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8日17:56 來源:新華社
“祖國強起來有你的貢獻,是最大的幸福。”
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后,中國繞月探測工程應用科學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馬不停蹄”來到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高校,向莘莘學子講述中國探月夢。
從千年遐想、哲學思想、情感寄托,到月球起源、資源環境、內部結構,從人類第一次探月高潮到21世紀重返月球戰略提出……年逾八旬的歐陽自遠精神矍鑠,結合“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暢談新時代續寫建設航天強國新篇章,一講就是兩小時。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航天強國的宏偉目標,還50多次強調創新。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科學家不能在象牙塔裡自我欣賞,我們一項重要使命是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讓公眾理解、熱愛科學。”歐陽自遠說。
從2008年到2016年,歐陽自遠的足跡遍及全國各地——做了474場科普報告,平均每年52場,幾乎每周1場。
一輩子、一顆心,歐陽自遠不知疲倦地“運行”在科學報國的“軌道”上,源源不斷把信念和信心傳遞給聽眾,尤其傳遞給青少年:在探索星辰大海的征程上,中國應該飛得更遠,中國有能力飛得更遠。
位於國家體育場“鳥巢”附近的國家天文台七樓走廊的盡頭,是歐陽自遠的辦公室。各色各樣的月球儀、地球儀和天球儀,默默伴著主人做科研,陪伴他見証生命中那些意義非凡的時刻。
“5、4、3、2、1,點火!”2007年10月24日18時許,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隨著倒計時結束,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直刺蒼穹,實現了國人的千年奔月夢想。“繞起來啦,繞起來了。”嫦娥一號第一次成功近月制動時,歐陽自遠眼含熱淚連聲歡呼。
國際深空探測高級俱樂部,中國是“后來者”。半個世紀以前,蘇聯發射的探測器第一次掠月而過﹔1969年美國人實現載人登月,先后將12人送上月球。
“中國人願意國際合作,但是戰略高科技是‘化緣’不來的。不能因為別人已經走得很遠我們就不走了,那我們的深空探測事業隻能看著別人干,隻會永遠落后。”歐陽自遠說。
多年來,中國探月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中國道路。
從2007年嫦娥一號成功“繞月”,到2010年嫦娥二號成功發射並獲得世界首幅分辨率為7米的全月圖,再到2013年嫦娥三號身披五星紅旗“出征”,穩穩落月駕臨“廣寒宮”……中國探月沿著繞、落、回的“三步走”設計穩步邁進。中國成為繼美國、蘇聯之后第三個實現月面軟著陸的國家。
“親眼見証國家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生活在這樣偉大的時代,我們何等幸運。”歐陽自遠說,自己出生於苦難歲月,經歷了國家受侵略時的顛沛流離,是新中國成立讓自己找到了夢想,懂得了國家需求就是努力奮斗的方向。
1952年,17歲的歐陽自遠聽從國家對年輕人“要喚醒沉睡的高山”的號召,報考了北京地質學院,一門心思就是為祖國找礦。1957年,蘇聯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當時我特別激動,我堅信總有一天中國也會進入空間時代,邁出中華民族探索浩瀚宇宙的腳步。”
一甲子滄海桑田,中國的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尤其過去五年,神舟飛天、嫦娥落月、北斗組網……中國航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
“航天夢是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按照十九大擘畫的藍圖,向著航天強國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歐陽自遠說,未來幾年,嫦娥四號有望實現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巡視探測,嫦娥五號將從月球取樣返回。
探月工程的技術積累和人類對火星的觀測研究讓我們逐步具備了“離開自己搖籃”的能力。“是時候去太陽系看看地球的‘姐妹’了。中國航天的‘下一站’,是火星。”歐陽自遠說,“想到更遠的地方探索星辰大海,必須寄希望於下一代。”(新華社北京11月28日電 記者余曉潔、胡喆)
相關專題 |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