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大時代提供機遇 新機制給予激勵

新生代扛起科技創新大梁

2017年12月04日15:44    來源:中國青年報

  在太空遨游近兩年后,“悟空”終於“取回真經”,發現了一個人類追尋多年的宇宙魅影。

  11月30日,《自然》雜志披露:中國於2015年12月發射的“悟空”(DAMPE)衛星在太空中測量到電子宇宙射線的一處異常波動,成功獲得了目前世界上最精確的高能電子宇宙線能譜。科學家推測,這可能就是人們一直尋找的暗物質。

  “那隻‘猴子’沒讓我們失望。”當“悟空”探測到暗物質疑似蹤跡的消息傳開時,不少媒體發出了這樣的感嘆。讓人更為驚喜的是,“悟空”計劃背后的青年科學家團隊平均年齡僅31歲,但已在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參與了25顆衛星的研制和發射。

  記者隨“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報道團在上海採訪時發現,像“悟空”團隊這樣的年輕群體還有許多,在強國路上,他們趕上了干事創業的好時候,正用自己的理想、本領、擔當,書寫著民族的希望。

  年輕人托起國家大項目

  “悟空”探測到疑似暗物質的消息“燃爆”學界時,在“悟空”的出生地、位於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的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卻平靜如常。

  作為中國微小衛星研究的高地,這裡的工作人員平均年齡僅31歲。

  “在我們這兒,超過31歲的就算‘老員工’了。”曾負責某試驗衛星軌道控制作業的80后李昭告訴記者,團隊裡的小伙伴都自認為很幸運,剛畢業,干的活兒卻都是國際前沿的。

  在這裡,進門左手邊的“衛星牆”上,“畫滿”了已發射上天的20多顆衛星,除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外,還有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天宮二號”伴隨衛星、碳衛星等“明星級”小衛星。

  如果說“衛星牆”代表著李昭和他年輕同事們鑽研的是星空的深邃程度,那麼在大飛機制造等行業跨度極大的領域,許多青年則在探索科技創新的應用廣度。

  從2008年開始研制至今,國產大型客機C919一直備受關注。和這款全新的國產大飛機一起成長的還有一群年輕的飛機研發人員。

  剛過而立之年的周琦煒就是在C919這個國家級大項目中成長起來的。在C919的研制中,所有與航電線纜有關的部門,都歸他們這個平均年齡隻有30歲左右的團隊管理。周琦煒帶領的24人團隊,承擔著全機725處線纜的排線布管、15萬個零件的安裝配組。

  C919大飛機上,在普通人看不到的地方,密密麻麻的線纜就像人體的“神經”“血管”一樣,稍有不慎,就會導致“器官”故障。而設計圖紙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在航電線纜的安裝中,一切以實物為准。

  “沒有‘天賦’,干不了這活。”周琦煒說,在C919繁瑣、細致的研制過程中,同事們都必須讓自己沉靜下來,學會工作所需要的“天賦”,而年輕是他們成長的資本。

  大型民用飛機制造是“現代科技之花”,是一個國家工業水平、科技水平和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目前,C919的國內外用戶達27家,訂單總數達730架,國產化率近60%。在耀眼的成績背后,年輕人已經在一些關鍵環節擔起重任。

  中國商飛C919項目辦公室主任袁文峰說,從技術人員到生產工人,中國商飛的主力軍基本是以80后為主的年輕人。在位於上海的研發中心,參與C919核心技術突破的年輕人佔比在75%左右,基本都是碩士以上學歷的高素質年輕人才。

  此外,在ARJ21客機試飛取証、航線示范運營,C919大型客機設計研發、總裝制造、首飛准備工作中,中國商飛的青年發揮了先鋒隊和生力軍作用,他們的平均年齡不到30歲,卻承擔了C919大型客機控制律攻關等37項民機關鍵技術攻關。

  信任和激勵支撐青年擔重任

  “研究團隊裡的年輕人多了,是個可喜的變化。”站在衛星模型前,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院長於英杰感慨,讓更多優秀的年輕人參與核心的科研工作,既是對青年人才的信任和歷練,也是難度不小的挑戰。作為前輩,要考慮的是,怎麼在追求准確的科研項目攻關中,允許年輕人試錯、幫助他們在項目中成長,甚至獨當一面。

  通過改革和調整,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院探索出了獨特的模式,實行“研究院-總體部-研究所”的管理架構,總體部重點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兩個應用型研究所未來重點面向產業化,專業研究所提供技術支撐,並設立新技術中心加強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各部門之間既能相互支持共同完成國家重大任務,又能相互獨立承擔任務。

  此外,衛星創新院還按照任務的不同,以重大成果產出為導向,實行分層分類考評體系,尤其是做新技術的團隊,以3年為一個考核周期,讓年輕人沉下心來做研究。

  為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裡還實行末位淘汰制。這種機制並非走過場,而是“真刀實槍”的改革,形成了實實在在的激勵和鞭策。

  對年輕的科研人員而言,體制機制的創新更加堅定了他們信念。每天上班看到研究院大廳藍色的“星空牆”上的幾個大字,李昭總會為之一振——“隻要堅持,夢想總是可以實現的”。

  年少者勇闖科技“無人區”

  在前沿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國年輕人不光要擔起重任,還要求在科技“無人區”闖蕩一番。

  在C919飛機的國產化率逐步提高的過程中,由於中國的技術積累不足,國外廠商也不願將核心技術和盤托出,年輕的科研人員必須勇闖技術的“無人區”,尋求解決之道。

  C919飛控系統的國產化就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霍尼韋爾公司是C919飛控系統的供應商,受制於美國法律,它不能向C919項目方提供飛行控制律算法這項技術,隻能由中國商飛自主研發。研發過程中,霍尼韋爾公司隻負責將中國商飛設計好的算法與方案進行功能的實現。對程序設計是否合適的問題,霍尼韋爾公司隻回答“對”或“不對”,故障則由中國商飛自行定位並排除。

  為實現飛控系統的攻關,中國商飛在2012年組建了一支以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操穩特性與控制律室設計人員為主的攻關隊,為C919設計電傳飛行控制律。

  技術攻關的過程十分不易。這支年輕的算法研發團隊首先要把算法設計好,還要形成系統技術規范,全部翻譯為英文后發給供應商,然后由供應商寫軟件代碼。據團隊成員趙晶慧介紹,他們為C919設計的控制律共有4100多條英文需求,前前后后跟供應商開了200多次英語電話會議。

  在過去兩年,中國商飛為這個團隊開設了一趟專門班車,每晚10點鐘開往地鐵站。辦公室裡常備若干張折疊床,如果加班太晚,年輕人就直接睡在辦公室。在團隊組建4年后,這支主要由80后組成的隊伍初步完成了C919飛行控制律的算法設計。

  作為C919項目的管理者,袁文峰感受到,在技術“無人區”闖蕩的過程中,這些年輕人正在挑起大梁,“時代提供了機會,也提供了激勵措施,后面就看他們的了”。(記者 王林 王燁捷)

 

(責編:宋美琪、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