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遵義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做足“鄉愁元素” 鋪就致富新路

2018年01月22日10:15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貴州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做足“鄉愁元素” 鋪就致富新路

近日,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先才陶藝館內,歡聲笑語不斷,不少游客正在制作陶藝作品。店主母先才不停地穿梭其中,為游客提供指導。

“沒想到這老手藝還能再次煥發生機。”母先才是家裡的第四代陶藝人,家族手藝已傳承有百余年,也曾面臨“混不下去”的尷尬,“准備關張,外出打工”。但如今,母先才的陶藝館生意甚是紅火,每年賣出的陶藝制品達2000多件,節假日還要接待不少現場體驗陶藝制作的游客。

“這都得益於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母先才說,現在傳承傳統手藝,不僅錢袋子鼓了,花茂村也舊貌換了新顏。

花茂原名“荒茅田”,曾是個雞鴨滿地跑、塵土漫天飛的貧困村,群眾出行難、看病就醫難、農田灌溉難、增收難,外出打工是當地群眾的主要收入來源。

2014年以來,花茂村搶抓“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的機遇,在全力改善基礎設施的同時,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迎來了山鄉巨變。

據了解,花茂村近年來通過“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累計整合資金2.4億元,全面改善了村裡的水、電、路、訊、氣、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成陶藝文化創意一條街、游客服務中心,核心區域還實現了免費WiFi和“天網工程”全覆蓋,既改善了群眾生活條件,又為發展鄉村旅游奠定了基礎。

同時,花茂村積極引導農村住宅和居民點建設,以小青瓦、坡屋頂、轉角樓、三合院、雕花窗、白粉牆、穿斗枋七元素為基調,新改建黔北民居880棟,既保持了村庄傳統風貌,又結合了現代化元素,與青山綠水渾然天成,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如今,漫步花茂,老木屋、石板路、土院牆、稻草垛……濃濃的“鄉愁”扑面而來。得益於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和濃郁的鄉土風情,花茂村的“鄉愁經濟”呈現井噴態勢。2017年,該村接待游客數量約7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約3000萬元。

同時,與鄉村旅游相關的產業形態也在花茂如雨后春筍般地“長”了起來。目前,該村的農家樂、鄉村旅館達22家,特色小吃店28家,鄉村旅游帶動300余人就業,200多名外出務工人員也回到村裡,開始自己的創業之路,村民們紛紛吃上了“旅游飯”。

“以前,大家都想跑出去,總覺得外面日子好過,甚至把房子賣掉也要出去。現在,大家都想著如何在家門口發展。”花茂村黨總支書記潘克剛說。

據花茂村委會主任助理徐存麗介紹,該村的年輕人現在多數在村裡就業,有開旅游觀光車的,有當餐廳服務員的……“月工資大多在2000元左右”。

而那些繼續“留”在地裡的村民,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土地也有了新種法”。花茂村委會主任彭龍芬告訴記者,“以往村民以種糧食為主,主要用於自己食用和養殖。如今則種的是有機瓜果蔬菜,賣給游客或者農家樂,一畝地的收入翻了幾番”。

如今,花茂的貧困人口已減少到48戶、162人,其中絕大多數已屬於“無業可就、無力脫貧”的群體﹔2017年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6萬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約200萬元。

“對我們而言,當前最為緊迫的任務還是脫貧,要讓貧困人口從鄉村旅游的發展中獲得穩定收益,確保同步小康路上不落下一個人。”這是潘克剛最近想得最多的問題。

比脫貧更為長遠的是實現鄉村振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潘克剛表示,花茂村要在產業上做足文章,既要制定好規劃,做大做強鄉村旅游,也要做好土地的文章,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讓村民的增收渠道更多更穩定,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花茂,這個曾經的窮鄉僻壤,如今苦盡甘來,成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田園,未來還將在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變成鄉愁更加濃厚、百姓日子更加富足的現代化農村。(吳秉澤 王新偉)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