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砥礪奮進的五年

唐山祥富裡社區:黨員“一點紅”匯成社區“黨旗紅”

2017年10月14日13:11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黨員“一點紅”匯成社區“黨旗紅”

近日,唐山市祥富裡社區書法隊的成員們在社區活動室內切磋書法。目前,祥富裡社區共有腰鼓、書法、繪畫、太極、舞蹈等22支富有特色的文體隊伍,豐富了社區居民的業余生活。 記者 張 昊攝

“整合各種資源,增強社區公共服務能力”﹔

“讓黨的旗幟在社區群眾心目中高高飄揚,讓社區廣大黨員在服務群眾中充分發揮作用、展示良好形象”……

四季有綠、環境優美的祥富裡社區坐落在唐山市區西北部。2016年7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唐山時到祥富裡社區慰問社區群眾,了解社區基層黨建和便民服務工作情況,要求暢通“黨和政府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

近日,記者來到祥富裡社區採訪,社區的干部和居民們說,總書記的囑托,給社區黨員群眾帶來了巨大鼓舞,更為社區黨建工作指明了方向。

讓社區居民更加幸福

初秋的祥富裡社區一派歡樂祥和,幸福場景處處可見:買了肉菜的阿姨往家的方向慢慢散步,看孫子的大媽一邊推著孩子溜達一邊和熟人打著招呼。文化廣場上,居民們聚在一起下棋、彈琴、健身。孩子們奔跑嬉戲,快樂無憂。

唐山市路北區祥富裡社區有住宅樓78棟,居民4142戶,1.1萬余人口,是路北區人口最多、規模最大的花園式小區。

雖然過去了一年多時間,但總書記在社區指導工作的情景,在祥富裡社區黨總支書記陳林靜的記憶裡,依然那樣清晰,歷歷在目。

“這裡是震后建設的第一批安居工程小區,取名祥富裡,寓意祥和富裕。”陳林靜告訴記者,總書記來社區視察時,自己就曾這樣向總書記介紹“祥富裡”。

“社區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后一公裡’,要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整合各種資源,增強社區公共服務能力。”總書記的親切話語,一直激勵著陳林靜和社區工作人員。

如何提高服務能力,拓寬服務渠道,切實解決好這“最后一公裡”的問題?一年多來,社區黨總支始終在創新在探索。

“重要通知:2018年居民醫保繳費啦﹔保障性住房國慶節后可以申報了﹔路北區有惠民折扣券,請有需要的社區居民前來社區領取……”

與常見的張貼在小區或單元樓門口的紙質通知不同,記者見到的這些通知,是“祥富裡社區”微信公眾號中的信息。

“現在居民用手機上網非常普遍,去年9月份,我們創新管理服務手段,開通了社區微信公眾號,方便大家隨時隨地了解社區的各類信息,參加社區的組織和文化生活。”陳林靜說。

關注“祥富裡社區”微信公眾號后,記者看到,公眾號裡設置了“社區新聞”“辦事流程”“文化生活”三個版塊,居民最關心的“社保補貼”“低保申請”“准生証辦理”等內容一目了然,還可通過平台預約辦理各項業務。

陳林靜說,微信公眾號開通以來,60%的居民關注了公眾號,推送各類政策信息236條,收集居民意見建議110余條,網上預約辦理事項560余次。

借助“互聯網+”創新社區工作,並不僅限於此。作為路北區的試點,祥富裡社區已經先行一步啟動“互聯網+政務服務”模式,目前正在調試階段。屆時,社區將同路北區網上審評中心實現聯網,初步確定42項為民服務事項全部實現網上運行,使社區群眾實現“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

牢記總書記囑托,整合各種資源,增強社區公共服務能力。今年9月,祥富裡社區成立了唐山市首家人大代表社區聯絡站。

採訪中,記者翻開一冊《人大代表接待選民情況登記表》,其中一頁上這樣記錄著——反映問題:704樓前路燈不亮,影響居民出行﹔辦理情況:聯系路燈管理所,當日中午已經修好。

增加社區花園裡的座椅、新修了到社區辦業務的無障礙通道、抹平文化廣場上容易崴腳的坑窪……聯絡站成立僅僅一個多月,就成為了社情民意的“中轉站”。

服務為本,創新不止。成立社區巡回法庭,邀請法官、律師進行普法宣傳,為居民提供法律援助﹔豐富社區文化生活,打造書香型社區,22個社團文化活動蓬勃開展﹔組建民情信息員隊伍,1600多名黨員、樓門組長、文體骨干成為社區的“眼睛”和“耳朵”……

記者來到居民們中間,聽他們訴說社區一年多來發生的變化——

“我是個棋迷,總書記來的時候我正在花園裡下棋呢,有人喊了一聲:總書記來了!我扔下棋子就往前走,近距離地看到了總書記,感覺特別激動、特別幸福。”解秉鈞大爺高興地說,這一年多來,社區各個方面的變化可不小:小廣場地面重新硬化了,給花園加了路燈,樓道裡的小廣告也清除了。另外居委會抓家庭孝老敬親,家家戶戶孝敬老人的風氣都特別濃。

