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4日13:35 來源:吉林日報
陽光洒滿校園,把長春理工大學的金秋映襯得格外溫暖喜慶。在精密制造及檢測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副主任許金凱正在為第二天要參加的國際會議准備材料,他說:“最近幾年,我們實驗室的研究成果不斷突破,國際交流合作不斷加強,特別是‘111計劃’落戶學校后,國際交流的機會就更多了。”
許金凱所說的“111計劃”即“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是教育部、國家外國專家局聯合實施的國家級高端引智平台項目,於今年8月首次面向省屬高校開放。9月26日,隨著長春理工“微納操縱與制造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的揭牌,“111計劃”正式落戶,為推動學校國際化發展又拓寬了一條路。
“111計劃”的順利落戶離不開學校國際交流與合作處的辛苦付出,而處長盛海濤說他和同事們很樂於這樣的付出,還從中感受到了幸福與快樂。
在國際交流與合作處,6名老師緊張而有序地忙碌著。盛海濤說:“2012年國際交流與合作處隻有3名老師,主要工作也就是接待外賓。如今,我們6個人加上兩名研究生助管都忙不過來,學校無論是師生交流和國際會議的數量,還是合作辦學和引智引資的質量都有著大規模的提升。”
正在電腦前修改國際合作協議的副處長白亞東同樣深有感觸,她說:“以前的國際合作是其他國家出協議模板,我們簽署,如今我們會依據公平互利的原則修改協議。不僅有合作意向的外方越來越多,長期出國交流的師生也從個位數上升到了百位數。”
在“微納操縱與制造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的組成部分之一——國家納米操縱與制造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科研教師李文君也感受到了學校國際化的變化,她說:“今年,通過我們中心為學校確立固定合作關系的外籍特聘教授就有20余位,有5位外籍教授的名字已經被寫進招生簡章,這在5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為了獲得更多的突破,2016年,長春理工成立了中外合作辦學領導小組,並召開了第一次工作會議,每個學院都指定副院長專門負責國際交流合作事務。今年,學校又成立了由書記和校長任組長的國際化工作領導小組,相關學院的書記和院長都是其中的成員。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今日的長春理工已獲批我省首個碩士研究生教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培育了大批貫通中外的復合型人才﹔入選上海合作組織大學,推動了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共同發展﹔在國家公派出國留學項目與校際交流項目中,培養出了具有國際視野的師資隊伍,為學生打造了多元化的留學平台……
作為參與者和見証者,國際交流與合作處的老師們感受著學校國際化腳步的堅定,職業自豪感也在不斷提升,外事工作已經遠不是迎來送往那麼簡單,而是越來越專業化、職業化、系統化。盛海濤說:“這背后得益於學校知名度的提升、我國人才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更得益於國家對外開放政策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得益於祖國日益繁榮富強。作為高校國際交流與合作處的老師,我們將繼續為學校國際化發展做好服務。黨的十九大即將召開,我們熱切地期盼祖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道路越來越寬廣。”(記者 任爽 通訊員 田苗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