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07日10:41 來源:西藏日報
圖為楊貴房與次吉卓瑪、達瓦拉姆及外孫在一起。 記者 益西加措 丹增平措 曉勇 攝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記者來到札達縣底雅鄉后,被楊貴房、次吉卓瑪夫婦在雪域邊陲成就一段民族團結千裡良緣的佳話深深打動。
“老楊是個善良的人、真誠的人,他對我們一家有情有義”
1997年7月,一對藏漢新婚夫婦在江蘇省徐州市圓滿辦完婚事,回到彼此最初相識相戀的地方——西藏阿裡地區札達縣底雅鄉底雅村。
那年,楊貴房38歲。他的藏族妻子次吉卓瑪,世代生活在底雅村——一個坐落在邊境一線的山谷村落。
楊貴房,原是徐州“四建”公司的會計。1996年,隨維修邊防設施的施工隊來到底雅。當地人習慣地稱這位憨厚的漢族師傅——“老楊”。
談到最初留在底雅的想法,性情腼腆的楊貴房言辭不多。“沒什麼多說的,當時跟著工程隊到阿裡維修邊防設施,在部隊老鄉的撮合下認識了現在的老伴兒。”楊貴房講述起一段難忘的姻緣。
20年前,在結識次吉卓瑪之前,楊貴房經常跟隨徐州“四建”公司施工隊走南闖北跑工程。那時,楊貴房年近四十,卻遲遲沒有找到終身伴侶。
楊貴房坦誠道:“年輕時曾經在老家有過一段戀情。”19歲那年,他深愛的姑娘身患白血病,醫治無效離開人世。自此,內心深處的挫折和痛苦帶來的創傷讓老楊打算從此單身一人直至終老。
1997年初,楊貴房來到底雅鄉。這是他跟施工隊到過的最偏僻的地方。當時,楊貴房所在的施工隊進駐邊防部隊工地時,作為保障伙食的后勤負責人,大伙兒都知道楊貴房是個“大齡青年”。
施工人員中,也有不少人是底雅當地邊民。次吉卓瑪就是其中的一個。當時,次吉卓瑪的丈夫已過世,和兩個孩子相依為命。
心地善良、受過挫折的楊貴房看到經歷坎坷的次吉卓瑪,不由心生憐憫。加之部隊老鄉介紹,楊貴房開始對次吉卓瑪一家的生活給予特殊照顧。
談及與老楊的交往,次吉卓瑪說:“當時我打零工,兒女寄養在親戚家。一家三口,生活很困難。老楊了解到我的情況后,經常給我帶罐頭等物品,對我的兒女更是關愛有加,常常送過冬的衣物。”
在這樣點滴關愛中,次吉卓瑪內心深深被這個“外鄉人”打動。“老楊是個好人,因為他是一個善良的人、真誠的人,我相信他是真的關心我們一家。”次吉卓瑪回憶起當時的場景,羞澀的眼眸露出閃閃淚光。
經過一個多月的交往和交流,他倆把命運的纖繩交付給了彼此。
1997年5月中旬,楊貴房所在的工程隊完成前期建設項目離開底雅。從未走出大山的次吉卓瑪第一次離開大山,離開故鄉,跟著楊貴房到徐州喜結良緣。
“老楊是個熱心的人、勤快的人,他和我們雪域邊民心手相牽”
從獨居一隅的邊境小村落來到祖國內地大城市,次吉卓瑪可謂經歷了祖祖輩輩都未曾想象過的人生體驗。
而這一趟行程讓她更難忘的,就是丈夫楊貴房對自己無微不至的呵護。
“到老楊老家結婚,他的親戚朋友都到場給我們祝福。之后的幾十天,老楊每天陪著我走親戚、逛市場、看景點……我每天都沉浸在無比的幸福中。”楊貴房和親友在徐州的滿滿深情,讓次吉卓瑪更堅定了把命運托付於楊貴房的選擇。
熱心腸的老楊為了使妻子兒女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裡幸福生活,告別鄉親再次踏上回阿裡、回底雅的路途。而這一趟與父母家人離別之后,楊貴房再也沒有回過徐州。
放棄內地舒適的生活來到邊境一線並長期生活,精神與信念的分量不言而喻。而讓妻兒過上幸福生活,需要付出更多辛勞。
為了讓一家人過上更幸福美滿的生活,楊貴房辭去在工程隊的工作,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邊境村民。楊貴房重拾舊業,給駐地部隊和村裡蓋房修房。
他清楚地記得,那時一天的工錢有五元錢,而且每天要背著石料、木材來回走2公裡山路。一天下來,腳底經常磨破出血。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楊貴房對愛情忠貞不渝,對家人負責到底,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越發堅定。
