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08日10:55 來源:經濟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我們要充分認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的重大意義,在今后幾年採取力度更大、針對性更強的舉措,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一座重要裡程碑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志著我們跨過了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重要發展階段。改革開放后,我們黨確立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目標,第一步目標是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在20世紀80年代末已經實現﹔第二步目標是使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這在20世紀末也已經實現﹔第三步目標是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黨的十六大提出,21世紀頭20年,要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經過這個階段的建設,再繼續奮斗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這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基本實現現代化之間,在時間上緊密銜接,在各項事業發展上全面對接,是繼往開來的關系。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對於順利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意義十分重大。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志著我們黨實現了對人民、對歷史作出的庄嚴承諾。在我國古代,小康代表了人民安居樂業、生活比較寬裕的理想社會狀態。《詩經》中說:“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禮記》中描繪的“小康”是一種僅次於“大同”的美好社會。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結合我國古代社會對美好生活的千年期盼和改革開放后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要求,借鑒國際經驗,創造性地提出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構想。全面小康和總體小康同屬小康范疇,但全面小康有更高的標准、更豐富的內涵、更全面的要求,即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表明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小康”社會理想在當代中國變為現實,這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是濃墨重彩的一個篇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志著我國從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小康是中國式現代化的話語范疇。按照國際標准,我國在1999年由低收入國家進入中等收入國家,目前人均國民總收入超過8000美元,屬於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與高收入國家門檻(2016年劃分標准為人均12475美元)還有約34%的差距。近年來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我國人均國民收入有望達到或超過1萬美元,更加接近高收入國家標准。這表明,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與國際上現代化發展階段是銜接的。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進展和短板弱項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規定時限為新世紀頭20年,現在已經過去17年。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礎上,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重大進展。
一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主要經濟指標可望如期實現目標要求。經過多年的持續較快增長,我國經濟總量在2017年將達到80萬億元,並穩居全球第二位。2016年與2010年相比,國內生產總值累計增長56%,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2.6%。在此基礎上,今后幾年國內生產總值僅需年均增長6.3%、居民收入年均增長5.3%以上,就可以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標。同時,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服務業比重由2010年的44.1%提高到2016年的51.6%,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44.9%提高到64.6%,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49.9%上升到57.4%,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50.9%提升到56.2%,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由第43位上升到第22位,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一帶一路”建設成效顯著,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
二是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人民民主更加廣泛和充分,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進一步發揮。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深入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得到更好保障。
三是文化強國建設基礎更加堅實,國家文化軟實力明顯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深入人心,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提高。文化產品豐富多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由2010年的2.75%提高到2016年的4.14%,正在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中外文化交流成果豐碩,孔子學院、中國文化中心等平台建設得到加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社會治理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群眾獲得感明顯增強。近幾年城鎮新增就業保持在每年1300萬人以上,失業率穩定在較低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2010年的26.5%提高到2016年的42.7%,加快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縮小,基尼系數由2010年的0.481降低到2016年的0.465,中等收入群體逐步擴大。農村貧困人口由2010年的16567萬人減少到2016年的4335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7.2%下降到4.5%。社會保障實現全民覆蓋,基本養老金等標准逐步提高。人均預期壽命由2010年的74.83歲提高到2015年的76.34歲,嬰兒死亡率從2010年的13.1‰下降到2016年的7.5‰,居民主要健康指標總體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扎實推進,過去8年棚戶區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設使8000萬住房困難群眾遷入新居。社會治理更加完善,社會大局保持穩定。
五是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主體功能區制度逐步健全,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體系初步建立。2010年到2016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累計下降22.5%,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計下降25.3%,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明顯減少。74個重點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由2013年的72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16年的50微克/立方米,累計下降30.6%。森林覆蓋率由2010年的20.36%上升到2016年的21.63%。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得到明顯遏制。
經過17年的艱苦奮斗,我們已經非常接近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可以說,“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我們完全有把握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仍面臨一些短板弱項,需要克服許多困難挑戰。一是經濟社會領域的重大風險隱患較多。金融風險仍在積累,非法集資等大案要案時有發生,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特別是隱性債務風險不容忽視,信息安全風險和社會不穩定因素較多。如果重大風險隱患不能得到有效化解,甚至在特定環境下由隱性轉為顯性,就有可能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影響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順利實現。二是脫貧攻堅任務艱巨。2016年全國還有4335萬農村貧困人口,其中相當一部分居住在艱苦邊遠地區,處於深度貧困狀態,屬於脫貧攻堅要啃的硬骨頭,剩余的脫貧任務量雖變小,但難度增大。三是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大氣、水、土壤等污染問題仍較突出,垃圾圍城、垃圾圍村現象仍較普遍,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還不能得到有效滿足。四是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夠高。創新能力還不夠強,新舊發展動能轉換難度較大,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還不到位,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同時,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水平尚需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強,等等。必須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認真查找差距,切實對症下藥,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畫上圓滿句號。
三、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
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也是最后沖刺期,3年時間雖短,但收官之戰十分重要。我們要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緊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綜合施策、精准發力,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贏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后勝利。
一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要增強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把防控風險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強風險隱患排查,摸清風險底數,既要掌控地方政府顯性債務風險,又要掌控隱性債務風險﹔既要掌控銀行不良貸款變化情況,又要掌控影子銀行、非法集資等隱性金融風險。既要嚴格控制增量風險,嚴防風險持續累積和發散﹔又要有效處置化解存量風險,努力使各類風險趨向收斂。要堅持標本兼治,注重以完善體制機制來防范化解風險。要加強風險監測、預警、應急處置能力,有效防范“黑天鵝”事件、“蝴蝶效應”和“灰犀牛”沖擊,防止外部風險演化為內部風險,防止經濟金融風險演化為政治社會風險,防止個體風險演化為系統性風險。
二要堅決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要堅持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基本方略,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加大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投入,健全公共服務、建設基礎設施、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改善他們的生產生活條件。要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重點解決好深度貧困問題,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做好中央單位定點幫扶。結合實際實施好“五個一批”工程,即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注重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和脫貧致富內在動力。實行最嚴格的考核評估,讓脫貧成效真實可信,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三要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牢固樹立和全面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和生活方式。要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轉變資源利用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從源頭上降低污染排放。實施好主體功能區戰略,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設定嚴格的生態保護紅線,將各類開發活動限制在資源環境承載范圍之內。強化大氣、水、土壤等污染防治,著力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社會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加強環保督察,落實環保主體責任,健全環境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生態環境保護格局和氛圍。
四要確保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取得更大成效,強化創新驅動,持續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快新舊發展動能轉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適時適度預調微調,確保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等目標要求。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艱巨繁重。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在此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的偉大征程。
相關專題 |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