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李家山鎮的美麗蝶變

2017年12月08日14:02    來源:青海日報

原標題:李家山鎮的美麗蝶變

塔爾溝村的村民在新建的健身亭下鍛煉。(記者 刁永萍 攝)

11月17日,從北京傳來喜訊,西寧市湟中縣李家山鎮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

躋身“國”字號榮譽行列,李家山鎮靠的是什麼?

12月7日,伴著冬日的暖陽,記者來到李家山鎮,感受這個鄉鎮的“蝶變新生”。

村美宜居,

這是一個“綠色”的鄉鎮

街道干淨、房屋整齊,道路四通八達,陽光照射下的李家山鎮格外清新靚麗。不論走進哪個村,清晰的標識牌一眼可見……一幅“潔、綠、暢、美”的美麗鄉村畫卷呈現在眼前。

隨意走進幾戶農家,發現家家戶戶都是整齊而干淨,有的農戶還在家中種植了顏色各異的花卉,讓人不經意間沉醉於其中,而村民三兩個暢談歡笑又總會在這時將人拉回現實。

村民舒心暢談的背后,是一個鄉鎮追求宜居舒適環境的鏗鏘步伐。

要想建設優美環境,就必須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活動。曾經李家山鎮的一些村庄裡也有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景象。

據當地老百姓講,前幾年,一些住在腦山裡的農戶,說媳婦都困難,就是因為路不好,村裡居住環境太差。

后來,李家山鎮結合“清潔西寧——秀美湟中”品牌建設及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大力開展清垃圾、清雜物、清庭院﹔綠化、美化、亮化環境整治。

如今,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干淨整潔的水泥路,直通村前村后。路通了,路邊的景致同樣也不可或缺,各家門戶前安有白色的柵欄,每到夏天,大家都會種植一些花草來美化裝點。

當然,變化還遠遠不止於這些……

曾經,村裡垃圾遍地,村民衛生意識不強﹔如今,將垃圾歸位已成為村民的習慣,他們與陳規陋習揮手作別,取而代之的是綠化夏季青、淨化日日潔、美化處處靚的現代化農村新生活。

當記者來到塔爾溝村時,立馬被眼前的白色健身亭吸引。

“打開手機藍牙,鏈接DBS,健身亭的音響裡就會同步播放手機裡的音樂。”原來這是最新式的健身亭,村民不僅可以鍛煉身體,還能夠聆聽美妙的音樂,真是享受。

“自從有了這個文化廣場,晚飯后,大家都愛出來溜達溜達,婦女們跳跳廣場舞,老少爺們在農家書屋中尋找致富‘金點子’。”塔爾溝村民曹彥龍說。

近年來,通過實施“美麗鄉村”項目等,李家山鎮各個村庄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建文化廣場、太陽能路燈、安裝健身器材,極大地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感”。

硬件設施提升的同時,李家山鎮的考核也在同步進行:對各村主巷道實行分段承包到戶、設立黨員義務監督崗……

風清氣正,

這是一個文明的鄉鎮

“我們村有這個紅牌牌的有近30戶,大家都把這‘五星級文明示范戶’的牌牌放在家門口最顯眼的地方。‘五星級文明戶’的每顆星都有特定的含義,分別代表‘愛黨愛國、誠信守法、勤勞奉獻、團結風尚、衛生整潔’。”李家山鎮崗岔村黨支部書記汪如平對記者說,這是他們全家人的驕傲!

“崗岔”,藏語,意為美麗富饒的地方,這裡不僅村富民樂,文化底蘊也非常深厚。

崗岔村有不少農民書畫家,豐衣足食后,潛移默化中也涌現了眾多書畫愛好者。為了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崗岔村成立了全省第一個“村級農民書畫培訓室”。

在展出書畫作品、開展書畫培訓的同時為學習交流者提供《三字經》、《弟子規》等傳統道德文化教育讀物,對學習者進行傳統道德教育。

雖然是冬日,但漫步在崗岔村的每一條道路上,依舊能感受到苗木的清香,文化的濃郁氣息,還能在主要路口看到一些石刻。

採訪中,我們在不同村子裡看見了不同形式的文化牆,聽到不同的感人事跡:70歲的楊玉蘭在婆婆生前盡心盡力地照顧她﹔鄉村醫生汪如福認真行醫,有時還為就醫的患者提供午餐﹔還有那些傾心幫助鄰裡的熱心村民,面對病災戶的遭遇,慷慨解囊,分擔不幸……各式各樣的“好人”“好事”,讓人心持久溫暖。

“村庄要想良性發展,必定要有向上、向善的濃厚氛圍。”李家山鎮黨委書記趙明輝說,李家山鎮在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一方面扎實地開展“五星級文明戶”創建評選活動,另一方面推進“好家風”建設,注重傳承傳統文化,弘揚文明風尚,以文化人,以德感人,潤物於無聲中。

此外,通過農家書屋、文化牆、文化站以及農村大喇叭等不同載體,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老百姓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大餐。

村富民樂,

這是一個幸福的鄉鎮

李家山鎮地處雲谷川水地區,地勢平坦,交通條件便利,集鎮輻射區域廣,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湟中縣主要的農產品集散地。記者在採訪時發現,幾乎每個村都有自己的發展特色:

吉家村老百姓的經濟收入除了外出務工,另一方面就是規模種植馬鈴薯。在村黨支部書記吉守輔的帶動下,目前村裡共有3家種植合作社。按照今年的產量,畝產收益近4000元﹔

崗岔村在2003年以前是一個貧困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不到千元。近年來,村黨支部將黨建工作與苗木種植產業結合起來,走“支部+合作社”的發展路子,實現了黨建與特色產業互促共進的目標﹔在十年的時間裡,崗岔村發生了驚人的變化,如今村民的年平均收入達到2萬元,家家戶戶蓋起了新房子,約40%的農戶家裡買了小轎車,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作為今年要摘帽的貧困村塔爾溝村,村民也通過種植當歸改善了生活。貧困戶李吉雲利用5400元產業扶持資金,種植了0.53公頃的當歸。今年十月份,他的腰包裡有了足足2萬元的收入。

……

這些例子,都是李家山鎮經濟發展的真實寫照。

生活富了,生態好了,老百姓的文明素質也在無形中提高。

在採訪中,記者還了解到,李家山鎮在推進群眾性文化活動方面,更是異彩紛呈。

依托文化廣場,廣泛開展社火表演、書畫培訓、曲藝演唱、門球比賽、象棋比賽等各種群眾性文化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在崗岔村、大路村修建了標准化門球場,還組建了4支門球隊,並邀請省內外門球隊開展比賽,這也使李家山鎮成為名副其實的“農村門球第一鎮”。

一年又一年,除了舉行豐富多彩的文藝表演外,李家山鎮還組織開展以卡約文化為主題的鄉村旅游節、農民藝術節等,充分調動老百姓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

採訪中,我們深深感受到這裡民風淳朴,干群和諧。大家在街上碰面,或示意、或微笑,真誠自然。

趙明輝說,“培育文明鄉風,打造美麗鄉村”一直是李家山鎮所有人的工作目標。此次獲評‘全國文明村鎮’對我們既是鼓勵,也是鞭策。我們將繼續做好民生文章讓村民們共享精神文明創建成果。(記者 刁永萍)

(責編:任一林、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