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018年01月05日13:18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原標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人才思想和戰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有一個段落專門論述人才問題,報告通篇多次、反復地強調人才工作,對人才工作進行了新定位、提出了新要求、明確了新任務。這些重要論述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精彩的“人才篇”,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人才規律的深刻把握,彰顯了我們黨求賢若渴、廣聚英才的深邃眼光和博大胸懷,為新時代人才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更寬廣的視野認識人才的重要價值。黨的十九大站在全局高度、時代高度和世界高度,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站在這樣一個制高點上審視人才問題,可以使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人才問題是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問題。報告把人才問題放到新時代治國理政的大環境、大背景中,強調指出,人才既是實現民族振興的戰略資源,也是贏得國際競爭的戰略資源。人才的價值不僅在國內的建設中越來越充分地體現出來,而且在全球化的進程和競爭中也日益突出地顯示出來。從國內和國際兩個方面強調人才是“戰略資源”,這是從國家發展和全球競爭戰略全局作出的重要判斷。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首先要拓展視野,從全局高度認識人才的價值,牢固樹立人才是“戰略資源”的思想和理念,把人才問題放在戰略位置上更好地加以解決。

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加快建設人才強國。黨的十九大要求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強調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進一步強調黨管人才原則,這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才工作題中應有之義。中國人口多,人才的數量也不少,是人才大國,但還不是人才強國。報告提出“加快建設人才強國”,著重突出了“加快”二字,這表明,新時代不僅要繼續建設人才強國,而且要加快建設的步伐,以適應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需要。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人才強國,與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人才強國,與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都有著緊密的聯系。黨的十九大把2020年后的發展分成兩個階段來安排,將到2050年的第二個一百年目標定位在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上。同時,分別提出了建設制造強國、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海洋強國、貿易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等各方面的目標,一共有12個強國。人才強國是其中之一,也是建設其他一系列強國的必要條件。所以,十九大報告要求“堅定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人才強國”。

實行“三個更加”的人才政策,落實“五有”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連續三個“更加”,突出了態度要更“積極”,范圍要更“開放”,措施要更“有效”。這是對人才政策的新要求。實施人才政策,必須從這三個方向努力。在對待人才的基本態度和措施上,報告提出“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五個要求。五個“才”,集納了古今中外對待人才的經驗教訓,也是對現實人才政策的重要要求。要有識才的慧眼。人才處處都有,必須有慧眼而識之。慧眼是由戰略眼光、政策水平、寬廣胸懷和專業水平共同造就的。沒有慧眼,就不可能發現人才,甚至會埋沒人才。要有愛才的誠意。對人才,必須尊重和愛惜,而不能鄙視、嫉妒、排斥和壓制。不能嘴上說愛才,實際卻不把人才當回事。要以誠待之,而不能虛情假意。要有用才的膽識。人才往往不同於常人。雖有才,但可能職位較低、資格不老,可能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可能比較“清高”,不善或不屑於與他人打交道。對這種人敢不敢使用?往往會有一些不同意見。如果沒有膽識,求全責備,完全用所謂的常規看人選人,那很多人才就無法生長,更難脫穎而出。要有容才的雅量。領導者有沒有雅量,是人才能否施展才華的重要條件。領導干部不能心胸狹窄,容不下能力比自己強的人,用武大郎開店的心理管理人才。要有聚才的良方。這個良方,既是方法、辦法,最根本的,還是制度、體制。伯樂相馬,相傳千年、膾炙人口,依然值得肯定。當今時代,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主體,每個人都可以靠自己公平地施展才華來得到社會認可。要努力形成一種讓所有人各施其才、各盡其才的環境和機制,讓各類人才競相出現。

強化政策引導,推動人才向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人才生長和發揮作用,需要一定的環境和條件。改革開放以來,大量人才向東部發達地區流動,形成了“孔雀東南飛”的態勢。但對人才,不僅東部地區需要,中部、西部地區同樣需要。因此,人才的區域分布、行業分布都應該比較均衡。特別是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基層一線,往往缺少人才,因而也更需要人才。沒有人才,就會形成惡性循環:條件差,留不住人才﹔缺少人才,條件就更差。我們要從大局著眼,從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的發展和基層一線的工作著眼,通過政策鼓勵、市場引導等手段,引導人才向這些區域流動。需要人才的地區,也應該努力改進環境、條件和政策,讓人才有用武之地。近年來,黨和國家已經採取了很多政策和措施,並且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還是有少數地方,想盡辦法吸引人才,一旦人才去了,卻不會用、用不好。還有的地方因為缺少人才施展的條件,很難留住人才。解決這些地區人才荒的問題,必須多方面努力,繼續在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政策上下更多功夫。

形成“四個人人”局面,讓人才的活力競相迸發。黨的十九大提出:“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四個人人”,涵蓋了對人才機制和環境的基本要求。人人都有成才的強烈願望,人人都努力去成為人才,不分資歷人人皆可成才,而且人人都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一個社會和國家,如果形成了這樣一種局面,大量人才自然會不斷涌現,人才的作用就會充分發揮。在這樣的環境和機制中,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就會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就會充分涌流。隻有形成了這樣一種制度、機制、環境、局面,我們才是真正的人才強國,我們的國家,才能成為真正的現代化強國。(李忠杰,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責編:任一林、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