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刊授黨校》

要有一顆“苦”心

沈保衛

2018年01月29日14:58    來源:刊授黨校

總書記強調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初心和使命,是堅定的政治信念,是強烈的歷史擔當,也是激勵共產黨人砥礪奮進的根本動力。不忘初心、踐行初心,須要持有一顆“苦”心。這顆“苦”心,就是吃苦精神,就是奉獻精神。


2017年10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帶領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時強調,隻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才能讓中國共產黨永遠年輕。

總書記強調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初心和使命,是堅定的政治信念,是強烈的歷史擔當,也是激勵共產黨人砥礪奮進的根本動力。不忘初心、踐行初心,須要持有一顆“苦”心。這顆“苦”心,就是吃苦精神,就是奉獻精神。

“苦”心能使人生愈加壯美。苦難是人生的老師。人生充滿著挑戰,從來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每一段豐富多彩,都少不得苦難的裝扮,離不開艱辛的磨礪和付出。屈原兩次遭流放,在憂愁幽思中作《離騷》,成為偉大的愛國詩人﹔司馬遷受宮刑后,發憤完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曹雪芹在貧窮中堅持創作,寫成中國古典小說巨著《紅樓夢》……古往今來,無數的事例都說明,苦難是人生最大的財富,在苦難中奮起的人們,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苦”心能使意志愈加剛毅。前進路上,必然會遇到重重險阻,踐行初心、履行使命,離不開堅毅的意志。黨員干部要始終保持樂觀主義精神,自覺把困難視作井岡山上的“紅米飯”“南瓜湯”,即便身處逆境中,也決不消沉放棄,應當迎難而上。習近平15歲時就到延安梁家河大隊當知青——住窯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與村民一起勞動,打壩挑糞、修公路、建沼氣池。他在這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擔任了大隊黨支部書記……回憶那段歲月,習近平說:“七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在遇到困難時想到這些,就會感到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正是陝北這段艱苦的生活歷練,錘煉了習近平總書記堅韌不拔、堅毅剛強的品格,鑄造了他自強不息、志存高遠的情懷。

“苦”心能讓初心愈加堅定。我們的國家,從過去的積貧積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繁榮富強,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頑強拼搏,靠的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昨天,我們的前輩為著初心和使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爬雪山、過草地,忍飢餓、冒嚴寒,創造了無與倫比的英雄業績,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詩篇。今天,我們站起來了、富起來了、強起來了,可是還需要保持和發揚吃苦精神、奉獻精神,這是因為在新長征路上,仍然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仍然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這是因為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仍然需要渡天險、涉險灘。習近平總書記告誡我們:“行百裡者半九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准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胸懷初心和使命,黨員干部必須以鐵一般的信仰、鐵一般的信念、鐵一般的紀律、鐵一般的擔當,繼續篳路藍縷、手胼足胝地艱苦奮斗。

“苦”心不會與生俱來,需要時時培養、處處磨煉。要安不忘危、盛必慮衰,克服鬆懈麻痺思想和享樂主義。“人生不識苦滋味”,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可能只是人體機能的退化,而對於一名黨員干部來講,則是思想上的麻木,甚至是精神上的懈怠。黨員干部一旦丟掉了吃苦精神和奉獻精神,就會動搖理想信念,喪失原則立場,背離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這是十分可怕和危險的。要有以苦為榮、以苦為樂的思想自覺。“苦不苦,想想紅軍兩萬五﹔累不累,想想英雄董存瑞。”要過好吃苦的思想關,首先選好自己的參照系,懂得“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的人生道理。堅持把革命前輩和英雄模范作為自己的人生坐標,始終保持革命樂觀主義態度,找准正確的定位,堅定信仰和信念。要有敢於吃苦、樂於吃苦的行動自覺,自願找苦吃、討苦吃,不回避困難,自覺接受艱苦環境的挑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要樂於吃虧、勤於奉獻,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誘惑、守得住小節,主動在艱難困苦中砥礪奮進、錘煉成長。

《刊授黨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宋美琪、王金雪)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