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

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甘肅省教育行業系列重大舉措助推脫貧攻堅

2017年12月15日10:25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農村幼兒家門口就能入園、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學校面貌煥然一新、高校招生為貧困地區學生單列計劃、貧困生可以接受免費的職業教育……

近年來,我省教育系統聚焦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關注貧困家庭學生享受公平教育的機會,在各教育階段實施了一系列重大舉措,用教育的力量助推脫貧攻堅,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學前教育“補短板”

曾幾何時,對我省農村的幼兒來說,上幼兒園、特別是上公辦幼兒園是一件“奢侈”的事情。2010年,我省幼兒園僅有2407所,學前三年毛入園率僅為39.68%,遠低於全國56.6%的平均水平,學前教育是我省各級各類教育中與全國水平差距最大的一項。

抓住農村教育發展的“短板”,重點推進學前教育資源向行政村延伸,我省教育部門把發展學前教育作為教育扶貧的重要抓手。

從2011年開始,我省連續實施兩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其中新建、改擴建農村幼兒園就是一項重要內容。我省集中連片貧困縣的鄉鎮建幼兒園實現全覆蓋后,又將2000人以上行政村幼兒園全覆蓋作為發展目標。隨后,我省又實現了貧困地區1500人以上的行政村幼兒園全覆蓋。

“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實施6年后,記者走進臨洮縣南屏鎮嵐林寺幼兒園,這是一所鎮中心小學附設幼兒園,2015年建成投入使用。在這所農村幼兒園裡,不僅新蓋的教學樓很氣派,教室裡的玩具、教具各類設施都很齊全。

這所幼兒園輻射附近的9個村,有300多名幼兒在這裡上學。趙小燕是這裡的一名幼兒教師,學前教育專業畢業后曾在縣城幼兒園實習過。來到嵐林寺幼兒園后,趙小燕改變了對農村幼兒園的看法,她說:“我們園不僅硬件設施好,而且和縣城的幼兒園一樣,嚴格按照幼兒園教育的五大領域展開保育教育工作。現在園裡的10名教師中,幼教專業畢業的就有6名,充分保証了幼兒園教育的科學開展。”

趙小燕說,農村幼兒園建得這麼漂亮,再加上我省從去年開始給每個孩子補助1000元保教費,給58個集中連片貧困縣建檔立卡戶家庭在園幼兒每人每年再增加1000元補助,這讓越來越多的農村家長都願意送孩子來幼兒園了。

正如趙小燕所說,漂亮的農村幼兒園在我省不僅越來越多,而且從縣城向鄉鎮,從鄉鎮到村庄逐步延伸。

截至2016年底,全省幼兒園達到6441所,較2010年增加4034所﹔在園幼兒達到89.2萬人,較2010年增加50.5萬人﹔全省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0%,較2010年的基礎數據提高了50.32個百分點。其中,貧困縣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6%、藏區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1%,均超過全國77.4%的平均水平。

今年,我省又建成了1000所農村幼兒園,基本實現了有需求的建檔立卡貧困村幼兒園全覆蓋。2018年,全省還將為23個深度貧困縣1500人以下有實際需求的貧困村建設幼兒園,進一步滿足貧困地區家庭對學前教育需求。

義務教育“兜底線”

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要發展,硬件條件提升和教育教學水平提升是兩個關鍵點。

2014年以來,我省抓住國家實施“全面改薄”工程的契機,積極改善農村學校義務教育辦學條件,確保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學校教學、活動、生活等設施基本符合教學、安全和生活需要。截至2016年底,全省落實中央、地方“全面改薄”資金181.14億元,全省1.13萬所義務教育學校的252萬名學生成為這一項目的受惠者,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面貌煥然一新。

定西市安定區內官營中心學校是一所農村學校,附近村的1000余名學生都在這裡上學。在2015年以前,這所學校僅有一棟教學樓,教學相應的配套設施也相對落后。2015年,學校借助1270萬元的“全面改薄”項目資金,建起了一棟5層的新教學樓。同時,電腦室、多媒體教學設備、課桌、飲水器等設施都按照標准化學校的要求配置。

硬件條件改善了,農村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同樣需要提高。近年來,我省各縣市區大力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縮小城鄉間、校際間的差距。截至2017年10月,我省已有58個縣市區通過了國家對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督導評估,實現了義務教育縣域內基本均衡發展的目標,數量佔全省縣市區總數的66.6%,這是我省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突破。

