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0日14:53 來源:光明日報
政治理論教員在吳煥先烈士故居組織現地教學。陳曉軍攝/光明圖片
新學員在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前許下錚錚誓言。陳曉軍攝/光明圖片
學員通過主題展板學習十九大精神。李盛永攝/光明圖片
【十九大精神進校園進課堂】
為更好地推進黨的十九大精神系統進教材、生動進課堂、扎實進頭腦,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學員,海軍工程大學探索以政治理論教員為主體、政工干部為骨干、其他官兵為輔助的教育體系,系統設計政治理論主課堂,形式多樣搞活第二課堂,並注重推動理論學習成果向強軍實踐轉化,筑牢學員高舉旗幟、聽黨指揮的思想理論根基,培養造就能夠擔當強軍重任的優秀軍事人才。
解疑釋惑,系統設計政治理論課堂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哪些創新之處”“為什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轉變”……
10月22日晚,正在參加班務會的新學員馬抗洪,看到人文社科系副教授尤琳來學員隊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湊過去提出了一連串問題。
馬抗洪是新學員中出了名的“細致人”。學習十九大報告時,他也非常仔細,反反復復讀了好幾遍,頭腦裡裝滿了問號,他甚至感覺自己的問題教員都未必回答得上來。
在學員隊,喜歡思考的馬抗洪並非個例。10月22日下午,帶著英國學者馬丁·雅克的著作《大國雄心》,大四學員許鏵榮走進人文社科系,向講師張錚道出了心中的困惑:“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可這本書的作者認為中國只是一個社會主義文化大國,還算不上一個文化強國。這兩者之間有何區別?”突如其來的問題,弄得青年教員張錚愣了一下,思考了好一會,才給出令小許滿意的答案。
“‘95后’學員是信息化一代,拇指一族,在十九大精神學習中,他們信息來源廣泛,和我們幾乎相當,思維活躍,但知識儲備量不夠,對黨的創新理論還缺乏系統准確地掌握,就會不斷有問題出現。”人文社科系主任陳佔友深有感觸地說,“這就對我們政治教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原原本本地宣講十九大原文,又要深入系統地做好解疑釋惑,讓他們真正學深悟透。”
一度想把教員難倒的馬抗洪發現,這些天的政治理論課,無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等課程,都加入了十九大報告的內容,教員在授課時,不僅脈絡清晰,系統性強,而且講述的問題,有的竟是自己在問卷調查中提及的。同時,學校校報、廣播、電視、客戶端等媒體相繼刊登人文社科系教員的理論文章,自己腦海裡的一個個問號都被拉直了。
不僅學員覺得解渴,督導組專家也紛紛點贊。10月26日,在每周一次的教學督導例會上,兩鬢斑白的王德石教授對尤琳等政治理論教員提出了表揚,認為她們在給學員授課時,將最新的十九大精神知識要點和學員最關心的問題穿插在課程中,為學員解疑釋惑,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良好。
全員參與,形式多樣增強教育效果
站在學員27隊的演講台上,看著台下不同年級100多雙求知若渴的眼神,大三學員李宇浩的心情有些忐忑。
他清楚記得,一個多月前,他大聲朗讀滿滿10頁紙的“干貨”時,下面學員聽著聽著,眼神就跑遠了。而他提出的問題由於脫離學員實際,學員難於回答,更多時候是他自問自答,場面很是尷尬。
