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成都《先鋒》雜志

牢牢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

董振華 溫鳳毛

2017年11月03日16:30    來源:先鋒

一、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

科學判斷社會主要矛盾事關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主要矛盾的情況發生變化,其規定的工作重心和任務就會改變,必須據此調整任務、策略,否則發展就會停滯或偏道。如果發展階段還沒向前推進,就超越發展階段,強行實行跳躍發展,制定的方針政策將不能有效解決社會矛盾,發展也會陷入停滯。我們黨對社會主要矛盾探索過程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就是最有力的証明。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取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正是因為能夠正確分析、把握社會主要矛盾及其在不同階段的變化,並據此確定了正確的革命任務和策略、方針。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順利完成三大改造,步入社會主義社會,也是因為我們黨根據形勢的變化對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學判斷。在此基礎上,我們黨確定了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任務和總路線,順利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隨著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發生了改變。

在改革開放時期,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撥亂反正,實事求是地總結了我們黨在“文革”時期對社會主要矛盾誤判的教訓,認為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判斷科學地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黨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工作重心和提出一百年不動搖的基本路線,帶領人民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此后,我們黨繼續堅持第二代領導核心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判斷,根據新形勢新任務,提出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新思路和新舉措,不斷豐富和完善社會主要矛盾理論,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基本國情,准確判斷時代新特征,提出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新時代,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轉化,並表現出了一些新特點。

在人民需求方面,由追求生存型轉向質量型,且呈現出多樣化、全面性的特征。改革開放近40年來,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質的提升。十九大報告指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4%以下,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文藝創作持續繁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互聯網建設管理運用不斷完善,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由此可知,人民對物質文化的需求已經超越了生存性的消費,更加注重享受性和發展性資料消費,對質量更高的美好生活有更加迫切的需要。

在社會生產方面,生產力水平極大提升。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達8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但是,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創新能力還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結構性問題逐漸凸顯出來,對全面性科學發展要求更加迫切。

上述階段性的變化,決定了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在新發展理念下實現科學發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二、堅持新發展理念著重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認清中國基本國情最重要的是要分析社會的性質和發展的階段。雖然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但是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目前發展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認清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貫徹新發展理念,通過創新發展著力解決發展動力問題,通過協調發展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通過綠色發展著力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通過開放發展著力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通過共享發展著力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創新發展理念體現了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的規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揭示了改革創新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這一規律性要求我們必須把創新放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推進創新發展戰略,以創新引領發展,著力解決發展動力問題。

協調發展理念體現了社會主義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基本規律。把握社會主義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貫徹落實協調發展理念,必須牢牢把握“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

綠色發展理念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規律。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是人與自然的統一,自然是人類賴以生產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的無機身體。所以,發展過程中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綠色發展理念提倡可持續的生產發展,節約資源,生態環境友好的發展,著力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開放發展理念體現了內外聯動、互利共贏的發展規律。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對外開放也成為了順應世界發展潮流的必然要求。我國對外開放的經驗表明,這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貫徹開放發展理念是為了推動形成更高水平的開放性經濟,實現全面開放的新格局,著力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

共享發展理念體現了人與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規律。共產主義事業是解放全人類的事業,共產主義社會是一切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因此,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必須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共享發展理念指明了發展的價值取向,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著力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和發展價值問題。

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造福人民

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首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即人民立場,它影響著價值追求。堅守馬克思主義核心價值追求,要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堅持一切發展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把為人民造福的事業推向前進。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為了人民,就要把人民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使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增加人民的獲得感。發展為了人民,就要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新時代新特征,滿足人民對美麗中國、健康中國等迫切需要。發展為了人民,就要加強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建設,通過增強社會發展的全面性和協調性,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期盼和奮斗的目標。隻有堅持發展才能擺脫落后,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潮流,不斷提升國家在世界舞台的地位和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把堅持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第一要務,不斷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難,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民族復興和實現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

社會發展的落腳點在人的發展上。在“發展為了誰”這個問題上,我們黨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從人民最關心的現實利益問題入手,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帶領人民走進全面小康社會,不斷發揮黨的先進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的就是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人民幸福和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堅持發展依靠人民。人民是黨治國理政的基礎,是實現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依靠人民就是要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性,依靠人民推動科學發展,汲取人民智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的,“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和黨的領導的統一,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改革開放。”

堅持發展依靠人民是唯物史觀在發展問題上的必然要求。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起著決定性作用。他們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也是發展的主體,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億萬人民的偉大事業,需要依靠中國人民力量,挖掘中國人民智慧,積極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毋庸諱言,由於目前我們仍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存在著一些分配不公、貧富分化、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隻有不斷地解決這些問題,不斷地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才能保証人人享有發展機遇、發展成果、在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也才能更好地突出人民的主體地位,進而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穩步前進。共享需要共建,共建為了共享。隻有牢牢把握共建與共享的辯証法,在全社會營造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良好環境,以共享引領共建、以共建推動共享,才能厚植發展優勢、凝聚發展偉力、提升發展境界,有效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董振華,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應用哲學研究會會長,中國辯証唯物主義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承擔《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哲學基礎研究》等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的研究工作,出版《創新實踐論》等學術專著十余部。)

成都《先鋒》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沈王一、王金雪)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