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重慶當代黨員

“筲箕灘”對症下藥治貧困

——黔江區金溪鎮脫貧攻堅戰側記

2017年10月26日15:02    來源:當代黨員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

而在黔江區金溪鎮,土地大多是“雞窩地”“巴掌田”,屬於典型的人多地少。

金溪鎮也被當地人戲稱為“筲箕灘”,因其地形呈“筲箕”形狀,山地、深丘居多,保水保肥差,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

全鎮8個村,其中貧困村就有6個,雖然距離城區不遠,但因生產生活環境惡劣、農業產業匱乏、道路交通設施不足、農民增收渠道較窄,被確定為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

又到桂花飄香時節,秋高氣爽。

一場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戰打破了金溪鎮以往的寧靜,讓這裡變得熱鬧非凡,生機盎然。

排頭兵——“第一書記”走家串戶忙調研

9月13日上午,金溪鎮政府會議室裡人聲鼎沸。

長春村的村干部圍坐在一起,每人手拿一份長春村建立專業合作社的宣傳資料,正在討論動員村民加入專業合作社的事情。

“要讓村民真正理解成立專業合作社的目的,這樣才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金溪鎮長春村“第一書記”田杰對村干部強調。

不知不覺,會議結束已是午飯時分。田杰在食堂匆匆吃完飯,便拿上筆記本,與村干部一道進村,向村民宣傳講解跟專業合作社有關的政策和事宜。

32歲的田杰是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一名年輕干部,也是金溪鎮6名“第一書記”中年齡最小的一位。

自幼在農村長大的田杰,對脫貧工作其實並不陌生。在他看來,脫貧重在“造血”,而不是“輸血”,一定要增強村民的內生動力,教育和引導村民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脫貧致富。

來到金溪鎮十多天,田杰已做了大量工作——結合當地情況擬定調研提綱,找村“兩委”詳細了解村情民情,和副鎮長商量脫貧項目……

山高路險,坡陡彎急。經過一路顛簸,田杰一行把車停在排山路一旁,爬坡上坎來到長春村村民彭保林家裡。

彭保林長期在成都的建筑工地上做臨時工,而他46歲的妻子陳瓊在家養蠶。每年他家能養上七八張蠶,年收入約五六萬元。大女兒在城裡讀職校,小女兒讀初中,一家人的負擔並不算重。

然而,陳瓊仍感到有些力不從心。養蠶雖然見效快,但相當費事,再加上陳瓊的痛風日益嚴重,讓她右手常常疼痛難忍。

田杰得知陳瓊的病情后,立馬掏出手機,給重醫附一院的同事發微信,詢問應該開什麼藥。同行的鎮干部給陳瓊介紹說,田杰是來自主城區醫院的“第一書記”,有什麼事情都可以找他。

“哎喲,我們真是有福氣呢!以后有個病痛,就可以問身邊的書記了。”陳瓊笑呵呵地說。

“如果讓你加入合作社,願意不?這樣你也輕鬆些!”田杰一邊給陳瓊寫下藥品的名字,一邊問她。

“可以是可以,關鍵是要找個能干的社長才行!”陳瓊和這位初來乍到的“第一書記”聊了起來。

拜訪完彭保林一家,田杰又馬不停蹄趕往下一家。當天,他要和村干部走完長春村四組所有的農戶。

幫帶培養村干部,走村入戶,宣傳政策,為民辦事……

田杰這個“第一書記”,就這樣一頭扎進金溪鎮,走進村民心裡。

跟田杰一樣,市衛生計生委扶貧集團金溪鎮駐鄉工作隊和駐村“第一書記”,都是市直機關和部門的精兵強將,他們正奮戰在脫貧攻堅第一線。

參謀家——農業專家“把脈問診”開“藥方”

除了“第一書記”,在金溪鎮忙碌的人群裡,還有來自市農委產業扶貧工作技術指導組的專家們。

為了全面摸清金溪鎮的底細和實情,指導組連續幾天深入金溪鎮各個村組,走訪農戶,調查研究。

在平溪村,專家們查看整個環境后,感慨地說,這裡的條件比他們想象的還要差——通組道路崎嶇不平、坡度極大,整個村746人,可隻有幾十位老弱病殘留在家裡。

“我們這裡土質不好,盡是沙壤土,種的庄稼都要比其他地方差些。”說起當地的自然條件,金溪鎮清水村五組貧困戶鄧明成似乎有滿腹苦水。

惡劣的自然環境,猶如“頑疾”一樣,阻礙著金溪鎮的產業發展,這也考驗著專家們“把脈問診”的智慧和能力。

“金溪鎮山高坡陡、土地貧瘠、土層較薄、水肥保持較差,不適宜發展葉類蔬菜。”經過一番調研,專家們否定了葉類蔬菜種植。

種蔬菜不行,那養殖生豬可行嗎?

