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02日11:20 來源:法制日報
連日來,黨的十九大吸引了世界目光。探究中國道路成功和十九大對世界的影響,成為國際社會的熱門話題。國際社會如何看待此次會議?他們對於未來中國發展走向有什麼期待?
10月28日,國防大學國際防務學院學術報告廳裡座無虛席,氣氛熱烈。在國防大學國際防務學院學習的78個國家137名外國高級軍官學員,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名家政要、中國軍方人員,以及黨的十九大代表進行了互動研討。
據悉,從10月9日起,國防大學國際防務學院組織137名外國高級軍官學員分兩路進行實地教學,同時探尋中國。其中一路南下,從上海浦東干部學院到中共一大會址,巡禮洋山港、世博會博物館、超算中心,再赴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爾后走上小平小道,最后到達井岡山,踏上朱毛挑糧小道﹔另一路西行,深入革命聖地延安,在國防大學的前身抗日軍政大學紀念館現場教學了解中共早期革命人才培養,之后轉場梁家河村參觀。
在參觀學習和參觀之旅中,外軍學員們都在深入思考中國共產黨如何領導中國人民從“兩條小道”走向和平發展的康庄大道,撰寫了考察學習體會,掀起了熱議中國共產黨十九大和中國未來發展道路的熱潮。
“真實的中國,是我在這次參觀考察中所看到的。”來自馬其頓的約萬諾夫斯基中校說。
見學:八一廣場上觀看十九大開幕
來中國之前,除了四大發明和長城、故宮,約萬諾夫斯基對當代中國印象最深的隻有高鐵。當他踏上中國的土地后,便不斷感到震驚和興奮。
“氣派的機場,平整的公路,高大嶄新的建筑物和商場,方便的城市交通與地鐵,飛馳的汽車,繁華的街道,這是中國的首都北京。”
而更真實的中國,是約萬諾夫斯基在國防大學組織的考察中看到的。從北京到上海,再到南昌,他看到很多城市、村庄在新建大樓,大部分是住宅樓,“這意味著政府為人民提供了好居所”。
來自巴西的祖科上校來到中國革命聖地延安。他認為延安精神最了不起的一點,是它誕生於一個飽受戰爭摧殘的貧窮農村。
讓孟加拉拉什德空軍准將感到驚奇的是,80多年過去了,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的優良傳統嚴格地被堅持了下來。“這些行之有效的優良傳統,有助於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體中華兒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
對於安排這次考察的目的,國防大學國際防務學院院長徐輝表示,要了解今日中國,就必須了解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了解其建黨使命和治國理政的基本綱領和大政方針,因此,有了這次“學習和思考之旅”。
10月18日上午,南線參觀團抵達南昌時,恰逢十九大開幕。當時南昌八一廣場上的電子大屏幕正直播十九大開幕盛況,中外軍官駐足觀看,徐輝現場為外國學員翻譯講解會議內容。此前,他們剛剛在上海參觀了中共一大會址,了解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
“十九大是中國共產黨又一次重要會議,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的凝聚力和行動力。”來自孟加拉的馬赫布准將說:“我對中國的未來充滿希望和信心。”
探尋:中國經驗與中國特色有哪些
去革命老區考察和十九大召開,為外國軍官提供了了解中國的最佳教科書。他們在十九大報告的字裡行間,尋找著中國經驗。
“中國特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遠景規劃的能力很強。我們的國家就沒法做遠景規劃。”阿根廷多斯上校在論壇上說。
規劃,成為外國人理解未來中國的切入點。
“你可以想象一個國家能放眼到2050年嗎?”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法籍專家高大偉說:“中國就可以。因為中國有獨特的治理結構,可以這樣去考慮問題。”
防務與戰略研究英語班的學員參觀了上海城市規劃館。一位歐洲外軍學員表示,在那裡看到的經驗也是“廣泛、系統、周密的規劃”,清晰地展示了一個在中央政府的領導下有著明確目標和遠景系統規劃的成功范例。
祖科則從另一個維度看中國經驗。他在延安考察時看到一條關於熊貓的新聞后產生了聯想:十九大、美麗中國、延安精神,這三者有著內在聯系。中國政府用幾十年的努力保護大熊貓,使得大熊貓不再瀕危,生態的保護讓美麗中國成為熱詞,“這三者都說明不畏艱險、長遠規劃和堅韌不拔是至關重要的。”
“中國這幾年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首先是信任。中國的成功是在過去幾十年取得成功的基礎之上取得的,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和政治力量能夠像中國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取得巨大的成功,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成就。”斯洛文尼亞前總統達尼洛·圖爾克告訴記者:“中國的發展和世界的發展已經密不可分,未來這樣的關系也有賴於中國和世界其他大國之間的伙伴關系。”
“所謂中國智慧和方案,最重要的經驗就是中國特色,我們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踐相結合並不斷發展。他們看到中國的發展方式,也需要結合本國情況借鑒。”19大代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告訴《法制日報》記者。
共識:中國越來越接近世界舞台中央
黨的十九大報告重申了中國的全球化願景:建立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班的高級軍官絕大多數都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一帶一路”成為一個最廣泛參與的議題。
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大型區域性旗艦項目,中巴經濟走廊計劃總投資額高達520億美元,將通過建設一條基於公路、鐵路和能源管道的走廊,將中國西部與巴基斯坦海港城市瓜達爾連接起來。這個項目計劃在15年內分成4個階段完成,涉及51項工程。
巴基斯坦海軍上校沙夫夸特認為,該項目不僅會改善巴基斯坦的經濟狀況,還會給巴基斯坦帶來社會和經濟的變革。“正如我國總理所說,它將改變巴基斯坦的格局:一些沿途村庄將成為貨運中轉站,刺激經濟和社會的變革﹔經濟走廊可以提供就業機會,克服失業和扶貧。”
沙夫夸特進一步解釋到,希望能成為“一帶一路”的標杆,通過中巴經濟走廊的成功,展示出中國的承諾,並向其他國家傳達一個信息:他們能夠從“一帶一路”項目中獲得最大受益。
連接“一帶一路”的,首先是公路、鐵路、通信……最終將是人心。吉爾吉斯斯坦前總理卓奧瑪爾特·奧托爾巴耶夫認為,整個世界對於“一帶一路”的了解正逐步深入,硬件固然很重要,但這恰恰是最容易的部分。而現在中國想走得更遠,不能隻靠硬實力,也要靠軟實力,包括人文往來、教育、科學、交流、語言、互相欣賞彼此的歷史文化等等。
中國在“一帶一路”上的牽頭地位,讓很多外國軍官對中國的未來發展充滿想象。一位與會專家學者認為,這體現了很多國家對一個更平等互利的世界格局的期待,他們都希望從中受益。(記者 陳麗平 通訊員 唐宏 羅金沐)
相關專題 |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