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陶倩:“美好生活需要”何以更為全面

2017年11月28日11:06    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美好生活需要”何以更為全面

全方位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在原來物質文化需要表述的基礎上,依據一定的分析視角加以延展,進而形成較為全面的、新的理解和表述方式。它是指基於共同富裕的前提,不同主體所向往的不同層次的美好生活圖景,主要反映了個體的個性化需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准確理解這一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需要對何為“美好生活需要”進行准確把握。就客觀性而言,“美好生活需要”可以是全方位的﹔從主觀性來看,“美好生活需要”呈現多層次和多樣化的形態。

全方位的需要

全方位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在原來物質文化需要表述的基礎上,依據一定的分析視角加以延展,進而形成較為全面的、新的理解和表述方式。它主要反映的是作為社會人的共同需要。目前,大致有以下幾種理解和表述方式:

第一種,需要種類的擴展。即把“美好生活需要”理解為,由原先較為基礎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延伸為包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全方位的需要。這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整體布局視角對原先需要種類的擴展。

第二種,融入價值觀要素的表述。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是這樣強調的:“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

第三種,側重民生獲得感的表述。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的7·26重要講話中指出,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 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這八個“更”主要側重於從改善民生水平、創新社會治理視角揭示“美好生活需要”的內涵。

上述三種理解和表述方式是內在統一的,要求充分把握人民群眾全方位的“美好生活需要”。它必將有助於我們有的放矢地做好供需對接工作,必將更有效地推進“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

多層次的需要

多層次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指基於共同富裕的前提,不同主體所向往的不同層次的美好生活圖景。

以教育為例,不同的個體對“更好的教育”的理解是不同的。對目前我國大多數家庭來說,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就是一種美好生活需要,但在具體層面上表現出不同的訴求。比如,今年國家對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學生,繼雜費免除后,課本費也實現全免費,學生上學基本不用再交錢了。這對於中西部的廣大農村家庭而言,減少了一筆不小的開支。他們認為,這是美好生活的開始。而對於大城市的居民來說,有的家長認為花更多的錢送孩子讀國際學校是一種美好生活的追求,有的家長則覺得讓孩子在家門口的學校讀書,大人孩子不必起早貪黑,免去舟車勞頓,也是一種美好生活的選擇。

再以養老為例,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要在“老有所養”上不斷取得新進展。現實生活中,隨著我國養老產業的不斷發展,一些老人願意花錢住進精心設計規劃的高標准的養老機構,享受專業、便捷的配套生活服務。但更多的老人即便有些積蓄,卻還是願意居家養老,因為他們憧憬家人團聚、其樂融融的幸福時光。

多層次的“美好生活需要”,既可以是基礎層次的目標追求,如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也可以是期盼個人有尊嚴、國家受尊重,等等。多層次“美好生活需要”局面的形成,取決於個體對自身經濟實力狀況等的理性判斷,體現了對相關條件和個體價值追求等的綜合考量,是一種基於主體自覺的多層次樣態。

多樣化的需要

多樣化的“美好生活需要”,主要反映了個體的個性化需要。我們要辯証看待個體的多樣化需要。

現實生活中,由於成長環境、教育背景和人生際遇不盡相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詮釋會紛繁各異。有的人側重物質生活改善,有的人向往精神境界提升﹔有的人強調有品位、上檔次是美好生活的呈現樣式,有的人則認為隨意、簡單也是一種適意的美好生活。這類“美好生活需要”總體上是應該得到肯定或鼓勵的。

但也有些個體的需要,在個人看來是美好的,實際卻是不甚合理的。例如,個體所謂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他人或集體的需要發生了沖突,或者個體超出自身條件去追求不切實際的所謂美好生活。對於這些不合理的個體需要,我們應該及時進行調整和修正。

此外,黨的十九大報告特意指出,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從個人角度來看,不應盲目攀比或嫉妒他人的生活,而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地追求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要學會尊重和欣賞他人的美好生活。正如社會學家費孝通所言,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作者為上海大學教授)

(責編:孫爽、楊麗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