規模化養殖生豬必須要有充足的水源作保障,然而,金溪鎮雖然名為“金溪”,卻嚴重缺水。

前些年,金溪鎮種植的紅心獼猴桃果肉甜美豐滿,大受市場歡迎。然而,好景不長,獼猴桃后來患上了潰瘍病,結果不了了之。

專家們在准確掌握了金溪鎮的土質狀況、水肥情況、勞力結構、發展基礎以及農戶意願等實情后,為金溪鎮產業發展開出了幾劑“藥方”:種植蔬菜,建議適度種植辣椒和地牯牛,因其對水分要求低﹔種植水果,可選擇種植脆紅李,因為金溪鎮的海拔高度適合種植脆紅李﹔規模養殖生豬行不通,可適度養殖山羊。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第一硬仗”。結合農業專家的意見,金溪鎮相關負責人介紹了加快產業培育發展的具體做法:一是改良穩定已有的獼猴桃,對有潰瘍病的獼猴桃逐年用翠香、金艷品種替換﹔二是在望嶺村、居委村、長春村沿線發展蜂糖李、脆紅李、青脆李等林果業﹔三是發展蠶桑業﹔四是發展以食用菌為主的蔬菜基地。

由此,全鎮的產業扶貧規劃更為精准,以期做到每個村(居)突出一個主導產業,形成“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

助攻手——鎮裡能人“瞄准商機”返鄉創業

蜿蜒的道路旁,矗立著一棟兩層樓房。樓房的旁邊,搭建了一個簡易的停車庫,裡面停著一輛白色的越野車。

樓房大門口貼著的一副對聯格外醒目:“好生意四季紅火,大財源八方涌進。”

這是長春村村民彭前勇的家。走進家裡一看,電視、沙發一應俱全,地面還貼有瓷磚。

彭前勇是長春村出了名的能人。之前,他一直在外地打工,靠著勤勞的雙手,讓一家人過上村裡人都羨慕的生活。

“我現在不打算外出務工了,一來年紀大了,干重活身體吃不消﹔二來家鄉現在是八方來支援,在家同樣能創業。”彭前勇坐在沙發上,一邊說一邊指了指外面停著的越野車。

原來,一年前,彭前勇就回到家鄉,做起了趕場賣貨的買賣。金溪鎮哪個村趕場,他和妻子就開上剛買不久的越野車,拉上滿車的水果和日常用品,穿山越嶺前去趕場。

長年在外打工,讓彭前勇比其他村民更具有商業意識。金溪鎮由原平溪鄉、金溪鄉兩個鄉撤鄉並鎮而成,共有村民5000多戶,人數不少。而金溪鎮山高路遠,村民購買商品極為不便。彭前勇從中看到了商機。每到一個村,他就把商品集中放置在固定的地點,村民們聞風而至,前來購買。一個月算下來,能掙個七八千元。

用彭前勇的話說,他干的買賣就相當於是一個“移動小賣部”。

彭前勇的眼光並沒有局限在金溪鎮裡。隨著金溪鎮脆紅李、食用菌等農產品的推出,他還打算以參股的形式加入專業合作社,把合作社生產的農產品銷往黔江城區,甚至更遠的地方。

“以后我不光做村裡的生意,我還要做城裡人的生意,這也是在幫助鄉親們呢!”彭前勇望著家門口已硬化好的道路,自信滿滿地說。

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如今,金溪鎮正在吸引更多像彭前勇這樣的村民返鄉創業。

隨著金溪鎮脫貧攻堅力度的加大,人力、財力、物力正形成一股合力,日漸改變著“筲箕灘”的面貌,相信要不了多久,“筲箕灘”就會變成金灘銀灘。(記者 寧小倩)

重慶《當代黨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沈王一、王金雪)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