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6日13:21 來源:新華網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昆山杜克大學校長劉經南看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一流大學的建設,離不開創新人才的培養。
1943年出生的劉經南,在高中時便立下志願,長大要當一名能報效祖國的科學家。如今,他成功實現了自己的理想,還有所突破:他不僅成為一名科學家,更成為為祖國培養更多人才的教育工作者。
在60歲那年,劉經南接到任命,擔任武漢大學校長。2012年,已退休的劉經南再挑重擔,掌舵美國杜克大學與武漢大學聯合在江蘇昆山打造的昆山杜克大學。
正因為自身的經歷,在談及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時,劉經南深有感觸。
“我國一直在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等教育強國不懈努力。”劉經南說,從“211工程”到“985工程”,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推進“雙一流”建設,“我們的高等教育水平有了顯著的提升,服務國家的能力不斷增強,幾十所大學和數百個學科點具備了參與高水平國際競爭的實力和潛力”。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已經是世界頂尖了。”劉經南坦言,“雖然我們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經濟質量與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差距。造成這個差距的重要原因就是創新不足,而這也正是我們教育的弱點,即創新人才培養不足。”
劉經南認為,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明確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這為高校培養創新人才,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和教育強國建設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動力。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創新的機制。高校要繼續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和培養方式,努力培養前沿和基礎領域的創新人才,培養將市場和技術緊密結合並產生顛覆性技術的領軍人才。”劉經南說。
事實上,在武漢大學擔任校長期間,劉經南就一直在探索創新人才的培養之路。他明確提出,要將培養能創造、能創新、能創業的“三創”型復合人才作為學校發展目標,並推行了系列改革。到昆山杜克大學后,劉經南依然堅守創新發展的准則。
把化學、物理、生物三門合成一門課上,先招收碩士再招生本科……劉經南希望,“昆山杜克大學要做出一些在美國大學一時做不到、在中國大學一時也做不到的事情”。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昆山杜克大學的創辦,就是希望找到這樣一個路子,瞄准世界一流的教育資源,將它的辦學理念、辦學模式、教學方法、課程體系,與中國的人才需求結合起來。”劉經南說,目前,昆山杜克大學正在招收本科生,要結合國家和時代的需求,明確人才培養定位。
“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僅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還要是能夠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的人才。”劉經南說,要面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面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願景,思考和定位人才培養的理念和目標,培養未來社會的引領者、開創者、建設者,“這就是黨的十九大賦予我們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新華社北京12月26日電 記者 胡浩)
相關專題 |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