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解碼中國基本方略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記者 劉少華

2017年11月15日07: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河北省邯鄲市雞澤縣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精准扶貧。圖為魏青村村民在晾晒辣椒。
  新華社記者 王 曉攝

十九大勝利召開以來,新疆呼圖壁縣各族黨員干部與結對親戚共同學習十九大精神。
  陶維明攝(人民視覺)

山東省萊西市水集街道永興街社區老黨員昌德鬆(左一)在社區裡的“黨建胡同”為群眾講解十九大精神。
  喬銀先攝

11月6日,駐守在喜馬拉雅山脈腹地的西藏阿裡軍分區達巴邊防連官兵,驅車20余公裡來到達巴鄉冬季牧場為牧民進行體檢。
  劉曉東攝(人民視覺)

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列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中,對中國共產黨來說絕非偶然。

曾經,黨的十八大以后,一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中國大地廣泛傳頌。如今,“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正式進入了黨的十九大報告以及新修改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往更遠處追溯,會發現在這個政黨9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所有的政治宣言和施政理念中,力透紙背的始終是大寫的“人民”二字。

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貫穿於這個執政黨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人民是創造者,是根本力量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並要求,“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由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共產黨宣言》明確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

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所說,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黨的十九大通過的新黨章中,加入了這樣的話:“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黨風問題、黨同人民群眾聯系問題是關系黨生死存亡的問題。”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與中國共產黨的初心息息相關。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這一點得到了海內外廣泛的認可。“最重要的是中國共產黨與人民之間的關系,時刻將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明白人民真正的需求是什麼,這樣才能制定正確的、有利於人民的政策,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巴西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羅尼·林斯這樣理解中國共產黨成功的秘訣。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也是深藏在中華文明優良傳統中的政治傳統。“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深入人心的古語,正是其深層次寫照。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也是中國共產黨對各級領導干部的一貫要求。習近平要求,各級領導干部都必須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習近平告誡全黨,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一旦脫離群眾,就會失去生命力。在分析人士看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正是這一重要思想在新時代黨的基本方略中的生動體現,也是在偉大事業和偉大工程中堅持黨性和人民性高度統一的生動體現。

以人民為中心,把握主要矛盾轉化

對每個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來說,人民立場都是其根本政治立場。與此同時,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特點。進入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在實踐中有著全新的課題。

十九大報告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以人民為中心,方能精准把握矛盾和發展的關鍵。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的現實是,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許多領域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但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十九大報告作出這一重大政治判斷,意味著在新時代,中國要全面推進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建設,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不斷增長的需要。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認為,黨的十九大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重大政治判斷,對於改善民生領域的工作提出了更高、全新的要求,即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具體來說,蔡昉認為,應該包括——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贏脫貧攻堅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社會性流動,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進入新時代的中國社會,需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需要以人民為中心貫徹新發展理念。隻有在發展的過程中,才能解決好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一方面,是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証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另一方面,是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對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期盼。

不只是宣言,更須落到實處

基本方略,最終和最重要的是,要落實到行動中。

十九大報告指出,“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在中共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副教授劉晨光看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一種發展思想,也是一種執政理念,是在新時代條件下對“為人民服務”這一理念的高度彰顯。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個抽象概念,不能停留在口頭上、止步於思考中,而是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能否在治國理政理念、舉措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體現著“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

而體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路的話,在十九大報告中比比皆是。人民有所呼,我們就得有所應。

人民群眾關心什麼?很多時候可能是小問題,食品安不安全,喝水能不能更清澈,養老服務能不能跟上,房子能不能買得起,霧霾能不能更少……人民向往美好生活,中國共產黨人就要順應期待,以實現最大多數人的利益為目標,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態權益,使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而這,也要求我們繼續堅定改革,加快補齊貧困短板,更加注重機會平等,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

圍繞這一目標,未來的路怎麼走?到2020年,中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分成兩個階段,最終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實現這一目標后,習近平在報告中指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這一切願景,都需要在治國理政實踐中,將偉大目標與思想轉化為具體的施政措施。一句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對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順應民意、尊重民意。

中國這艘大船正在向著美好目標乘風破浪前進,而其目的,是全體人民共同抵達理想中的彼岸。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