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刊授黨校》

改革開放的起步

李東方

2018年01月29日14:39    來源:刊授黨校

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普遍推行和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廣大農民利用剩余勞動力和資金發展多種經營,涌現出一大批專業戶、重點戶。這成為中國農村向著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生產方向轉變的開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以非凡的理論勇氣和歷史智慧,在改革開放的實踐探索中一步一步前行。

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

1978年,安徽省遭受大旱災,秋種遇到嚴重困難。在嚴峻的形勢下,安徽省委決定把部分土地借給農民種麥種菜,所產糧菜不征購,不計口糧。這一應急性措施,立即將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各地出現了全家男女老幼齊下地的景象。11月,在借地喚起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啟發下,有些地方的基層干部和農民沖破舊體制的限制,自發地採取了包干到組和包產到戶的做法。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村18戶農民創造出“包干到戶”,其做法是生產隊與每戶農民約定,先把該繳給國家的、該留給集體的都固定下來,收獲以后剩多剩少都是農民自己的。這個辦法簡便易行,最受農民歡迎。四川省委也支持農民搞包產到組,允許和鼓勵社員經營正當的家庭副業。其他一些省份如雲南、廣東農村地區也採取了類似做法。這些大膽的嘗試,揭開了我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對於農村出現的包產到戶、包干到組的責任制形式,在當時黨內外還存在很多疑慮,一些地方甚至對包產到組進行糾“偏”。但是,改革的車輪滾滾向前,勢不可當。在最早實行包產到戶和包干到組(簡稱“雙包”)的鳳陽縣,1980年糧食總產量比歷史最高水平的1979年又增長14.2%,許多生產隊和農戶實現了“一季翻身”“一年翻身”。由於“雙包”責任制效果明顯,全國許多地方紛紛效仿,不僅貧困地區的生產隊紛紛實行,比較富裕地區的生產隊也開始實行。

1980年5月31日,鄧小平發表談話,旗幟鮮明地支持農村改革實踐。同時,中央先后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等文件,明確支持實行包產到戶、包干到組。在中央的支持和推動下,以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為主要形式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推行開來,受到農民普遍歡迎,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普遍推行和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廣大農民利用剩余勞動力和資金發展多種經營,涌現出一大批專業戶、重點戶。這成為中國農村向著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生產方向轉變的開始。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初步展開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遠比農村改革復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在局部地區進行試點。1978年10月,四川省就確定成都灌縣(今都江堰市)寧江機床廠等6家企業率先進行擴大企業自主權改革試點,得到中央的支持。1979年5月,國家經委等6部門選擇首都鋼鐵公司、天津自行車廠、上海柴油機廠等8家企業進行擴大企業自主權改革試點。同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擴大國營工業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的若干規定》《關於國營企業實行利潤留成的規定》《關於開征國營工業企業固定資產稅的暫行規定》《關於提高國營工業企業固定資產折舊率和改進折舊費使用辦法的暫行規定》《關於國營工業企業實行流動資金全額信貸的暫行規定》5個文件,用以指導改革,並要求地方和部門再選擇一些企業進行試點。1979年底,全國試點企業擴大到4200個,1980年6月發展到6600個,約佔全國預算內工業企業的16%左右,產值和利潤分別佔60%和70%左右。擴大企業自主權改革的結果,初步改變了企業隻按照國家指令性計劃生產而不了解市場需要、不關心產品銷路、不關心盈利虧損的情況,增強了企業的經營和市場意識。

與擴大企業自主權改革一樣,實行經濟責任制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探索中的重要一環。從1981年春季開始,經濟責任制改革首先由山東省在企業中試行。主要內容是通過承包劃分國家同企業之間、企業同職工之間的責權利關系,貫徹按勞分配的原則,進一步調動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經濟責任制改革在增收節支、提高財政收入方面效果明顯,對全國工業企業產生很大影響。10月,國務院批轉國家經委、國務院體制改革辦公室《關於實行工業生產經濟責任制若干問題的意見》,要求在各工業企業中研究執行。此后,經濟責任制很快推行到全國3.6萬個工業企業。在這期間,從1980年起,開始實行“劃分收支、分級包干”、多收可以多支的新財政體制。

