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4日12:48 來源:北京日報
北京市文化創新工場大興基地,一溜紅磚房隱身於現代感十足的玻璃幕牆間,古朴沉靜。園區物業副經理王曉利,西裝革履,正指揮工人為一場活動做展示布置。
誰能想到,四年前這裡還是個遍地煤灰、四處冒煙的供熱廠,而王曉利,則是一名成天灰頭土臉、上班連白襯衫也不敢穿的鍋爐工。
創新工場的前身是首興永安供熱廠,承擔著57家企業生產用熱及2個居民區4000余戶居民的供暖任務,但效益一直不好。王曉利在這裡工作了15年,天天跟煤打交道。
2013年,北京市開始實施“清潔空氣五年行動計劃”,要求5年內全市年用煤總量從2300萬噸壓減到1000萬噸以內。壓減燃煤的第一斧就砍向了工業園區。
聽說要進行“煤改氣”,大家喜憂參半。喜的是減少了污染物排放,工作環境也會改善﹔憂的是自己能不能勝任將來的工作。“難道要丟飯碗?”“燃氣鍋爐都是全自動的,不會用怎麼辦?”大家議論紛紛,王曉利也跟著緊張起來。
但很快,廠裡就對工人們進行了培訓,讓大家提前了解新機器的使用,“沒想到比以前的老機器更方便,還簡單!”王曉利心裡懸著的石頭落了地。
改造進展迅速。2013年採暖季,新建的燃氣鍋爐廠挨著老廠房拔地而起。燃氣鍋爐房不用存煤,沒有爐渣,一下子騰出了30畝的空地和許多廠房。改造完成后,每年可減排各類污染物約300噸,佔大興區減排指標的10%,完成了當年全市總任務500蒸噸的26%。
王曉利也穿著干淨整潔的白襯衫坐到了綜控室裡,手指隻需要按幾下,就能完成燃氣鍋爐的大部分工作。
雖然工資不高,但想著為首都藍天做貢獻,工作環境也大大改善,王曉利和同事們還是很滿足。“當時我想著,也許就在這兒干到退休了。”
王曉利不知道,廠裡正借著“煤改氣”進行大規模轉型,要把閑置的老廠房改造利用起來。
廠房還是原來的廠房,灰色的水泥,橘紅色的牆磚,隻不過80米高的大煙囪沒了,輸煤廊外牆面畫上了爐排、連接管等鍋爐藝術符號。園區裡幾個角落,還特意留下了老舊的台鑽、水罐和循環泵,保留了鍋爐廠的歷史印記。
2015年11月,閑置廠房正式挂牌“北京市文化創新工場”。半年多以后,又與一家國內知名的網絡服務平台簽訂了合作協議,該平台北方區總部落戶創新工場。截至目前,老廠房已經吸引了大大小小近40家企業入駐。
供熱廠,文創園,兩個看似沒有交集的地兒,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供熱廠承包了園區的物業管理工作。今年4月,王曉利被調到園區工作,這回,他的身份變成了物業副經理。
剛上任,大難題就來了:制定物業規章制度。“不會啊!之前都是跟機器打交道,哪會制定什麼物業規章制度!”不過有了上次“煤改氣”的經驗,王曉利與幾個同事決定:從頭學。
找同行請教,王曉利把心裡的疑問通通問了個遍,三個小時的交流會下來,記滿了整整幾十頁的筆記本。不出一個月,厚厚一本園區物業管理規章制度拿出來了。
除了日常維護管理,物業經常要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這又讓王曉利犯了怵,“前20年都在廠房裡待著,隻跟鍋爐打交道,還真有點不知所措。”但幾個月下來,王曉利已越干越熟練,完全融入了文創園。
“環境好了,尤其經常和企業裡的‘80后’,甚至‘90后’打交道,感覺自己變年輕了。”今年40歲的王曉利,覺得自己迎來了人生新階段,“這是‘煤改氣’帶給我的,意外的驚喜。”(記者 駱倩雯)
相關專題 |
· 砥礪奮進的五年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