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砥礪奮進的五年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我眼中的歷史性變革”圓桌對話

努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

2017年10月14日11:4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努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

農民在山東省郯城縣田間勞作。新華社發

夏光

常紀文

姜文來

宋國君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東林鎮星火村馬林漾200畝菱角進入成熟期。新華社發

主持人:張蕾

嘉 賓:夏光(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常紀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

姜文來(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

宋國君(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謀劃開展了一系列富有基礎性、開創性、長遠性的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推動形成綠色發展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形成了科學系統的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戰略思想,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指引、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本報特邀四位專家學者,就5年來我國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與實踐進行理論探討與經驗總結。

生態興則文明興

主持人:如何從現實需要與歷史定位的角度解讀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夏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把生態環境的作用上升到文明興衰的高度﹔“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把生態環境與改善民生緊密相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則擺正了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的關系。在這樣的生態環保思想定位下,我國確立了尊重、順應和保護自然的環保工作理念,明確了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環保工作方針,定下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系統化環保方法論,並提出要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基於此,我國環境保護的戰略布局和頂層設計不斷完善,制度建設漸成體系。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相繼出台《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先后發布了數十項生態環保領域的改革文件。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制度有力推動了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落實,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區域污染聯防聯控機制、設置跨地區環保機構、領導干部生態環境責任追究、環境損害賠償、排污許可制度等改革方案,都是現實環保工作迫切需要的體制機制和基礎制度。

常紀文:當前,我國正處於發展轉型期,這個轉型期既是最佳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改革窗口期,也是最佳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窗口期,不容錯失。同時,我國亟須建立系統的生態文明理論,自發、自信、自覺地培育生態文明理念﹔通過打擊生態環境監測數據造假,保証環境與發展決策及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與考核的真實性﹔通過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及與之配套的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與考核、黨政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中央環境保護督察、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等機制,走出環境保護監管監察長期不力的困境﹔通過生態補償、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行政拘留、按日計罰等嚴厲的懲治機制,保証環境法律的充分和公正實施﹔通過信息公開、公眾參與和司法介入,調動各方面的力量與資源促進環境共治,使環境保護真正進入“五位一體”的大格局,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進入良性互動的協調發展格局。

身邊的生態環境逐漸變好了

主持人:請您根據自己從事的工作與研究領域,談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哪些振奮人心的成就?

夏光:近5年來,人們普遍感到,“身邊的生態環境逐漸變好了”“環保越來越受重視了”“環保督察真的很厲害”……這些正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開展許多根本性長遠性開創性工作所產生的實際效果。

除了民眾環境保護思想、理念和戰略發生質的躍升外,通過經濟綠色轉型和國土空間管控,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我國的生態環境質量呈現明顯改善態勢。以空氣質量為例,2016年,338個地級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15.5%,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與2013年相比分別下降33.0%、31.3%、31.9%。

我國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防風固沙、海岸生態穩定等生態功能重要區域面積不斷增加,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鹽漬化等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域穩定性不斷強化,國家生態安全格局全面鞏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開創了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新局面,為今后我國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事業,邁向美麗中國打下了良好基礎。

姜文來:我國的生態環境在近5年來出現了“局部好轉、整體向好、前景令人期待”的可喜變化。以水環境為例,綠色的種子已經在我國水利事業發展中開花結果。與2013年相比,2016年我國重點湖泊水質優良比例上升5.3%、重度污染下降3.5%。根據“十三五”環保規劃目標,到2020年,我國地表水質量達到或好於Ⅲ類水體的比例將達70%以上。2016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力圖給我國的江河湖泊尋找到負責任的“河長”。全面推行河長制是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是解決我國復雜水問題、維護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舉措。

宋國君: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問題近些年逐漸凸顯出來。目前,以焚燒和填埋為主的生活垃圾處理模式對生態環境具有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在吸取西方發達國家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我國提出建立生活垃圾分類制度的決策,指出生活垃圾管理的根本出路在於源頭分類和資源回收利用——顯然,這是科學並且符合世界潮流的。

從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要求“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實行垃圾分類回收”﹔到同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要求“加快建立垃圾強制分類制度。制定再生資源回收目錄,對復合包裝物、電池、農膜等低值廢棄物實行強制回收”﹔到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強調“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再到2017年3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的通知,兩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垃圾分類制度的決策已經落實為行動。《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明確,在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以及第一批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的城區范圍內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同時鼓勵各省(區)選擇具備條件的城市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各地新城新區率先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

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建成

主持人:5年來,為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與體制改革,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行了哪些體制改革、制度建設和機制創新?