與此同時,以建立多渠道、少環節、產銷結合為目標的商業流通體制改革也全面展開。從1979年起,國務院有關部門先后重新限定農副產品的統購和派購范圍,1980年又進一步放寬農副產品的購銷政策。還規定供銷合作社基層社可以出縣出省購銷,集體所有制商業、個體商販和農民也可以長途販運,提倡廠店挂鉤、隊店挂鉤、產銷直接見面。對城市商品流通體制主要採取了“一少三多”的改革,即減少工業品計劃管理的品種,發展多種經濟形式,採用多種購銷方式,開辟多條流通渠道,建立城鄉互相開放的流通體制。

從1979年開始,我國逐步恢復和設立國有專業銀行,轉變中國人民銀行的職能,構建以中央銀行為核心的金融機構體系,這對我國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改革產生重要影響。為了取得城市改革的總體經驗,從1981年起,國務院決定選擇中小城市進行城市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驗。這項改革是指對城市經濟的生產、流通、交換、分配等各個方面進行配套改革。1981年7月,國務院決定在湖北省沙市開始工業管理體制、計劃體制、財政體制、銀行體制、商業體制、物資體制、價格體制、勞動工資體制、科技體制和城市建設體制等10個方面的綜合配套改革。1982年3月,國務院決定在江蘇省常州市進行綜合改革試點。常州市綜合改革的特點是以搞活企業、搞活流通為中心,進行工業管理體制、計劃體制、勞動工資體制、銀行信貸體制、商業體制、外貿體制、財政體制和企業改組聯合等11項配套改革。為了更好地發揮中心城市的作用,還在一些省進行了撤銷專區行署、由市領導縣的體制改革試驗。這些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創辦經濟特區

實現四個現代化,就要善於學習,大量取得國際上的幫助。要引進國際上的先進技術、先進裝備,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在對外開放過程中,我國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一方面大規模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不斷拓寬利用外資渠道,積極探索運用國際通行的外商投資方式來加快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另一方面,我國開創性地創辦了經濟特區,逐步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對外開放新路。

創辦經濟特區是實行對外開放的一個偉大的創舉。1979年1月6日,廣東省和交通部共同起草《關於我駐香港招商局在廣東寶安建立工業區的報告》。經中央批准,同意將深圳南頭半島的50平方公裡土地交招商局建立廣東寶安工業區(后實際確定為9平方公裡)。同月,廣東省決定將寶安縣改為深圳市,珠海縣改為珠海市,開發建設出口基地。

1979年6月6日和9日,廣東、福建兩省分別向中央上報了《關於發揮廣東優勢條件,擴大對外貿易,加快經濟發展的報告》和《關於利用僑資、外資,發展對外貿易,加快福建社會主義建設的請示報告》。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的報告,確認“兩省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給地方以更多的主動權,使之發揮優越條件,抓緊當前有利的國際形勢,先走一步,把經濟盡快搞上去”。中央還原則同意試行兩省報告所建議的經濟管理體制改革辦法,即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實行大包干,並確定對兩省的計劃、外貿、財政、金融、物資、商業、勞動工資、物價等實行新的管理措施。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在廣東、福建兩省實行之后很快取得積極成效,有力推動了對外開放事業的發展。

1980年5月,黨中央、國務院正式決定將“出口特區”定名為“經濟特區”。同年8月,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作出決定,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置經濟特區,並通過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經濟特區建設正式通過立法程序確定下來。在中央決策的推動下,經濟特區建設顯現出了良好發展勢頭,迅速成為國內外關注的改革開放的窗口。

隨著改革開放的起步,如同春雷乍響,春回大地。農村活躍了,工廠活躍了,市場活躍了……神州大地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人民滿懷希望地踏上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征程。 

 《刊授黨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宋美琪、王金雪)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