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重慶當代黨員

“第一書記”張曉華的“三個第一”工作法

唐浚中 李微希

2017年11月08日16:55    來源:當代黨員

2017年8月9日,開州區滿月鄉雙坪村。

晨光熹微,薄霧繚繞山間。進村小道上,一個約莫40歲的黑臉漢子背著挎包,一路疾行。

沿途,不斷有扛著農具下田的鄉親跟他打招呼:“張書記,又下村來啦!”

對於這個距開州城區98公裡、平均海拔達1600米的貧困村,這個黑臉漢子已經熟悉到“能背出每一個建卡貧困戶家庭情況”的程度。

而提起他,村裡的鄉親們特別是建卡貧困戶更是沒有不認識的。

他,就是雙坪村“第一書記”張曉華。

“連貧困戶情況都不了解,就不可能幫他們脫貧致富”——積極踏實的工作作風是“第一書記”的“第一素養”

一個小時前,時針指向清晨6點30分。

雙坪村“兩委”辦公室裡,張曉華起床了。

自從當上“第一書記”,辦公室對張曉華來說就有了雙重意義——既是工作場所,也成了“半個家”。

2015年8月,在脫貧攻堅戰響徹全國的號角聲中,滿月鄉政府干部張曉華主動請纓,到雙坪村當了“第一書記”。

從此,他開始三天兩頭往貧困戶家裡跑,還直接住進了村“兩委”辦公室。

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張曉華有了一個全天候搭檔——“民情日記”。

簡單洗漱過后,張曉華把放在床頭的“民情日記”塞進挎包。

厚厚的日記本,積攢到現在已經有6本了,上面清楚地記錄著雙坪村每一位貧困戶的詳細情況——“家裡有幾口人”“孩子成年沒,在上學還是打工”“家庭收入從哪來”“家庭致貧原因是什麼”……

“作為‘第一書記’,我的職責就是為全村群眾特別是貧困戶服好務——如果連他們的基本情況都不了解,還怎麼服務?”張曉華說。

准備停當,張曉華轉身就出了門。

在成為“第一書記”之后,張曉華經過最初的密集走訪調研,對全村每個建卡貧困戶的詳細情況都了然於胸。隨后,他在區扶貧工作團和駐村扶貧工作隊幫助下,針對每戶貧困戶實際制訂了脫貧幫扶計劃。

“通過發展產業、提供創業和就業機會等幫扶項目,大部分貧困戶都可以自主脫貧。”張曉華說。

而讓張曉華特別牽挂的,是那些不能自主脫貧的“小部分”。

“對因病、因殘疾或因年老而不具備自主脫貧能力的貧困戶,就需要我們更加積極主動地作為,協調各級幫扶政策進行‘兜底’。”張曉華說。

這天,張曉華出門的第一個走訪對象,就是這樣一個“兜底戶”。

上午8點過,張曉華來到了建卡貧困戶王厚興家。

42歲的村民王厚興正坐在家門口晒太陽。看到張曉華,笑容立即爬上了他的臉龐:“張書記來啦!”

兩年前,王厚興因突發腦溢血導致半身不遂,不僅喪失了勞動能力,每月還要花費上千元醫藥費。

從此,養家糊口的重擔就落到了30歲的妻子廖昌秀身上,一家人的生活由此陷入困境。

得知王厚興的情況后,張曉華接連登門造訪,商量脫貧門路。

隨后,張曉華為王厚興制訂了“三步走”的幫扶計劃——

第一步:幫助王厚興申請D級危房改造指標,讓王厚興一家住進了新房子。

第二步:積極聯系區、鄉兩級醫療單位,解決王厚興的大病治療兜底和后續康復治療問題。

第三步:聯系附近的開州區趙家工業園區,為廖昌秀提供了一個就業崗位,每月工資有2000余元。

“三步走”實施后,王厚興改善了居住環境,解決了后續治療問題,還有了穩定的家庭收入。

“這下,我們家脫貧有希望了。”王厚興笑了。

“要想富先修路”——基礎設施建設是脫貧攻堅的“第一硬件”

下午1點,烈日當頭。

難耐的酷熱,讓不少村民足不出戶。

剛剛下村歸來的張曉華,三兩口就把午飯扒拉進肚裡,又馬不停蹄趕往尤家坪公路現場。

從滿月鄉場鎮通往雙坪村的公路全長近20公裡,是村裡與外界聯系的唯一通道。

長期以來,受地形山勢限制,村裡的公路既窄又險。

“如果開車的司機是個新手,那真的要急得哭。”張曉華苦笑道。

惡劣的交通情況,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和群眾增收致富。

針對這個問題,張曉華到雙坪村“赴任”之初,就堅定了“要想富先修路”的信念。

“要是路不好,發展產業、吸引投資就全都是一句空話。”張曉華說。

脫貧攻堅戰打響后,從中央到重慶再到開州區,都加大了對貧困發生率較高的開州北部山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一系列聯通滿月鄉和北部山區干道“城開”(城口至開州)路的修路項目,也隨之接連啟動。

對此,張曉華很是激動:“對我們村來說,滿月鄉通往外界的公路不斷拓寬,正是一個共享修路紅利的極好機會。”

如何“共享”修路的紅利?

