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9日11:12 來源:中國婦女報
在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乃東區澤當鎮嘩嘰民族手工專業合作社裡,一位婦女在織羊毛制品。 (記者 肖婷 攝)
在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乃東區澤當鎮嘩嘰民族手工專業合作社裡,一位婦女在捻羊毛。 (記者 肖婷 攝)
19歲的殘疾女孩阿孜卓瑪因父母的離世變成了孤兒,一直住在舅舅家,而舅舅家僅有的收入來源是每年挖賣的虫草。16歲時,阿孜卓瑪以寄養的形式在合作社學習捻線技術,2016年7月殘疾人培訓基地成立后,她便來到這裡學習縫紉技術。一年來,她學會了用縫紉機做衣服,每個月還有一千多元的固定收入。面對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的採訪,阿孜卓瑪有些腼腆,但笑容很甜。
以脫貧攻堅為契機,針對西藏山南市乃東區澤當鎮“因殘致貧”的農牧區群眾,嘩嘰民族手工專業合作社專門成立了殘疾人技能培訓基地。自成立以來,像阿孜卓瑪這樣,通過培訓實現學技術再就業的學員有四五十位。
同樣,在嘩嘰民族手工專業合作社也有通過培訓就業實現脫貧的貧困戶,其中79人於2016年年底實現了脫貧。總經理助理巴桑次仁說,有些崗位的員工還可以在年底拿到八千到兩萬元的分紅。
一棟兩層的藏式小樓裡,一部分工作人員在一層的工作間裡撕羊毛、捻毛線,一部分工作人員在二層的工作間裡嫻熟地用梭子和紡織機,將羊毛、羊絨織成圍巾、披肩、藏裝以及西裝等羊毛加工品。
巴桑次仁說, “澤貼爾”這項純手工精羊毛嘩嘰紡織產品,是澤當鎮的特色,不僅傳承了澤當當地的文化,而且還帶領合作社的貧困戶實現了脫貧。合作社從生產工藝、管理、銷售等多個工作崗位中吸收貧困人員,直接解決就業人數累計達122人,2016年實現銷售收入420萬元,2017年年底預計人均增收4萬元。
32歲的卓嘎來合作社工作已有三年。卓嘎說,在沒來合作社之前,家庭的收入靠農閑時外出打零工,其余時間在家養養牛羊,種種青稞和油菜。由於在這家手工專業合作社工作的收入不錯,而且還包吃包住,她的丈夫也來到這裡,從事繪制唐卡的工作。從前家裡沒有固定收入,隻有一台電視機,如今,卓嘎和丈夫每年的固定收入達七八千元,並在澤當鎮安了家,家裡啥都不缺,什麼電器都有,還把兩個孩子都接了過來,讓他們在這裡接受教育。說到兩個孩子,卓嘎臉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手工編織”這一產業脫貧項目,不僅僅在山南市有序有效地展開。在日喀則市南木林縣南木林鎮,當地鎮政府將當地在家的女性聚集起來,通過進行民族手工編織等產業技能培訓,技能考試合格后,將她們安排到相應的崗位,既增加了當地婦女的就業率,又帶動了她們脫貧腳步。在林芝市巴宜區卡斯木村,2016年4月成立的氆氌加工廠,已帶動村裡16名婦女就業(其中包括兩戶精准扶貧戶)。
在邊境小城亞東,除了帕裡牦牛、亞東鲑魚等特色產業外,當地的手工編織合作社,不僅展示了當地婦女的紡織技能,更讓她們成功脫貧。
“因病致貧”的49歲單親媽媽瓊卓瑪,15歲就掌握了手工編織技能,但結婚后由於難產,術后身體虛弱,經常住院,而瓊卓瑪又是家裡的主要勞動力,當時除了挖少量虫草外,幾乎沒有其他收入來源。經過長期治療后,瓊卓瑪的身體狀況有所好轉,在她40歲時,重新拾起了自己的手工編織技能,通過訂單加工的方式,把自己掌握的這項技能轉化為全家最主要的收入來源。2016年當地成立手工編織合作社后,她就成為合作社的一名員工。加上邊民補貼、草場補貼、生態補貼等,她家今年的收入有8000多元,比2016年增加了2000多元。瓊卓瑪說,現在孩子13歲,上小學,她要靠自己的雙手,培養孩子上大學,把孩子培養成有用之人,也算是為國家做了自己的貢獻。
整個採訪過程中,瓊卓瑪一邊織毛毯,一邊微笑著接受採訪。美麗的毛毯在一針一線中展開,美好的生活在一針一線間編織……
目前,西藏自治區通過婦字號脫貧基地、女能人結對幫扶、合作社帶動了 9777名建檔立卡貧困婦女實現就業增收,帶動貧困婦女增收金額累計超719萬元。“堅持精准扶貧、精准脫貧”讓西藏地區的貧困婦女真切、真實地觸摸到了自己的 “小幸福”。(記者 肖婷)
相關專題 |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