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4日14:10 來源:農民日報
12月10日,陽光明媚。在四川省成都市南三環路四段外側的單向四車道上,車流以近100碼的速度飛奔。車窗外,一汪汪綠色緊追不舍,偶爾一隻萌萌噠的“綠色熊貓”從草坪中探出頭來,為這條成都市規劃建設的首個主題綠道——熊貓綠道寫下“注腳”。
這條以熊貓文化為主題、內外全長達102公裡的三環綠道,不過是成都天府綠道體系中的一小部分。按照規劃,天府綠道由區域、城區、社區三級綠道體系構成。其中,涉及“一軸兩山三環七道”的區域級綠道1920公裡、城區級綠道5000公裡、社區級綠道1萬公裡,串聯起了生態區、綠道、公園、小游園、微綠地等五級城市綠化體系。成都計劃2025年初步建成區域級綠道體系,2040年全面成網。
這場成都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鋪綠行動,被業內人士視作破解城市空間結構問題的“牽引繩”。而其中濃濃的田園基調,讓城市與鄉村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城與鄉緩緩交融在了一起。
小鎮林盤區域綠道上的田園驛站
12月1日,錦江綠道啟動建設。作為區域綠道“一軸”的核心,錦江綠道北起都江堰紫坪鋪,南至雙流黃龍溪古鎮,規劃全長240公裡。
成都市規劃設計院高級工程師、天府綠道體系規劃項目負責人李果表示,除了綠地本身的生態保障功能,錦城綠道還將承擔慢行交通、休閑游覽、城鄉統籌、文化創意、體育運動、農業景觀、應急避難等多種功能。
“在錦城綠道中,我們構建了16個特色小鎮形態的一級驛站、30個特色園區形態的二級驛站、170個林盤院落形態的三級驛站和亭樓小品形態的四級驛站。”李果介紹,驛站將作為博物館、游客服務中心、售賣點等使用,這不僅將為24萬農村居民提供10萬個工作崗位,還將環城生態帶的集體用地和農業人口的居住就業全面融入城市功能體系、生態體系、產業體系,形成高水平的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其中,發源於古蜀文明時期的川西林盤,因其生物多樣性造就了極其豐富的景觀層次,院落空間以建筑實體形式與周邊高大喬木、竹林、河流、耕地等自然環境有機融合,是成都平原特有的、在全國具有唯一性的川西風光。
據成都市旅游局相關負責人透露,成都將加強對川西林盤美學價值、文化價值和生態價值的研究,系統梳理林盤現狀,挖掘古樹、古橋、古廟等鄉愁元素,結合天府綠道、河湖水網,規劃一批形態優美、特色鮮明、魅力獨具的林盤示范點,創建一批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可參與可體驗可進入、吃住行游購娛於一體的3A級林盤景區,塑造成都鄉村旅游特色品牌。
湖塘溝渠天府水系格局的中堅力量
成都是一座因水而興、因水而榮的濱水城市,無論是4500年前的大禹治水傳說,或是鱉靈決玉壘山治水,還是李冰挖渠劈山建造都江堰的神功奇跡,都始終與水息息相關。
治水理水也就成了天府綠道建設的重要內容。天府綠道體系中的濱河綠道就包含走馬河、江安河、金馬河、楊柳河-斜江河-江河-臨溪河、東風渠、沱江-絳溪河、毗河等河段,總長度約570公裡,串聯15個區(市)縣。
除河流外,湖塘、濕地、溝渠也是天府水系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成都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除岷江、沱江兩大水系外,6個水庫、8個水生作物區、5個濕地等都是成都近年來推進全市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尤其是成都平原渠系密集,在干渠的基礎上,支、斗、農、毛渠密如蛛網,從而構成了平原區水網化的態勢。
根據規劃,成都將系統實施水環境整治和水系修復工程。未來,這條總長16920公裡的天府綠道體系,不僅將串起社區、城市、區域道路,而且將形成由河流、湖塘、濕地、溝渠構成的20平方公裡的水系格局。
錦城綠道玉石濕地段位於龍泉驛區大面街道,繞城高速成渝立交西南,佔地約900畝,東風渠蜿蜒而過。按照規劃,這裡將建設一級綠道1.5公裡、二級綠道3公裡,利用現狀地形塑造坡、壩、堤、溪等場景,以觀賞園藝手法種植果林,以花田林盤形態建設配套設施,讓市民在不同場景的綠道中騎游,享受自然生趣。
農田林木塑造多樣田園大地景觀
農田林木被天府綠道規劃團隊作為天然的大地景觀納入體系。“尤其是沿第二繞城高速打造的田園綠道,沿途農田不僅不會消失,而且還將按照景觀化、景區化思路進行重點提升打造。”四川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景觀院院長高靜表示,讓沿線地區還原它本身應該有的狀態,是天府綠道建設中一個很重要的特點。
據了解,錦城綠道項目涉及100平方公裡生態景觀農業區,在35.2平方公裡基本農田,以景觀化方式種植糧油農作物﹔在66.3平方公裡耕地區域,建設42.3平方公裡都市觀光農業和保育提升24平方公裡現有林木,強化氧源綠肺功能,形成增花添彩風景。
負責項目具體實施的天府綠道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將結合用地規劃,開展高標准農田建設、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政策、積極推進科技農業發展,打造都市農業、科技農業、智慧農業。同時,還將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推進農業與休閑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身等深度融合,發展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
“天府綠道建設將農田林木作為一類重要的大地景觀,是弘揚天府之國農耕文化的創新之舉。”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郭曉鳴說。(記者 張艷玲)
相關專題 |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