張曉華和村“兩委”班子一合計,決定整修村道對接日益完善的公路體系。

2015年11月,雙坪村高山上已是大雪紛飛。

在張曉華積極推動下,整修村級公路的戰斗打響了。

張曉華和駐村工作隊、村“兩委”干部一起,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反復論証、精心籌劃、積極爭取資金,形成統一整修方案后,立即啟動了工程項目。

修路的日子裡,張曉華與村組干部和群眾一道吃住在工地,餓了啃幾口干糧,渴了喝幾口冰冷的山泉水……經常一天勞動下來,他手上和腳上都滿是血泡。

經過兩個月日夜鏖戰,雙坪村爭取資金150余萬元,新建了錯車道120余段、改道20余段,一條寬敞的水泥路終於徹底改變了群眾出行和物資運輸的難題。

隨著道路體系不斷完善,雙坪村“坐在老林邊,吸的蘭花煙,烤的轉轉火,吃的洋芋坨”的困窘生活開始改變。

“不改變群眾保守落后的思想觀念,發展扶貧產業就是一句空話”——激發內生動力是脫貧致富的“第一軟件”

下午4時,完成公路硬化進展情況記錄與后續工作安排后,張曉華決定回到村“兩委”辦公室填報相關表格,並將近期工作進展向上級進行匯報。

返程途中,張曉華路過了村民陳文芬家。

他臨時決定去看看。

“最近生意不錯哦,你這裡的品種越來越齊全啦。”來到陳文芬的小超市,張曉華盯著貨架笑道。

“這得感謝張書記當初把我點醒了啊。”陳文芬也笑著回答。

2014年6月,因3個子女上學和老父親殘疾,陳文芬分身乏術,不能外出務工補貼家用,由此成了建卡貧困戶。

后來,雙坪村成功申報市級鄉村旅游扶貧村。

喜訊傳來,張曉華立即找到陳文芬,建議她把握旅游發展這個契機,辦個農家樂發家致富。

卻不想,陳文芬冒出了一串問題:“搞農家樂?萬一沒人來山裡玩怎麼辦?不種田我們家吃什麼?虧了算誰的?”

在張曉華看來,陳文芬是留守在村裡為數不多的年輕人,她應該更有時間和精力來操辦農家樂。出乎他意料的是,第一次溝通竟是這種局面。

“不改變群眾保守落后的思想觀念,發展扶貧產業就是一句空話。”張曉華這樣總結。

此后,滿心不甘的張曉華又連續3次到陳文芬家,對她進行勸說:“文芬啊,村裡成了市級鄉村旅游扶貧村,政策環境隻會越來越好——你看你家旁邊的山歌王農家樂不就發展起來了嗎?現在機會這麼好,你也完全可以把握住……”

經過反復引導,陳文芬終於點了頭。她抱著試一試的心情,利用自家住房辦起了農家樂,還開了一家小超市。

沒想到,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陳文芬的農家樂就做得有聲有色。

如今,陳文芬成功摘掉了“貧困帽”。

現在,看到張曉華又來到自己家,陳文芬樂呵呵地說道:“平時一個月能掙到幾千塊錢。現在是夏季,正是旅游旺季,一個月可以掙上萬塊。”

和陳文芬一樣,在張曉華和其他村干部深入細致的“游說”之下,村民們的思想也發生了很大轉變。

離開陳文芬家,已是傍晚時分,張曉華返回村辦公室,繼續辦公。

當張曉華結束一天的工作沉沉入夢之際,雙坪村更加美好的明天,也即將到來。

【學習感悟】

10月18日, 我同滿月鄉雙坪村全體黨員干部一起收看了黨的十九大開幕會,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報告。對報告所總結的“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百分之十點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作為一名“第一書記”的我感到了深深的自豪,同時也深感肩上責任的重大。目前,雙坪全村還有貧困人口153戶546人,針對老弱病殘貧困戶,下一步要協調項目資金,開展好旅游扶貧、產業扶貧、交通扶貧、搬遷扶貧、訂單扶貧、電商扶貧、教育扶貧、幫扶扶貧、健康扶貧9條脫貧出路,讓貧困戶切切實實得到實惠。特別是在現有產業的基礎上再把鄉村旅游發展起來,到2020年,一定能讓全村人都過上全面小康的好日子。我堅信,隻要擼起袖子加油干,一定能打贏脫貧攻堅戰!

——開州區滿月鄉雙坪村“第一書記” 張曉華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保証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這些年,我們村裡的變化太大了,特別是道路建設,讓村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獲得感!下一步,村裡將科學制訂發展計劃,穩步實施道路交通、產業發展、人飲安全、危房改造、閑置資產利用等20余個項目,進一步打造幸福村。

——南川區南城街道半溪河村黨總支書記 盧曉平  

重慶《當代黨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沈王一、王金雪)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