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讓平安成為暖心名片

記者  馬躍峰

2017年12月15日07: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老爹和一群狗,曾是宋志軍全部的牽挂。不料,自從他酒后傷人進了看守所,爹病逝,狗走失。等回到家,他怨天尤人,怪旁人見危不救,要上訪“討個說法”。

宋志軍所在的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平縣,是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縣。縣裡派二級心理咨詢師李超來到宋家。

“院子雖破,但干干淨淨﹔主人頹廢,但種的一畦菜,綠油油透著生機。”李超一邊看,一邊贊,說得宋志軍的臉漸漸“陰轉晴”。緊接著,李超兩次登門解心結,村裡又幫著張羅找工作。宋志軍的話多了,笑也多了。

“心理咨詢如春雨潤心。”西平縣設立304個工作站,培養700多名咨詢師,開展心理疏導,化解心理症結。“做這件事,干部一開始心有疑慮。”駐馬店市委政法委書記孫巍峰說,“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的明確表述,讓我們統一了思想,信心倍增!”

黨的十九大報告闡明了社會治理一系列帶有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問題,明確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圍繞新目標新要求,各地各部門深入推進社會治理理念思路、體制機制、方法手段創新,著力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擦亮“平安”這張暖心名片。

創新治理體制,多元主體互動

這段時間,上海市徐匯區虹梅街道黨工委書記蒲亞鵬的主要精力用在了社區“微更新”項目上。項目雖小,卻是治理難點,涉及區內不少單位的“奶酪”。

比如東上澳塘河整治,河水清了,河道美了,但群眾還是有意見——部分河岸被兩家國企圍圈,1公裡長河岸兩頭走不通。要想開放河岸,就得拆除圍牆。都是市裡響當當的國企,怎麼溝通?蒲亞鵬想到了街道黨建聯席會議機制,街道黨工委與兩家企業黨委多次協商后,企業不僅拆除圍牆讓出河岸,還將內部的小花園對公眾開放。

虹梅街道戶籍人口隻有2萬,常住人口卻有4萬,加之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的各類企業近3000家,從業人員達20萬人。龐大的人流潮汐般來去,給社會治理帶來很大壓力。

“區域化黨建就像一根紅線,將區域內機關、企業等不同類型單位的黨組織連接起來,凝聚治理力量,激活治理資源。”蒲亞鵬說,通過區域化黨建平台,虹梅街道引導成立跨體制、跨領域、跨條塊的社會組織“虹梅庭公益服務中心”,“虹梅庭”又培育孵化出“企業社會責任聯盟”等多個公益社團,“基層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共治網絡就像爬山虎一樣,越連越多,生機勃勃。”

“社會治理不是簡單的維護社會秩序,而是把黨的領導植根於基層,植根於人民群眾之中,在黨組織領導下,組織群眾依法管理基層社會事務,實現黨領導社會治理、依靠群眾加強社會治理。”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長李友梅說。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十九大提出,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充分發揮各級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同時強化各級政府責任制,成為各地完善社會治理體制的關鍵著力點。

北京編制實施全國第一個社會治理五年規劃,推出28項量化發展指標,都是實杠杠,便於考核評價﹔浙江將平安建設和綜治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布局,各級黨政領導干部手中每月都有兩張報表:一張是“經濟報表”,一張是“平安報表”。“發展是硬道理,穩定也是硬道理,抓發展、抓穩定兩手都要硬”的理念,正不斷轉化成各地的生動實踐,落地生根。

社會治理既是對全社會的治理,也是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治理。治理我國這樣一個由13億多人口組成的巨型社會,尤須在全面落實各級黨委和政府社會治理主體責任的同時,引領和推動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努力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良好局面。

地處豫皖交界的河南沈丘縣,一度案件頻發。數周前的一個深夜,盜賊潛入竇全梅家,牽走10隻羊。68歲的竇全梅哭天抹淚,無所適從。沒想到,幾天后,保險公司送來4000元賠償金。原來,縣財政今年拿出150萬元,為30.4萬戶居民上了治安保險。誰家的牲畜被盜、農機具被偷,10天未偵破,可向保險公司索賠。

沈丘縣綜治辦主任董磊說,縣政府購買服務后,重在考核鄉鎮理賠質量、發案數量,強化公安部門破案責任,有效減少了“發案不報案、報案不破案”。

把市場的歸市場、社會的歸社會,黨委政府不再大包大攬,沈丘的微創新,折射的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大趨勢。

北京市朝陽區建立起約12萬人的群防群治力量,小區保安、社區大爺大媽等“朝陽群眾”活躍在綜治一線。今年初上線的“朝陽群眾”APP,更是將其威力從線下發展到線上。

山西省不久前劃出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最低線——新增公共服務支出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安排的部分,向社會組織購買的比例原則上不低於30%。

樹立合作、互通、共享理念,各地發力制度創新,吸納更多主體共同參與,在共治中優化社會治理。

下足繡花功夫,提升精細化水平

“轅北村西北角發現一處違章建筑……”幾天前,山東省桓台縣全域網格化管理服務平台接到網格員發來的圖片,工作人員立即轉給管區干部。進入處理程序2天,違章建筑即告拆除。“以前違章建筑野蠻生長,發現難、拆除難。”桓台縣委書記賈剛說,現在可以早發現、早治理,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在桓台,全縣劃分974個智慧網格,“人在格中走,事在網上辦,平台自動監督”,問題發現、轉辦、落實、監督全流程留痕。

