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林火燦
2017年10月09日13:48 來源:經濟日報
圖① 2017年9月1日,在寧夏銀川市中國花卉博覽園,投入運行的“雲軌”列車駛過一片向日葵。新華社記者 隋先凱攝
圖② 2017年3月9日,中國國際裝備制造業博覽會在天津開幕。圖為博覽會上展示的用於電焊、搬運和涂膠的機器人。 新華社記者 連 漪攝
圖③ 2017年8月8日,游客在河南信陽市平橋區郝堂村游玩、欣賞荷花。 新華社記者 李 博攝
圖④ 2017年1月11日,在安徽合肥市開明工藝宮燈制造有限公司內,工人在整理紅燈籠半成品。 新華社記者 郭 晨攝
GDP增速連續兩個季度保持在6.9%,這是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交出的成績單。這一GDP增速水平好於預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位居前列,表明我國宏觀經濟穩定性增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推動中國經濟始終保持平穩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經濟始終運行在合理區間
今年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38149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9%,比上年同期提高0.2個百分點。這是我國GDP增速連續8個季度保持在6.7%至6.9%的區間,表明我國經濟運行始終保持穩中向好的態勢。
經濟運行平穩,是我國宏觀經濟運行最顯著的特征之一。2013年至2016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分別為7.8%、7.3%、6.9%和6.7%。這些增速水平雖然不及過去兩位數的GDP增速,但仍十分不易。
當前,世界經濟雖然總體保持復蘇態勢,但由於科技進步、人口增長、經濟全球化等過去數十年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都先后進入換擋期,因此面臨著增長動力不足、需求不振、金融市場反復動蕩、國際貿易和投資持續低迷等多重挑戰。
從國內環境看,我國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經濟運行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產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矛盾突出,增長內生動力不足,金融風險有所積聚,部分地區困難增多。
面對國內外復雜嚴峻的經濟形勢,黨中央從經濟發展長周期和全球政治經濟大背景出發,准確把握我國經濟發展所處歷史新方位,明確了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
按照“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的大邏輯,我國始終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創新和改善宏觀調控,科學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經濟運行始終處於合理區間。2013年至2016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2%,高於同期世界2.5%和發展中經濟體4%的平均增長水平。
在國民經濟運行保持平穩的同時,與民生相關的就業、物價等指標表現同樣十分平穩。今年前8個月,我國城鎮新增就業974萬人。2013年至2016年,城鎮新增就業連續4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就業形勢的總體向好,為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提供了穩定的支撐。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2012年增加7311元,年均實際增長7.4%。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連續7年高於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
從物價看,今年前8個月,我國CPI同比上漲1.5%,遠低於年初《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CPI漲幅預期調控目標為3%左右”的水平。2013年至2016年,CPI年均上漲2.0%。
綜合起來看,2013年至2016年,我國經濟實現7.2%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2%的通脹率、5%左右的調查失業率,這樣的運行格局難能可貴,符合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在世界范圍內一枝獨秀。
增長質量和效益穩步提升
在正確認識經濟增速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轉變這一客觀規律的同時,我們必須抓住歷史性機遇,更加自覺地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大力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推動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積極推進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培育增長新動能,實現實體經濟升級,擴大有效需求,更好滿足人們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
隨著各項改革舉措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轉型升級成效明顯,經濟穩中向好態勢不斷鞏固,經濟持續發展的新動能不斷積聚,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升,經濟發展向中高端水平不斷邁進。
從產業結構看,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現價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2016年提升至51.6%,比2012年提高6.3個百分點。2013年至2016年,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0%。服務業持續較快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與日俱增。
從第二產業自身結構看,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加快實施,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增長明顯快於傳統產業。2016年,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現價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達到32.9%和12.4%,比2012年提高4.7個和3個百分點。
從需求結構看,各地區各部門按照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要求,積極擴大內需特別是著力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居民消費潛力有序釋放,消費升級勢能持續增強,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2013年至2016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55%,高於資本形成總額貢獻率8.5個百分點。
這些數據生動地表明,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正在穩步提升,“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日益增強。而且,消費升級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居民消費品質從中低端向中高端轉變,消費形態由物質型向服務型轉變,消費結構升級成為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投資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著力夯實基礎產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優化基礎設施建設布局,一批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建成投產。更令人欣喜的是,符合未來發展方向的先進優質產能不斷擴大,高耗能行業投資增速明顯放緩,基礎設施薄弱環節特別是民生相關領域投資快速增長。
經濟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經濟增速、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結構、經濟發展動力均面臨全新形勢。不過,外界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依然充滿信心。
今年7月份,國家統計局公布完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數據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隨即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更新內容,將中國今明兩年經濟增長預期分別上調0.1個和0.2個百分點至6.7%和6.4%。此外,摩根大通和野村証券把中國全年經濟增速預期由6.7%上調至6.8%。亞開行將2017年和2018年的中國GDP預期增速分別由6.5%和6.2%上調至6.7%和6.4%。
國際國內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主要立足於中國經濟“四個沒有變”的判斷,即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沒有變,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
從今后一個時期看,隨著改革創新、結構調整、動能轉換的加快推進,支撐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的積極因素也將不斷增強。
首先,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上下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全面深化改革,主要領域“四梁八柱”性改革全面鋪開,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市場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將進一步增強。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外溢正效應不斷顯現。
其次,我國已經建立起了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奠定了較為厚實的物質和技術基礎,有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和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形成了較強的抗風險能力。
從需求情況看,我國仍然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2016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7.35%,距離發達國家80%以上的水平還有很大差距﹔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基礎設施、管網等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仍然存在不少短板﹔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消費需求增長的潛力也很巨大。
再次,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不再追求高增長,而是追求在經濟增長速度合理下的結構優化,增強經濟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提升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各地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集眾智、聚眾力、匯眾能,全社會創新創業熱潮涌動,新動能新產業加快成長壯大,為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假以時日,異軍突起的新動能必將構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支撐。
此外,“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不僅為調速換擋中的中國經濟提供了空間和動能,也為艱難復蘇中的世界經濟提供了機遇。
未來,無論風雲如何變幻,無論挑戰多麼復雜,我們仍然要堅定信心,主動作為,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指引下,不斷適應、把握、引領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統籌抓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工作,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改革深化穩預期,用政策連續強信心,用創新驅動增活力,促進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穩定器”。
相關專題 |
· 砥礪奮進的五年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