創建獲“首屆中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成果”獎,並納入全國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試驗項目。(記者 楊麟 實習生 張心語)
相關專題 |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