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從盼溫飽到贊環保——山東原山林場生動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17年12月19日09:3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從盼溫飽到贊環保

“煙嵐蒼莽,綽有齊封﹔千裡勝概,表為原山。”山東省淄博市境內有一顆閃亮的綠色明珠,那就是原山林場。60年,在歷史的長河裡不過是短暫一瞬。然而,對於原山林場來說,從1957年建場至今卻經歷了不平凡的60年。

60年來,一代代原山務林人鑿坑種樹、石縫扎根,讓這片裸露的荒山披上綠裝,森林覆蓋率從不足2%提高到94.4%﹔林場建成后不斷探索改革,實行“一場兩制”,取得生態建設和林業產業的雙贏,讓負債林場變成國有林場改革的現實樣板。從荒山禿嶺到綠水青山再到金山銀山,林場發展經歷了從盼溫飽到贊環保的轉變,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荒山禿嶺變綠水青山

深冬的原山林場寒意料峭、草木凋零、蟄虫伏藏,矗立在山坡上的一株株鬆樹、柏樹、刺槐更加清晰可見,像一個個挺立的衛兵守護著這片綿延的群山。

森林覆蓋率達94.4%,近20年營林面積增加到44025.9畝,活立木蓄積量達197443立方米……荒山披綠裝,絕非易事。60年前的原山林場與今天有著天壤之別。“百把鎬頭百張锨,一輛馬車屋漏天”,在原山林場石炭塢營林區艱苦創業紀念館牆壁上,一張張老照片記錄著當年老一輩職工們白手起家的窘境,六十年艱苦創業的故事也從那時拉開了序幕。

1957年建場時,原山被人們稱之為“石頭山”。“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群山裸露,滿目荒蕪。”今年74歲的“林一代”段新安常常這樣形容60年前的林場。由於氣候干旱,加上地表都是石灰岩山地,原山的造林條件特別差,林木的成活率非常低。林場廣泛流傳著“三不栽”的故事,即“不下雨不栽,不下透地不栽,不連陰天不栽”。就在這樣的環境下,第一代務林人不問付出、努力造林。

“冒著大雨造林時,往往汗水、雨水順著褲腿一起往下淌﹔女同志懷著孕也要刨穴,快生了也去支援栽樹﹔地表岩石堅硬,尖鎬刨石常常撞出火星,大家雙手的虎口處常年裂開一道道口子……”時隔多年,那段櫛風沐雨的造林場景在段新安記憶裡依然歷歷在目。

鑿石刨坑、石縫栽樹難,育林養護同樣不容易。展館廳牆壁上一面“百人傳水”的大幅油畫格外顯眼,畫中數百林場職工在林坡上排成“之”字形,手把手往山上傳水澆樹。段新安回憶,事情發生在1961年,當年林場自開春以來就沒有下過雨,栽下的樹苗眼看就要活活旱死,大家心裡著急,集體往山上背水、扛水,效率卻跟不上,於是想出了職工傳水的辦法,用了三天時間把林區的樹苗全部澆上了水。

“樹小的時候怕不活,活了又怕被牛羊吃了,再大了怕被人偷了,還要時刻防范森林火災。這片林子長起來不容易啊,說實話,就像拉扯自己的小孩一樣。”眼前的一草一木,無不凝結著一代代林場人的心血,也正是靠著他們艱苦奮斗、敢於擔當的精神,用勤勞和奉獻播綠撒翠,擎起山區造林的一面旗幟,昔日的這片荒山禿嶺,變成了如今的綠水青山。

保生態、闖市場雙軌並行

荒山禿嶺逐漸披上了綠裝,但林場人的生活條件依然沒能明顯改善。尤其在20世紀80年代,財政“斷奶”加上限伐“斷糧”,導致原山林場經營困難,職工生計難以為繼。為此,林場也進行了一系列大膽的探索嘗試,先后發展起了奶牛場、冰糕廠、印刷廠、陶瓷公司等副業,一時間辦得紅紅火火。“1991年,我從營林區調入林場的陶瓷批發公司,沒白沒黑地跑業務、拉訂單、裝車卸貨,開始接觸到了‘市場’。”段新安說。