“那會兒和老解下棋的就是我,我還和總書記握了手。總書記的手有勁、有力,和我握手的時候有力量、有溫暖。”說起一年多來社區的變化,董桂明大爺感覺除了環境變化外,更大的變化是社區居民的正能量增強了,對於不正確、不文明的言行,立馬會有人反駁,站出來制止。同時,人們的文明意識提高了,“遛狗的會帶著紙,把糞便撿起來扔進垃圾桶裡。”

“不管你是愛好書法,還是喜歡文藝,隻要你願意,社區裡就可以找到活動平台。”66歲的朱秀琴是社區拾秋詩社成員,說起話來底氣十足。她告訴記者,一年多來,拾秋詩社又增加了不少新成員,不僅有本社區的,還有其他社區的詩詞愛好者。“自從總書記來過后,大家學習詩詞寫作的興趣更濃了,社區居民老有所樂、老有所學的勁頭兒也更足了。”

“聽到總書記道一聲‘你們辛苦了’,我們的干勁兒更足了、工作熱情更高了。我們會繼續努力,把社區建設得更好,讓社區居民更加幸福。”陳林靜說。

讓黨的旗幟高高飄揚

花更香了,綠更濃了,幸福的笑顏更多了。

做了那麼多改變,只是為了心中不變。

不變的,是始終牢記總書記囑托,讓黨的旗幟在社區群眾心目中高高飄揚。

走進社區服務中心,左手第一間屋門前挂的牌匾上寫著“傾訴園”。仔細看去,牌匾上還有房間功能的細化介紹,其中包括市民客廳、娘家話語室、人民調解委員會、群眾工作室、365黨員工作室等。

記者注意到,“365黨員工作室”幾個字明顯看著嶄新許多。

“這個項目是新增的。”陳林靜介紹說,落實總書記視察時“讓社區廣大黨員在服務群眾中充分發揮作用、展示良好形象”的指示精神,去年9月,社區增設了黨員代理服務項目,為行動不便或工作忙碌的社區居民代辦各種事項,確保365天值班服務,“365黨員工作室”應運而生。

作為受益者,居民劉寶榮對“365黨員工作室”的服務贊不絕口。

去年“十一”,劉寶榮年過八旬的母親突然在家病逝,辦理喪事需要開具死亡証明,當時正值放假期間,聯系相關醫院、單位很不方便。六神無主中,她撥通了“365黨員工作室”的值班電話。

“值班黨員第一時間趕到我家,一邊安慰我,一邊幫我找到了社區醫院的值班大夫,確認母親因病離世后開具了死亡証明。”劉寶榮說,這在外人看來也許不是什麼大事,但對於家屬來說真是幫了大忙。

去年9月3日,工作室接到空巢老人“電子保姆”通知,203樓的李世勛老人突發心臟病,值班的田玉榮、謝炳軍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及時將老人送到了醫院。四個小時后,老人的女兒才匆匆趕來,看到父親轉危為安,熱淚盈眶地說:“如果再晚送幾分鐘,我爸可能就沒命了,感謝你們救了他一命!”

據了解,“365黨員工作室”成立以來,已先后搶救危重病人9次,調解各類糾紛460多次,提供代理服務1900件次。

居民李會保是一個盲人,離婚后自己帶著不滿10歲的女兒,沒有收入,無依無靠。社區干部湊錢給他報了個按摩培訓班,又幫他聯系了一家中醫診所。一天,他拿著幾條皮帶來社區,找到陳林靜說:“大妹子,我給皮具廠的老板治好了多年的老毛病,老板非要送我一件皮衣做答謝,我讓他換成了皮帶,都是好料子,你們系上肯定好看!”

“看著他一臉的真摯和喜悅,我心裡充滿了感動。這哪裡是幾條皮帶,這是人心換人心,是社區居民對我們的濃濃親情!”陳林靜激動地說。

黨員走在前,工作就不難。根據服務群眾需要,祥富裡社區黨總支建立了孝老愛心、參政議政、民主監督、法律咨詢等9個特色黨支部。在樓棟設立“黨員點將台”,成立了由180多名黨員志願者組成的15個黨員志願服務隊,由居民根據需要進行選擇。

“我是黨員,向我看齊。”在106樓某單元門前,記者看到這樣的標識。主人董秋來告訴記者,如今每一名社區黨員的家門口,都挂出了這樣一塊紅彤彤的“共產黨員戶”牌子。

“隻有亮明身份,才能時刻嚴格要求自己,更好地接受群眾監督。”董秋來說,自己快70歲的人了,一度也曾有過想要“混同一般老百姓”的懈怠。“如今‘向我看齊’這四個大字時時提醒我,隻要群眾需要,該管的事情必須管,該說的話必須說,該吃的虧必須吃。”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正是每名黨員‘一點紅’匯成社區‘黨旗紅’。”回顧一年多來的歷程,陳林靜感慨良多, “我們一定會牢記總書記的囑托,讓黨的旗幟高高飄揚,引領群眾愛黨、信黨、跟黨走!”(記者 霍曉麗 湯潤清)

(責編:沈王一、閆妍)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