積累不少施工經驗的楊貴房開始自己組織施工隊。2005年,楊貴房在建筑材料奇缺的情況下,主動承擔底雅鄉什布奇村人畜簡易橋梁建設,帶領群眾修建了什布奇村第一座現代意義上的簡易橋梁。
當時,他依據施工經驗和實際情況,反復推測,精心設計,靠僅有的5噸水泥做成橋墩,橋墩上再壘石塊,建成保証人畜通行安全的橋梁。至今,這座橋梁還坐落在什布奇村河谷上,惠及著邊關。
楊貴房乘勢而上,組織鄉裡群眾共同參加項目建設。多年來,他參與了鄉裡通往各村組道路的施工建設,帶領村民們一步步致富奔小康。
路通了,大山深處的村落熱鬧了起來,山谷間不斷傳來歡聲笑語。
楊貴房幾十年如一日的艱苦奮斗和勤儉持家,不僅使一家人告別了僅靠7畝地、3頭牦牛、16隻羊的艱難生活﹔而且讓世代靠天吃飯的邊民,更新了觀念,改變了生產方式,看到了勤勞的收獲,創造的奇跡﹔更是增進了漢藏民族情誼,促進了漢藏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老楊是個堅強的人、勇敢的人,我們共同守好邊境建好家鄉”
楊貴房20年來的不懈奮斗,換來了妻兒衣食充足的安穩生活。作為父親,他對妻子的兩個孩子視如己出,將自己在色爾工、古讓蓋起的房子分別送給次吉卓瑪大兒子和二女兒,並幫助兩個孩子接受教育,組建家庭。
后來,大兒子在村裡成立施工隊成為致富能手,二女兒在鄉裡開了自己的飯館,生意也算紅火。而楊貴房和次吉卓瑪的愛情結晶、最小的兒子,如今在內地西藏班上學。
黨恩國策時刻照耀著這個民族融合的家庭。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給隆子縣玉麥鄉卓嘎、央宗姐妹的親切回信,讓同處雪域邊陲的老楊一家倍感溫暖。“增進民族團結重在交心,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守邊固邊,建設邊疆,要堅定不移、堅持不懈。”老楊深有感觸地說。
而跟老楊一起打過工的年輕村民對楊貴房稱贊有加。大家說:“老楊雖然是我們工頭,但每次所有工程款他都會完全平分給每一個參工群眾,自己一分都不多拿!”
底雅鄉的干部們說:“老楊樂於助人,經常幫扶村裡的困難群眾,誰家有個問題或困難,找老楊,他准會幫忙解決!”
妻子次吉卓瑪說:“自己因為體弱多病,是老楊不離不棄地在身邊照顧著自己,他是我這輩子修來的福!”
女兒達瓦拉姆說:“他在我們生活最困難的時候留在了我們身邊。是他讓我們過上了現在的好生活,他就是我的親生爸爸!”
2017年,楊貴房被評為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為什麼20年了還沒回到徐州?”楊貴房拿出了手機,在微信中點開了一個家庭群。他用指尖滑動屏幕,各種親朋團聚、吃喝玩耍的照片滾動刷屏。
“我老家的親戚們個個日子過得幸福,他們不了解這邊的情況,如果我回去了,他們一定會以為我生活落魄而擔憂。所以,我一直就沒回去過。”
楊貴房給圍坐在身邊的女兒達瓦拉姆解說了幾張照片,然后想了一下,他說:“我在這裡很好,妻子和孩子們從心底裡愛戴我,鄉親們也完全把我當作自己人看待,當地干部和邊防官兵也很關心我的生活。現在有了更多的好政策,我和鄉親們正合計著辦養殖場的事兒,以后我們這裡還要搞更多的建設,一定會發展得更好!”
楊貴房的手機相冊還沒有關上,女兒達瓦拉姆把酥油茶端給他,並用藏語說:“阿爸,恰懂!(爸爸,喝茶!)”楊貴房接過茶碗,小口喝著。
眼前的這家人,互敬互愛、溫馨和美。
對於楊貴房來講,自己來自哪裡,或許已經不那麼重要。而對妻子和兒女們來講,作為丈夫和父親,他的留下是一家人最大的幸福,妻兒們沒有忘記,更是懂得珍惜。
民族融合、固守邊疆的故事,在邊境一線依然在繼續……
相關專題 |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