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刊授黨校》

中國從大國成為強國的實踐邏輯

徐浩然

2017年12月25日10:46    來源:刊授黨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改革開放近40年,中國綜合國力與日俱增,距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越來越近。時代發展呼喚中國成為一個世界強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上、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義。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的外部環境,面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等一系列深刻變化,我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作為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大國,國土面積列居世界第三,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現在改革開放近40年,中國綜合國力與日俱增,距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越來越近。時代發展呼喚中國成為一個世界強國。從內部來說,要增進人民福祉、保持國家繁榮昌盛和社會長治久安,必須建立起穩定、有效的現代國家治理體系,也就是要建立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從外部來說,要掌握話語權、唱響“中國聲音”,有能力主持公道、伸張正義、踐行平等,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大而廣泛的影響力,在多極化國際格局中更好維護國家整體利益。世界經濟一體化與政治多元化並行,隻有將內部治理事務處理好,才能為外部競爭積蓄充沛的優勢力量。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從經濟發展水平看,中國是世界第一的貿易大國和外匯儲備國,同時也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中國積極融入全球化過程,是世界許多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中國實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組織召開G20峰會和金磚國家峰會,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外交工作越來越體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將改革、發展、穩定協調並舉,是中國加快邁向強國步伐的自信之源和最大底氣。全面深化改革打破利益固化藩籬,繁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反腐敗形成高壓態勢、成效明顯,深化了人民群眾對黨和國家的政治認同感﹔大力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和平安中國建設,讓老百姓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信息技術進步讓“互聯網+”突飛猛進發展,推動三大產業轉型升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廣泛鋪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一片生機活力。

中國從世界大國成為世界強國,這是歷史發展的大勢所趨。我們一方面要繼續吸收歷史經驗,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和改善民生,讓人民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另一方面,必須通過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升民族—國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無論歷史上還是在當代,中國一直都面臨人口眾多、資源緊張和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問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是一個有效路徑。從結構的角度看,制度體系是一個有組織的整體,是一套由相互聯系與相互依賴的部分所構成的集合體,如政黨、經濟組織、立法機關等﹔從功能的角度看,制度體系中被結構化的部分是根據體系設計的“需要”建構起來的,它們在維持制度體系運轉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和影響,如價值觀、意識形態、主體與客體的能動性等。制度變遷是一種制度體系的結構與功能的分化狀態,但是這種分化不是分裂,而是朝向積極方面的再造與整合,分化的結果是為了更好地讓體系適應環境,結構與功能的調適就是確立新的整合原則和機制的過程。從結構—功能的視角看,當代中國的創新發展還蘊含著巨大的制度性空間,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要拓展(而非改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通過突破體制機制弊端發揮體系內各系統要素積極的正向功能,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資本、管理競相迸發活力,在這一歷史進程中許多潛在功能會越來越多地轉化為顯功能,社會主義制度會展示出相比資本主義更大的優越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建設要充分適應現代社會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特征,特別是在社會結構深刻變動的背景下,迫切需要構建起一套整體性、聯動性很強的體制機制。民族—國家作為一個共同體,一旦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那是無論如何都打不垮的。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所擁有的核心價值觀形成廣泛的影響力與輻射力。中國走向世界,一定要用“制度硬實力”撐起“文化軟實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主要體現了一種“政黨—人民—國家”的高度復合性特征。中國共產黨秉持“三個代表”的立黨之基,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將中國共產黨的代表性整體融入國家政權的結構中,黨的執政地位是人民賦予的,同時黨帶領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對中國而言,國家治理能力也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水平的體現。美國學者李侃如總結當代中國政治發展成就,指出:“中國在很大程度上已經發展出了一種更有效、更透明、更具活力的政治體制。”而其中的奧秘,即在於堅持黨的領導和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這是中國特色國家治理體系運轉起來的關鍵。中國即將進入“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中國從大國成為強國,關鍵是要具備“文化軟實力”。為此,我們一方面要促進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還要通過完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將核心價值觀落到實處,通過制度體系建設塑造人們行為方式的規范性。制度體系建設離不開價值支撐,而科學完備的制度體系會更加彰顯出“文化軟實力”。

社會主義在本質上堅持人類的平等和正義原則,這就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走獨立自主的和平發展之路。歷史証明,搞霸權是不能長久的,它隻會引發動蕩不安。與蘇聯曾經奉行的大國沙文主義不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之所以能夠勝利,勝利后又能保住成果,獨立自主和艱苦奮斗是主要的和決定性的。所以鄧小平主張,“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沒有中心,不可能有中心。我們也不贊成搞什麼‘大家庭’,獨立自主才真正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但獨立自主與和平發展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和保障,即強大的國防實力。中國著眼於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制定新形勢下軍事戰略方針,全力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2014年召開古田全軍政治工作會議,恢復和發揚我黨我軍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人民軍隊政治生態得到有效治理。目前,中國的國防和軍隊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新格局,人民軍隊組織架構和力量體系實現革命性重塑。加強練兵備戰,有效遂行海上維權、反恐維穩、搶險救災、國際維和、亞丁灣護航、人道主義救援等重大任務,武器裝備加快發展,軍事斗爭准備取得重大進展。人民軍隊在中國特色強軍之路上邁出堅定步伐。中國必須要適應全球化的事實,以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為引領,提升作戰指揮的戰略性、聯合性、時效性、專業性、精確性,以更好捍衛國家主權。要堅持底線思維,強化危機意識,擔起歷史重任,適應國家安全戰略需求,緊跟世界新軍事革命潮流,抓住並用好國防和軍隊改革這個歷史性機遇,努力構建適應打贏信息化戰爭、能有效履行使命任務的聯合作戰指揮體系。

這個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我國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我們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繼續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刊授黨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沈王一、王金雪)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