與此同時,全省各地也通過不同的辦法和途徑,提升農村教育教學質量。

2014年,天水市秦安縣借力“全面改薄”、教師周轉房建設等項目,在距離縣城60公裡較偏遠的隴城鎮建成了佔地15畝的隴城教育園區。這個學區所有的教師都集中住在園區,整個園區的學校統一排課,教師打破校際界限,統一納入園區管理。在排課時,各校主課教師相對固定、定期交流走教﹔副課教師隨機巡回走教,同一學科教師可以為多所學校的學生走教上課,實現了“學生不動老師動”,讓學區內的教學質量實現了均衡發展。

同時,我省還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在貧困地區中小學和教學點建設“班班通”教室8.4萬個,3390個教學點實現了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享,優質的網絡課程資源彌補了農村學校課程開設的不足。

招生扶貧“擴計劃”

馮寶鵬是蘭州理工大學大一的學生,在今年的高考招生錄取中,他被省列少數民族緊缺人才培養專項計劃中的藏區專項計劃錄取。

馮寶鵬的家在天祝藏族自治縣,而這一專項計劃正是省屬高校專門面向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的考生設置的。馮寶鵬的成績剛上二本線,他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填報了該專項計劃中的蘭州理工大學,沒想到被錄取了。他告訴記者,“報這個專項計劃不影響其他志願的填報,等於多了一次志願填報的機會”。

在近幾年我省的普通高校招生中,各類專項計劃的錄取人數逐年增加。這些專項計劃中有部屬及省外院校投放到我省貧困地區的專項計劃,也有省屬院校專門針對貧困地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和建檔立卡戶貧困家庭考生投放的專項計劃。

“擴計劃”是我省在加大招生扶貧力度中的一項舉措,此舉為貧困地區學生上大學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同時也為貧困家庭脫貧助了一把力。2017年,國家和省級各類扶貧專項共錄取我省貧困地區學生3.79萬人,較2016年增加2400人。

在高校招生政策向貧困地區考生傾斜的同時,我省也在促進優質職教資源向貧困地區、貧困家庭傾斜,並通過多種途徑確保貧困家庭適齡學生能夠進入職業學校學習。目前,全省每年有近8萬名貧困家庭學生接受免費中職教育、近4萬名貧困家庭學生在省內高職(專科)院校接受免費高職(專科)教育。

同時,我省還發揮“農”字頭中職學校、農林類高職院校和涉農專業在脫貧攻堅中的積極作用,在貧困地區開辦涉農專業教學點49個,廣泛開展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有效促進轉移就業。

均衡發展“縮差距”

教育扶貧,均衡發展很重要。近年來,我省加大對民族地區、革命老區教育投入,通過多種途徑縮小這些地區與其他地區教育水平的差距。

吳桐雨是蘭州城市學院的一名大四學生,她也是我省眾多在藏區支教的大學生中的一員。吳桐雨支教的波海小學位於碌曲縣的郎木寺鎮,那裡海拔接近3500米,高海拔成了她支教要克服的第一道“難關”。吳桐雨說:“我剛到這裡時,走兩步就氣喘吁吁心跳加速。現在適應了,還能和孩子們奔跑做游戲。”

在我省像吳桐雨這樣的支教老師還有很多,他們來到條件艱苦的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學校支教,目的就是緩解當地師資的結構性短缺。據了解,從2015年起,我省每年從西北師范大學、西北民族大學等7所院校選派400名學生到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支教,目前已完成了1200名學生的頂崗支教任務。

我省還通過改善民族地區義務教育辦學條件、“全面改薄”項目資金向藏區傾斜、提高藏區寄宿生生活費補助標准和高寒陰濕地區取暖費標准等舉措,大力扶持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發展。

與此同時,我省在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也優先扶持革命老區教育事業發展。“全面改薄”資金按在校生數量的120%向革命老區傾斜,2017年將實現革命老區有需求的貧困村幼兒園全覆蓋。同時,我省優先支持革命老區市級重點辦好1所國家中職示范校,每縣重點建設1所有特色的職業技術學校或職教中心,以此進一步助推老區精准脫貧。

省教育廳廳長、省高校工委書記王海燕說,我省通過一系列教育精准扶貧專項計劃推動了全省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目前,全省學前三年毛入園率、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入學率等指標已經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但是在這些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數據的背后,仍然有發展的不均衡,省教育廳將繼續深入實施教育扶貧行動,讓貧困地區的孩子享受到教育公平的陽光,讓教育成為脫貧攻堅的“原動力”之一。(記者 李欣瑤)

(責編:程宏毅、楊麗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