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要成為科技強國,還須付出更多努力——訪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玄兆輝

2017年11月27日10:55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要成為科技強國,還須付出更多努力

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到要建設科技強國,您如何理解科技強國這個概念?

玄兆輝:科技強國這個概念,每個人從不同學科角度有不同認識。從我的角度看,科技強國應該有兩個維度。從縱向的歷史演變維度看,我國現在還不是科技強國,要經過努力將來才能成為科技強國。從橫向的國際比較維度看,科技強國是一個相對概念。我們在進步,其他國家也在進步,我們要進步更快,走在其他國家前列,才能成為科技強國。總之,不管從歷史維度還是從國際視野來看,我們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成為科技強國。

記者:我們應該從哪幾個方面著手,努力建設科技強國?

玄兆輝:首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這是最重要的發力點。

第二,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科技工程。這是從國家層面應該加強的。原始創新成果要轉變成現實生產力,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帶動引領作用非常重要,這種已有的成功經驗需要保持。

第三,加強產業技術創新。要真正佔領產業發展制高點,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必須加強產業技術創新,掌握核心技術。人工智能、信息、交通、航天、海洋等領域的重大關鍵技術,都是決定未來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關鍵領域,應該率先實現突破。

第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首先要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其次要加強科技成果的轉化,要形成從知識創造、知識運用到社會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此外,軍民融合也已經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中的重要方面。

第五,營造良好的“雙創”環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升產業創新能力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要進一步營造好相關制度和文化環境,調動全民的“雙創”熱情和積極性。

記者:我們需要靠什麼來達到科技強國目標?

玄兆輝:一靠人才。上面提到的這幾個發力點,不管是哪項工作,都靠人來實現。人才是第一資源,要高度重視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我們要加大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力度,進一步優化人才引進政策,吸引全球優秀人才資源為我所用。

二靠投入。建設科技強國,必須保証長期穩定地投入,才能厚積薄發,形成更多的創新成果。現在我國研發投入佔GDP比重是2.11%,而很多發達國家在2.5%以上,我們還有提升空間。在投入結構方面,要注意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活動之間的合理匹配﹔要注意企業投入和政府投入的相對關系﹔還有經費的使用結構問題,我國長期存在對人的投入不足、其他方面投入較多現象,現在這種情況正在轉變,還需要進一步優化。

三靠體系。要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重視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尤其是提升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提高高校、科研院所等學術部門的知識創新能力﹔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建設,服務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構建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軍民融合創新體系,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

四靠制度。制度建設包括的內容較多。首先是推進人才評價制度的改革和落實。其次是建設可預期的投入保障制度,保証科技創新投入穩定增長。第三是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制度。科技成果轉化“三部曲”的法規建設已經完成,下一步是如何落實和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此外,要打造良好的法律和營商環境,包括知識產權、稅收政策等等。(記者 佘惠敏)

(責編:孫爽、楊麗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