“解決社會治理中看大概、輕細節的積弊,關鍵要樹立大數據思維。”賈剛說,通過智慧平台監督權力運行,及時解決問題,同時搜集問題,分析研判治理短板,精准施策。

社會治理是精細的藝術,考驗的是繡花功夫。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各地把握社會治理智能化、專業化的新特征、新趨勢,積極運用先進的理念、科學的態度、專業的方法、精細的標准,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今年,武漢交警推出集“車臉”“人臉”識別等系統於一體的交管智慧監管平台,對吸毒人員、毒駕人員等重點駕駛人,“毒駕車”“醉駕車”等重點車輛,實現了實時預警。曾因吸食毒品被取消駕駛資格的張某就領教了這個智慧平台的威力。張某名下的“鄂A72Z××”紅色馬自達轎車,6月活動頻繁,交警將高清卡口監控拍攝到的駕駛員照片與張某比對,發現高度吻合,隨即將其列為重點偵辦對象。經過布控盯守,民警將駕車的張某當場抓獲。張某尿檢結果呈陽性,已構成毒駕和無証駕駛,被強制隔離戒毒。

如今,“互聯網+社會治理”漸成風氣:杭州推出“城市大腦”智慧城市建設計劃,貴州檢察院打造司法辦案輔助系統、案件智能研判系統、數據分析服務系統三大數據應用系統……借勢科技,線上線下融合,社會治理預見性、精准性、高效性日益增強。

繡花功夫“繡出”的,除了濃濃的“科技范兒”,還有“專業范兒”。

前不久,河南洛陽的許某患抑郁症入院猝死。親友圍堵醫院大門,擺花圈、停尸體。調解員楊彥琦花費12個小時,成功勸解患方將尸體移入殯儀館。第二天,老楊又以陪審員的身份,成功調解賠償事宜。

在洛陽,醫患糾紛化解漸入正軌。洛陽市成立醫療糾紛調解處置中心,聘請退休的醫院院長、法院院長等兼任人民調解員,組成一支專業、精干的調解隊伍。至今,依法調解糾紛1000余起。

從“一小時法律援助服務圈”在一些地方初步形成,到以失獨老人為對象的社會工作服務從廣東、上海、北京等地擴展到更多地區,隨著越來越多專業化人才的引入,社會治理科學化、精細化、現代化水平逐步提升。

治理重心下移,建設幸福家園

12月3日上午,2018年全國社區網絡春晚在湖北武漢百步亭社區正式啟動,預計全國各地將有2萬多個社區參與。這一社區“草根文化”盛宴,已連續舉辦6年,參演居民由1萬多人發展到23萬多人,收看人次由1500多萬增至3.4億。

作為社區網絡春晚發起人之一,百步亭社區黨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王波更忙了。這位十九大代表回到崗位后,學習宣講十九大精神的行程安排得滿滿當當。十九大提出“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以社區治理創新聞名全國的百步亭,引來絡繹不絕的取經者。

“社區工作早已告別‘大媽說教’時代,需要社區工作者學會新本領、用好新工具。”王波說。“老死不相往來”“貓眼看世界”是社區居民常患的都市病,而在百步亭,這個16萬人的大型社區是“三天一小活動,五天一大活動”,過去素不相識的人們,一搬到這裡,就如同搬入“熟人社區”。

在王波看來,百步亭能成為社區治理創新的“輸出源”,關鍵在於以黨建為引領,通過企業參與社區共建、物業融入基層治理等創新舉措,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基層治理體系。

社會治理的重點難點在基層。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各地堅持把社會治理的重心落實到城鄉、社區,資源、服務、管理向基層傾斜,更好地為群眾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務和管理。

江蘇蘇州市吳江區按照“界限清晰、便於管理、責任明確”的原則,將轄區“切分”為899個基本治理單元。每個單元涵蓋居民300至500戶,並配備專職管理人員、技術人員。與許多城市的“網格化管理”不同,吳江區將黨建、市容、環保、民生等黨政工作職責、行政管理權限劃轉到基層,人力、物力、財力及行政資源精准投放。70%的問題就地消化,20%的問題聯動解決,吳江基本實現了從“末端治理”向“前端預防”的轉變。

山東膠州市裡岔鎮下轄101個村,辦事力量下沉不夠等社會治理短板突出。為此,裡岔鎮創新“縱橫二分管理”。縱向上,設立兩個農村工作委員會,各下轄6個管區,每個管區下轄7至9個村。黨員和農戶全部“聯戶”,形成“一沉到底”的治理網絡。橫向上,注重部門聯動,聯手解決問題。“全鎮一半以上工作人員下沉到管區、村庄,農民辦事半徑縮短到3公裡以內。”裡岔鎮黨委書記劉京明介紹。

從強化黨建對自治、法治、德治的引領到推進基層協商制度化,從街鎮賦權增能、取消招商引資、回歸管理服務本位到提升社區硬件軟件,基層治理變革在各地風生水起,初心卻始終如一——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記者郝洪、潘俊強、程遠州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17年12月15日 02 版)

(責編:宋美琪、姚奕)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