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這次聽教導員高心遠說,要學員利用第二課堂時間講學習十九大精神的體會,李宇浩第一個舉手報名。連續幾個晚上,他從十九大報告原文和權威專家解讀中尋找學員關心的熱點難點,自己弄不清楚時,就去詢問政治理論教員和教導員。
演講開始,一段《輝煌中國》的片段瞬間就抓住了學員眼球,在隨后的演講中,李宇浩緊密聯系實際:講到五年成就,他談起殲-20首飛成功、第二艘航空母艦下水﹔講到“傳承紅色基因”,他跟戰友分享參加過紅軍的爺爺的長征故事……一個半小時的演講中,他不時拋出諸如“學習十九大精神,你的小目標是什麼”等一個個接地氣的問題。
掌聲一陣陣地響起來,李宇浩終於長舒了一口氣:“如果說准備演講,是學習十九大精神的過程,那麼站在講台上和戰友交流,就是一次學習的升華。”收拾講課提綱時,李宇浩突然明白了隊裡組織這次演講的良苦用心。
“授課的過程就是自我教育的過程。”見到學員成長進步迅速,教導員高心遠看在眼裡,喜在心頭。盡管此前學員了解了十九大內容,撰寫了學習體會,但對於學員是否真正理解十九大內容,他心中一直沒底,聽了學員的講述后,他才發現,十九大精神已漸漸進入學員頭腦。
做得好的不僅僅是學員27隊,記者發現,為了達到學習效果,很多學員隊想了不少辦法。學員9隊搜集十九大熱詞編輯成《十九大知識“紅寶書”》分發到每一名學員手中﹔學員22隊建立十九大精神學習微信群,定期推送各類知識﹔還有的學員隊通過舉辦知識競賽、板報比賽等多種手段,讓學員在參與活動中學,結合自身感受體會,不斷促進消化理解。
學用一致,從理論中汲取前行力量
“唐得游,62分。”聽到分數時,唐得游的眼淚不爭氣地流了下來。前兩年,有著科學家夢想的唐得游是不折不扣的“學霸”,可大三開始接觸專業課之后,唐得游實踐能力弱的缺點暴露無遺,在最近的期中考試中,他差點挂了科。
專業學起來困難重重,是安於現狀,還是知難而上?他心裡犯起了嘀咕。自從學員隊開設創新理論學習實踐小組,圍繞如何將十九大精神的學習成果轉化為實際行動展開研討后,唐得游突然像變了個人似的,“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研成果相繼問世”,看到這些令人振奮的成績,讀到關於科技創新、科技興軍等論述,唐得游深受鼓舞、熱血沸騰。
夜幕降臨時,他走近“創新強軍馬偉明模范團隊”,凝視辦公樓裡穿透暗夜的燈火,想到以十九屆中央候補委員馬偉明、十九大代表魯軍勇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5+2”“白+黑”地付出與奉獻,經歷了無數的失敗與挫折,才有了軍隊戰斗力的提升,他終於找到了答案:隻有不斷提升能力素質,將來才能擔當強軍重任。
新學員吳景華也感受到理論力量的強大。今年7月,當得知自己沒有進入報考的電磁發射專業,而被調劑到通信工程專業后,他覺得難以接受,成了新生裡的“老大難”——作風懶散、紀律意識淡薄。
新訓結束后,他和戰友一起來到革命老區紅安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沿著先輩的足跡,走鄉村、穿叢林、蹚河流,與老紅軍、老八路以及軍烈屬座談,聽先輩們的戰斗故事。潛移默化中,他感受到深深的震撼。“專業調劑算什麼?當什麼兵、在哪裡當兵,都是保家衛國!”“身為軍人,就是要服從安排,哪裡需要去哪裡!”在這片紅土地上接受熏陶洗禮,吳景華慢慢走出了陰影。
“黨的科學理論,隻有對接崗位、融入實踐才能彰顯巨大威力。”採訪中,海軍工程大學領導認為,“黨的十九大精神像陽光雨露浸潤官兵心田,打牢學員高舉旗幟、聽黨指揮的思想理論根基,激發了學員擔當強軍重任的使命。”
在最新出版的一期校報上,記者看到,近期該校學員在國際機器人大賽、全國大學生海洋知識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等國際國內大賽中,共斬獲特等獎3項、一等獎15項、二等獎19項,獲獎層級及數量位居全軍前列。(通訊員 熊峰 記者 劉小兵)
相關專題 |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