然而,隨著國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受大環境的影響,林場所上的項目大部分出現轉型困難,到了1996年,原山林場背負4000多萬元債務,發展一度陷入絕境。“改革!不改革,林場人依然會守著綠水青山要飯吃,唯有改革,才能使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現任原山林場黨委書記孫建博臨危受命,帶領大家探索保生態與闖市場兩條腿走路。

“林子保不住,還叫什麼林業人?”在孫建博看來,森林是林場的立場之本、發展之本、生存之本。改革的路子千萬條,“生態”二字堅決不能動搖,即便頂著千萬元外債和強大輿論壓力,原山林場也沒有砍過一棵樹。就這樣,原山林場在保護好生態林的基礎上,走上了“依托林場辦林場,走向市場辦林場”的道路,按照全面市場來經營林場,關停並轉虧損企業,全面整合林場項目,能股份不集體,能私營不公有,能買斷不股份,靠資本運營提高效益,把項目全面推向市場。

在林場的產業化經營中,生態旅游無疑是最大的特色。“原山生態環境好,又有深厚的齊魯文化底蘊。”原山林場副場長王延成介紹,1999年原山集團在山東省建立了第一家森林樂園,恰逢當年國家假日旅游政策出台,原山搶得了先機。隨后,山東省第一家民俗風情園、第一家山體滑草場……原山集團一鼓作氣創造了6個“全省第一”,生態旅游品牌逐漸打響,原山國家森林公園逐漸成為當地旅游產業的龍頭,吸引了各地游客紛至沓來。

近年來,原山進一步優化林場產業結構,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為進一步建設現代林場,原山還與各大院校和林業科研機構開展合作,建立了院士工作站、花卉苗木研發中心等。從負債4000多萬元到今天的固定資產10多億元,原山多元化旅游經營格局正在形成。“所以,一定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隻有這樣,才能走一條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的道路,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孫建博說。

“一場兩制”為國有林場提供改革樣板

國有林場走向市場的同時,做好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同樣不容忽視。在我國4855家國有林場中,多數為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或者為企業,長期以來“不工不農”“不事不企”“不城不鄉”形成的體制不順、活力不夠、基礎不牢的問題不斷積累,制約國有林場的生存發展。

改革的關鍵是人。以原山林場為例,之前共有事業編制人員750人,改革后最多隻能保留130名。其余600多名富余員工如何安置?而且誰是事業、誰是企業如何區分?做好富余職工平穩轉型、合理安置,成了國有林場改革轉型的重要課題。

對此,原山林場進行了深入探索。1997年原山林場進行定職定責定崗,同時成立了國有的原山集團,負責安排林場富余人員,解決職工家屬、子女就業問題。通過系列改革,明確了身份和用工的關系,形成了林場和集團權責分明的機制體制,林場負責保生態,集團主攻保民生。這一做法既解決了林場和集團用人不足的問題,又解決了集團發展中人才引進的問題,解決了職工的后顧之憂。

如今,原山林場、原山集團、原山國家森林公園三塊牌子一套人馬,共有5個事業單位和1家企業。大家庭如何擰成一股繩?為此,孫建博提出了“一家人”的理念:“我們的工資都是一樣的,實行崗位工資。我們都是‘一家人’。一家人就要一起吃苦,一起干活,一起過日子,一起奔小康。”

“事實証明,‘一場兩制’的路子符合林場發展實際,隨著國有林場改革深入,未來越改森林保護越到位,越改產業發展越具活力,越改職工生活越幸福。”孫建博滿懷信心。如今,當人們走進原山林場,一幢幢樓房交錯林立,一輛輛私家車整齊排開,最初林場職工住的是四面透風的石頭屋、破廟,現在大家“山上一張床,山下一套房”,每人在山下都分到了一套兩居室。“以前在荒山創業盼著到城裡工作生活,現在誰家有人在我們林場上班,街坊四鄰都會羨慕不已。”段新安說。

現在,原山林場實現了“道德林場,法治林場,小康林場”的奮斗目標,正在制定未來3年奮斗目標,即2020年之前,實現具有中國特色的初步現代化林場,力爭2035年之前實現林場全面現代化。60年的披荊斬棘、泣血改革、浴火重生,昔日這片不毛荒石地變成了綠色、幸福的金山銀山。(記者 李政葳 趙秋麗)

(責編:任一林、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