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鄭穎
2017年12月04日09:29 來源:江西日報
●開欄的話
“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更要有新作為。”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習近平總書記的宣示,讓人感受到新時代強勁的脈動,更讓人思考,如何在新時代寫好我們這一代人的答卷。
作為新聞單位,必須時刻牢記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當下,最重要的政治任務就是宣傳報道好全國上下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新思路、新舉措、新成效,凝聚黨心民心,擴大社會共識。
即日起,本報推出“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江西篇章”大型主題採訪活動報道,讓記者編輯進企業、進農村、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進網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圍繞十九大提出的新時代、新方位、新任務,生動展示全省上下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鮮活場景。冀望以我們的傾情投入,寫出時代的旋律,寫出思想的力量,寫進人民的內心,書寫無愧於新時代的江西篇章。
峰巒疊嶂,山高谷深,道路崎嶇。
銅鼓縣港口鄉位於羅霄山脈北端東部的深山,鄉裡共管轄港口、水坪、赤洲、英朝、華仙5個村,全是深度貧困村,全鄉有貧困戶253戶853人,貧困發生率16%,其中,赤洲村的貧困發生率達23%。這也成為我省為數不多的深度貧困村集中連片的地區之一。
這5個村位於修河源頭保護區,林地面積16.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93.8﹪。為保護修河源頭的生態環境,2002年山上的公益林開始禁伐,2016年起,天然林也列入禁伐范圍。現在,除了對少量人工林有計劃地進行採伐外,茫茫森林都處於保護狀態。“我們祖祖輩輩都是靠山吃山,不能砍樹了,一下真不習慣。”英朝村村民王詩榮給我們算了這樣一筆賬:以前砍樹賣,一畝山最少收入200元,如今拿天然林停伐補償,一畝山隻有17元,收入銳減。
地處偏遠山區,港口鄉境內的公路大多臨崖臨水,一到雨季,臨崖的路段容易塌方,臨水的則被淹沒。可就是這樣的路,也沒有實現村組全覆蓋。港口鄉境內有大大小小的河流、水汊十幾條,發達的水系給修河源源不斷注入清潔水源的同時,也把港口鄉“割裂”,交通非常不便。在港口鄉,記者看到很多鋼絲橋,這是一種用幾根鋼絲加木板鋪成的一米多寬的簡易橋,平時走人都搖搖晃晃,機動車根本過不了。“薄弱的基礎設施,嚴重制約了我們的發展,也是致貧的主要原因。”港口鄉分管扶貧工作的武裝部長陳煥榮說。
盡管如此,脫貧攻堅戰打響后,深山裡的客家人,用勤勞和智慧喚醒了這片沉寂又貧困的土地,走出了一條與貧困決戰的新路。
“山上不能砍樹了,但我們還有力氣,隻要想干,就不怕。”赤洲村主任巢以福告訴記者,去年天然林禁伐后,村民們大干了兩個多月,把荒地、土坡平整出來,村裡一下多了70多畝地。今年,村裡帶領10戶條件稍好的貧困戶成立了合作社,種植紅薯,加工紅薯粉出售,沒有入社的貧困戶還可以到基地務工。最近,他們正加緊加工紅薯粉,這種綠色有機食品一進入市場就供不應求。“一畝地能生產紅薯粉375公斤,可賣7500元,這比以前上山砍木頭劃得來。”貧困戶王福彥一邊碾磨紅薯粉,一邊高興地說。
英朝村黨員王義華養殖果子狸,周期短,見效快,不愁銷路,平均養一隻果子狸的純收入可達600元。經過實地考察、反復研究,英朝村黨支部看中了這個項目,把產業扶貧的30萬元作為股金入股養殖場,佔50%股份,村裡的這些股份分紅后,60%分給貧困戶,40%留存為村集體收入。日常管理由王義華負責,但有用工需求時,貧困戶優先。王義華說:“村裡入股對我來說,會更辛苦一些,但想到能帶大家一起致富,作為黨員,我渾身都是勁。”
產業長效造血,是脫貧攻堅的根本。港口鄉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除了養殖果子狸、種植紅薯,該鄉還牢牢抓住山區特色,發展林下經濟,利用原來山林的間隙,推廣種植黃精、白術、茯苓等中草藥。在對口幫扶單位的支持下,給有需要的貧困戶贈送一對小黑山羊,或兩桶蜜蜂,帶動貧困戶養殖致富。“我們正在申請一個品牌,把群眾生產的綠色產品通過電商,打包推向市場,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港口鄉宣傳委員余歆越說。
靠近英朝村村部的一大塊空地上,一棟棟新房正在裝修,這是村裡的異地搬遷安置點。貧困戶巢榮堂的新家就在這裡,他原來的家走山路要2個小時,上學、看病都不方便。為了讓這些地處偏遠深山、地質災害點的群眾搬出大山,港口鄉制定了周密的扶貧搬遷方案,不僅給貧困戶每人2萬元補貼,還有針對性地提供就業服務,推薦他們到縣裡的工業園打工。今年,港口鄉像巢榮堂這樣搬出大山的群眾達44戶175人。
站在即將全線修通的港西公路上,我們聽說了一個“一條路和532份承諾”的故事。港西公路全長28公裡,其中港口鄉境內18公裡,總投資1236萬元。有了這條路,港口鄉的群眾去縣城最多可節約近2小時。項目啟動后,整個工程建設所需資金還有不小缺口。正在鄉裡為難時,一份按有水坪村上范組98戶村民手印的《放棄補償款承諾書》和4萬多元捐款送到了鄉裡。
原來,得知港西公路項目國家資金到位后,上范組立即召開村民大會,村組干部帶頭簽下放棄補償款的承諾書。在上范組的帶動下,港西公路沿線各村民小組陸續召開村民大會,紛紛放棄補償款。最終,港西公路沿線95%的村民簽署了532份放棄征遷補償款承諾書。水坪村黨支部書記徐國華說:“這條路大家盼了十幾年,有了路我們生活就有盼頭了,放棄補償款雖然會有損失,但用小損失換來大發展,值!”
如今,港口鄉英朝橋、下坪橋已進入驗收階段,3條組級公路正抓緊修建,鄉政府通往縣城的道路也正在拓寬。“等路修好了,我們還准備搞鄉村旅游,到時候再請你來港口,一定會更美!”陳煥榮笑著對記者說。
看著他們的一張張笑臉,記者真切地感受到這裡煥發出的勃勃生機,深山裡的人們離美好生活越來越近了。
●群眾感言
英朝村黨支部書記王禮鬆:山裡的人窮怕了,致富的欲望比誰都強烈,借著扶貧政策的“東風”,我們一定會好好干,爭取早日奔小康。
華仙村貧困戶游述蘭:今年我家領了2000多元教育補助,既解決了兩個孩子的學費問題,又減輕了負擔,黨的扶貧政策就是好,我對脫貧更有信心了!
●記者手記
一邊是為生態保護做出的犧牲,一邊是脫貧致富的群眾需求,港口鄉在脫貧攻堅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利用生態優勢帶動貧困人口脫貧,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把扶貧合力精准傳遞到貧困戶身上,讓他們提高發展能力,形成內生動力。隻有通過“金山銀山”減貧經濟效益與“綠水青山”生態保護效益有機統一,才能真正實現百姓富、生態美!
相關專題 |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