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水美城市的武夷山圖景

2017年12月10日15:19    來源:福建日報

原標題:水美城市的武夷山圖景

“度假區像城市,城區反而像鄉村。”對武夷山市城區,武夷山市民常如此戲謔。戲謔的背后,反映了武夷山市城區和度假區建設的差距。

為此,武夷山市抓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大力推進水美城市建設,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武夷山市委書記林旭陽說,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求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水美城市建設作為補齊武夷山市民生社會事業短板的重要抓手,通過統籌治理、創新設計,讓群眾早日享受水美城市的新圖景,將用三五年時間,完善城市功能,讓千年崇安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水美城市。

扮靚崇陽溪,宜居有溫度

“我要為武夷山市委市政府點100個贊,在城裡為我們建這麼好的公園,我們一定要好好享受這個福利。”近日,記者走進新豐街道的樟樹公園,隻見溪邊有漫步道,有休息台,有自行車道,婦孺老幼皆有所樂,正在公園游玩的68歲呂六雅老人高興地對記者說。

據了解,武夷山水美城市項目以崇陽溪流域綜合治理為抓手,在著力打造生態岸線的同時,推動防洪排澇等設施建設。武夷山市水利局局長馮極雲介紹,項目沿崇陽溪北起武夷山高鐵北站,南至度假區公館大橋,總長25公裡。“目前,一期工程主要集中在樟樹公園和馬場洲濕地公園等河段,目的是補齊城區城市建設的短板,提升城市的品位。”

今年9月20日,水美城市項目正式開工。經兩個多月的建設,樟樹公園生態水系工程基本完成,公園與崇陽溪交相輝映,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71歲的市民張月曉告訴記者,此前樟樹公園雖為公園,但名不副實。雖然108棵香樟樹與崇陽溪水相伴而生,但園內雜草叢生,無路通行,有景難賞,實為荒園。與之相鄰的湖桃大橋橋頭更是垃圾成堆,一直以來都是武夷山城市建設的痛點。如何讓痛點變看點?水美城市建設通過岸上岸下共同治理,實現溪水與公園渾然一體。

“公園原來和溪岸隔著一道生硬防洪堤,如何‘軟化’成為困擾我們的最大難題。經多方創設,幾易其稿,最終在不破壞原來自然生態的基礎上,巧妙設計280米空中棧道,堤內堤外橫向互通,崇陽溪美景盡收眼底,108棵老樟樹風姿盡顯,成為溪畔一道風景。”馮極雲說,項目建設遵循自然生態的原則,對1.1萬平方米河岸進行綠化,建設了1.5公裡的生態棧道、自行車道,與3.9萬平方米的樟樹公園改造工程相結合,在崇陽溪畔打造一個全新的“城市會客廳”。

水美有文化,旅游再升級

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面對旅游業從傳統消費到特色消費、品質消費的需求升級,武夷山旅游業不斷進行供給側改革,水美城市建設正是其中的大手筆。

“南方的水有靈性,別有韻味,游玩中還可知曉武夷文化,邊走邊看,心情特別好。”來自山東的楊先生一家人在瞻仰新四軍赤石暴動紀念館后,來到馬場洲濕地公園游玩,深有感觸。

位於崇陽溪赤石段、佔地5萬平方米的馬場洲濕地公園,將武夷文化與自然景觀有機結合,以真石堆山結合水景的手法,濃縮提煉武夷山水美景,講述萬裡茶道的故事﹔引用“為有源頭活水來”闡述朱熹與武夷山“活水”的文化淵源,50多盞路燈全部引用朱熹的詩句。“採用生態堤防,主廣場、次園路、親水棧道分別按5年、20年、30年一遇的退台式防洪標准設計,以台階式綠化的方式營造生態鄰水景觀界面,人與水和諧,不侵佔河道,不影響行洪。”馮極雲說。

這樣一個具有濃厚文化氣息的水美城市節點,已成為武夷山旅游的新端口。更讓許多游客高興的是,未來水美城市建設將打通度假區和市區的通道,老城余慶風貌、水街、崇安古渡口等皆囊括其中,將散落的珍珠串成線,讓武夷山處處有景,步步見文化。

“未來,武夷山水文章不僅是雲河漂流、武夷水秀等,還包括水美城市這樣的旅游新業態。水美之旅,讓游客休閑游憩,同時也是文化之旅,各地因文化不同而多姿多彩,可滿足游客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馮極雲說,在今年10月份南平市組織的水美城市檢查評比中,將武夷文化融入水美城市建設的武夷山市獲得第一名。

據了解,武夷山水美城市建設通過以水補山、以山帶水,與打造全域旅游結合,融入新業態、新元素,豐富旅游產品,將讓武夷旅游提質增效,實現綠色富民、綠色強市。

(責編:程宏毅、楊麗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