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構建“大創客”帶動“小創客”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

“中國聲谷”發出“強國一代”創新之聲

2017年12月20日09:2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中國聲谷”發出“強國一代”創新之聲

位於安徽省合肥市“中國聲谷”的科大訊飛(以下簡稱“訊飛”)二樓展廳,每天都會迎來一撥兒又一撥兒好奇的訪客。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家公司布展的更新速度遠遠趕不上其技術“迭代”的腳步。

“請打開窗帘!”當解說員隔著3米的距離發出一句指令后,窗帘緩緩打開。當人們還在對這裡的語音控制技術嘖嘖稱奇時,訊飛與華南理工大學已經聯合研發出一項更不可思議的技術——“腦電波控制家居”。

這意味著不用聲音,隻要用意念就可以操控家居設備。一個月前,在訊飛年度發布會上,中科院院士張旭受邀對這項“黑科技”進行現場驗証。當張旭隨機抽出“打開空調”的指令后,一位戴頭盔和穿特制外套的演示者對著牆壁全神貫注地思考了一會,大屏幕顯示訊飛的家居語音后台接收到了腦電波指令,隨后完成了相應的操控步驟,空調真的打開了。

技術一旦開放、嫁接、拓展,就會創造新的奇跡,刷新人類的想象。當下的“中國聲谷”依托科大訊飛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實現核心技術引領,同時聚焦產業上下游的發掘與孵化,通過語音雲平台,向創業者開放核心技術,構建起“大創客”帶動“小創客”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不僅讓龍頭企業發出創新的“最強音”,也讓年輕創業者同奏創業的“交響曲”。

在競爭最激烈的領域先行一步

訊飛無疑是“中國聲谷”的技術源頭。直到今天,44歲的董事長劉慶峰仍然強調:“我們是中國在校大學生創業的首家上市公司。”

1999年,在讀碩士的他帶領師弟創辦了科大訊飛,立志要做世界最好的語音技術,至今已在人工智能領域深耕18年,創造了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紀錄——自2006年以來,連續12年在國際語音合成大賽上獲得冠軍。

“當年我們在中文上拿到了世界第一,有人覺得我們靠的是運氣,后來我們在英語以及印地語上都奪得了第一。”訊飛高管張友國告訴記者,訊飛是全世界唯一一家把英語合成做到了超過普通人說話水平的企業。

訊飛曾經展示過一段模仿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語音視頻,讓人難辨真假。今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訊飛與網絡直播平台合作,實現了同步字幕直播,准確率達到95%以上。

人工智能可分為計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認知智能三個層次。以語音和語言為入口的認知計算,是人工智能的必由之路。在未來競爭最激烈的這一核心領域,訊飛同樣先行一步。

在2016年11月舉辦的 KBP 大賽(國際知識圖譜構建大賽)上,訊飛在兩個項目上擊敗了卡內基梅隆、IBM 等參賽企業,奪得冠軍。

從現實應用層面看,今年訊飛的“智醫助手”以456分(總分600,分數線360)的高分通過了2017國家臨床執業醫生資格筆試評測,在安徽逾兩萬名考生中排名前100位。

“強國一代”同奏創業“交響曲”

在計算機世界中,1024是2的10次方,是人工智能程序中最基礎的序列。從事計算機工作的開發者如同一個個“1024”。

當“曉譯翻譯機”“配音閣”“琥珀虛顏”“叮咚音箱”等“黑科技”產品出現在訊飛舉辦的“1024”開發者節上時,來自各地的創業者徹底沸騰了,這不僅是科技的盛宴,也是青春的盛會。

正如劉慶峰所言,人工智能時代的創業者,由於獨特品位和創造力,很難被其他的巨頭用資金、數據和入口“血洗”出去。“所以在這個時代,我們更要強調打造人工智能的產業生態,每一個創業者也擁有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截至今年9月底,訊飛語音平台已擁有近45萬個開發合作伙伴,覆蓋終端數量超過10億,共同構建起民族人工智能產業生態。

1982年出生的馮海洪就是合作伙伴中的一員,他的公司距離訊飛總部僅兩公裡。作為訊飛昔日的產品經理,他深信,“如果做語音,這裡的平台是最好的。”

當他看到母親通過電腦看黃梅戲視頻,需要一步步打開菜單、地址欄,存在諸多不便時,他立馬有了靈感,決心將“老東家”高大上的語音技術接上“地氣”。

他與訊飛合作研發的全球首款智能語音鼠標“咪鼠”,不僅可以實現語音輸入,而且會“思考”。用戶隻要輸入語音,計算機就可以按照指令進行操作。

“小公司可以找到小切口,對單項技術進行極致開發。我們的技術迭代更快,軟件已經更新了100多個版本。”馮海洪自信地表示,“我們產品的體驗效果已經超過了市場上同類語言識別系統”。

與馮海洪相比,1987年出生的王攀,早在中國科大讀大二的時候,就決定今后要創業。2015年下半年,當大學同學項天——一個10歲就開始編程的天才少年——決定創業時,王攀立馬響應。拿著父母給的種子資金,研發出國內唯一的物聯網應用的GPU顯示芯片,將其應用在車聯網車載信息終端智能液晶儀表上,通過語音技術,實現人與汽車的智能交互。

“圖像圖形、手勢識別、深度學習都與人工智能相關,因而我們落戶‘中國聲谷’。”此外,在他看來,“園區裡的很多企業都可以成為我們的上下游伙伴與應用客戶,現在一家做智能停車的公司正在與我們談合作。”

什麼是“中國聲谷”的內在魅力

與“北上廣深”等城市相比,合肥的區位優勢並不明顯,為什麼這一回卻能站在人工智能研發的最高峰?

“中國聲谷”的運營公司、安徽省信息產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總裁祁東風認為:“這要得益於國家統一的戰略部署,合肥抓住了歷史的機遇,下好了智能語音產業的‘先手棋。”

2010年10月28日,訊飛正式對外發布語音雲,向業界宣告開放人工智能核心技術。此后,合肥高新區成立了國家智能語音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

今天,位於合肥市高新區的“中國聲谷”是工信部與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部省重點合作項目,也是全國唯一一個定位於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基地。今年9月,安徽省政府印發《支持中國聲谷建設若干政策》。

截至11月,“中國聲谷”中已入駐科大訊飛、華米科技、科大國盾、賽為智能等150家企業,在談項目超過200個,形成了從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平台支撐到產業發展的人工智能產業鏈。

對馮海洪來說,創業路上更重要的是便捷地享受到政府提供的科技服務。合肥高新區推出創新創業電子服務券“合創券”,實現科技扶持政策前置,緩解創業企業資金壓力,兩年來已發放7000萬元額度,惠及創新型企業1240家。

“每次可以領到5萬元的券,用完之后還可以申請。”馮海洪感慨道,以前企業事后申請政策,少則幾個月,多則半年到一年的時間。現在隻要通過系統比對,一開始就能享受第三方機構服務,政策落地真正實現了“零時間”“零距離”。

“我們這一代人基礎條件比較好,接觸到的世界是平的。”王攀認為,創業最大的意義在於實現“對話”。“今天,在‘中國聲谷’,我們可以和很多之前有距離的人進行平等的對話。隻有對話,這個世界才能發出多種聲音。”(記者 王磊)

(責編:任一林、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