常紀文: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直面傳統的粗放式發展不可持續的現狀,立足現實的大氣、水體、土壤等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針對制約環境與經濟協同發展的瓶頸因素,統籌謀劃,加強了體制改革、制度建設和機制創新。

為了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推進,中共中央、國務院於2015年發布了《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針對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現實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同年又發布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在上述文件的框架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及有關部委先后出台了《關於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關於深化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意見》等改革文件,涉及環境許可、環境金融、環境產權、生態修復、自然保全、生活方式、環境監測、環境審計、環境執法、環境責任等領域,覆蓋全面,以問題為導向,構建了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等八項制度構成的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各界普遍認為,我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已基本建成。

夏光:通過經濟綠色轉型,重點行業污染減排效果明顯。2016年全國退出鋼鐵產能超過6500萬噸,煤炭產能超過2.9億噸,並對重點地區重點行業執行更加嚴格的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截至2016年,共建成自然保護區2750個,總面積約佔陸地國土面積的14.9%﹔出台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批准9個地區先行先試﹔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首批以福建、江西、貴州三省為試點﹔16個省(區、市)開展生態省建設,1000多個市(縣、區)開展生態市(縣、區)建設,183個地區獲得生態市縣命名……以上舉措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審時度勢與高瞻遠矚。

與此同時,通過扎實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我國對環境治理的力度也明顯加大。至今,已開展四批中央環保督察,覆蓋了所有省份,解決了一大批長期沒有解決的環境問題,引起極大的社會關注。針對京津冀及周邊傳輸通道“2+26”城市,分批次開展為期一年的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和專項巡查,成為環境保護領域國家層面直接組織的最大規模行動。

宋國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后不久,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宣告成立,其主要職責是研究確定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等方面改革的重大原則、方針政策、總體方案﹔統一部署全國性重大改革﹔統籌協調處理全局性、長遠性、跨地區跨部門的重大改革問題﹔指導、推動、督促中央有關重大改革政策措施的組織落實。領導小組下設經濟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等6個專項小組。這是我國頂層決策機制的重大進展,極大地提高了國家的決策水平和決策效率,對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將起到根本保障作用。

為美麗中國願景打下良好基礎

主持人: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將會呈現怎樣的圖景?

姜文來:發展是硬道理,綠色發展的核心是發展,但發展的手段要兼顧環境,是對環境友好的發展。如今,綠色發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成為處理環境與經濟發展矛盾的核心理念。“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的話生動形象地表達了黨和政府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

擁有並享受美好的環境,是正在全面步入小康社會的民眾的最大福祉。綠水青山,賞心悅目﹔魚游鳥翔,心情舒暢﹔水清岸綠,健康安全……綠色水利的發展已經為民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綠色福利,未來我們需要建立“綠色水利增添綠色福利”的長效機制,讓綠色的種子在每個人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為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美麗中國夢奠定更加堅實的水利基礎。

常紀文:目前,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促進資源能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體制機制不斷建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已基本建成。這些成效得益於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與體制改革的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得益於黨政同責制度和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兩大利劍的切實實踐,得益於環境共治體制、制度和機制的全面均衡推進。

生態文明建設和體制改革措施隻有落地並得到地方的積極響應,才能充分發揮預期的作用。今后,可以考慮對各地的生態文明建設和改革措施進行全面評估,針對現實的重點難點問題,制度構建的薄弱環節和體制、制度運行中的梗阻,加強體制優化、制度整合和機制創新,確保生態文明建設與體制改革在生態文明新時代不斷取得更大的實效。

今后5年,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轉型的關鍵5年,是更高的環境保護要求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5年,我們必須定好位,做好長遠的設計和謀劃。相信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道路、方法將進一步明確。在全局性、戰略性的行動綱領指引下,一些改革措施將被鞏固夯實,一些改革措施將被創新發展,一些改革措施將以點帶面被學習推廣。在這種大格局下,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必將以新的歷史使命、精神風貌和動能動力,扎實穩步地向前推進。(人物肖像:郭紅鬆繪)

(責編:沈王一、閆妍)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