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3日11:18 來源:湖北日報
·蹲點調研·
團風縣杜皮鄉葉家沖村,一個典型的空殼村,從一壇醬菜著手,延伸產業鏈條,發展加工與鄉村旅游,壯大村集體經濟,成功甩掉了“空殼村”的帽子。
11月底,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葉家沖,感受一壇醬菜給這個“空殼村”帶來的變化。
“醬菜大嫂”觸發致富靈感
窮,是孫小林回鄉任葉家沖村村支書的第一感受。
村級公路坑坑窪窪,塘堰多年無人修整,村委會辦公樓“寄居”在一所荒置小學裡,四個課桌一拼,就是會議桌。
全村235戶901人,人均不足一畝地,七成村民外出打工,三成農田常年拋荒,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是典型的“空殼村”。
孫小林是葉家沖村走出去的能人,在外打拼多年,2009年,被“請”回村裡任職。看著家鄉一窮二白的窘境,孫小林暗下決心,要帶領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發展產業,是最有效的途徑。
冥思苦想之際,村裡一位“醬菜大嫂”觸發了孫小林的靈感。大嫂名叫林杏枝,她做出來的醬菜口感清爽、風味獨特,每逢過年過節,連周邊村子的人都托她幫忙做醬菜。
制作醬菜成本低、風險小,發展醬菜加工,對於基礎薄弱的葉家沖來說,是再好不過的項目。
林杏枝是核心人物,她平日在武漢一家餐館當廚師,一年收入1.5萬元。聽說要放棄穩定收入,回村創業,林杏枝有些猶豫。“村裡每年給你發1.6萬元工資。”孫小林承諾。
幾天后,林杏枝回復孫小林,餐館老板答應漲工資挽留她。孫小林聽了,咬咬牙:“一年給你開兩萬元工資。”
拗不過孫小林的再三邀請,林杏枝答應回村制作醬菜。
空殼村收入實現零的突破
萬事開頭難。
沒有啟動資金,孫小林自己墊付﹔沒有場地,租下幾間民房﹔沒有勞力,幾個村干部主動請纓當“工人”。為保証食材的新鮮,村委會流轉了20畝荒田,種植辣椒和豆角。
2012年,第一批醬菜出爐。
孫小林和幾個村干部又當起了“推銷員”,找到十幾名村裡在外的經商人士,向他們推薦具有家鄉味道的醬菜。
這一招,大獲成功,20元一壇的醬菜銷售一空。
第二年,村裡免費發放蔬菜種子,發動村民按綠色無公害要求種植,收購價高於市場30%。
一時間,家家戶戶房前屋后,隻要有空地,都種植起了蔬菜。每天,醬菜加工廠門口,運送蔬菜的村民絡繹不絕。
在外經商的能人們,看到家鄉興起了產業,紛紛獻策獻力。有的利用自己的人脈網,推銷醬菜﹔有人找渠道,幫忙設計包裝。
紅紅火火的醬菜加工,讓原本冷清的葉家沖村有了生氣。
2013年,醬菜加工總收入達到35萬元,純收入17萬元,村集體收入首次實現零的突破。村民少則增收千元,多則增收4000元。年過七旬的程先才老兩口,利用荒地種了5畝蔬菜,收入6000多元。
乘勢而上。2014年,村辦企業園豐生態公司成立,醬菜加工廠也裝修一新,大伙兒摩拳擦掌,以圖擴大戰果。
逼出來的轉型
不料,考驗降臨。
以往規模小,即產即銷,可規模一大,問題便暴露了出來。“做好的醬菜,隻能存放半個月,時間一長,容易變質。”孫小林和“醬菜大嫂”林杏枝為此傷透了腦筋。
經過反復試驗和請教專家,最后得出結論:必須上現代化的生產設備。
上設備,一次性投入太大﹔不上吧,制約了生產。兩難,擺在葉家沖村面前。
有人想出一個點子:以醬菜作為基礎,打響“醬菜大嫂”品牌,發展農家樂和鄉村旅游。
大家一致贊成,論地理優勢,葉家沖村與武漢新洲僅一橋之隔,緊鄰新洲紅色旅游線﹔論生態環境,葉家沖村幾乎原生態,古井、古寺、古樹留存完好。
改造閑置舊房,豎起宣傳廣告牌,農家樂就這麼辦了起來。
記者看到,葉家沖村農家樂就建在古寺旁邊,當天四個包房均已客滿,“醬菜大嫂”在廚房忙得不亦樂乎。“醬菜大嫂”自豪地說,自去年開業以來,生意特別好,有的客人聽聞她的菜做得好,專程而來。
僅僅隻有美食,顯然不夠。一年多來,孫小林四處尋找“投資人”,想在村裡發展茶產業、水果採摘和特色養殖。
功夫不負有心人,今年初,安徽金寨一位茶葉老板看中了葉家沖的生態優勢,投資100多萬元,引導村民以土地入股,共同打造生態白茶基地。“未來兩三年,葉家沖將會有一個全新的面貌。”孫小林信心滿滿。(記者 胡瓊瑤 通訊員 陳利)
相關專題 |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