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四川黨的建設

藏羌織繡:文化扶貧的“金鑰匙”

記者 余娜

2017年10月09日15:16    來源:四川黨的建設

“不離鄉土,不花一分錢成本,僅憑一雙手就可以實現月入千元甚至萬元。”幾年前,這樣的好事是汶川數千名村民想都不敢想的。

村民們從事的是一種手工活,叫藏羌織繡,是“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和“羌族刺繡”的合稱。二者均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不僅與藏族、羌族群眾生活密切,還更能代表藏羌文化與世界對話。

如今,不止汶川縣,阿壩州其他地區、甘孜州、成都市等地,都活躍著數千名繡娘。通過“傳承人+協會+農村合作社”的模式,掌握藏羌織繡技藝的廣大民眾尤其是藏羌婦女實現了“居家就業、在家致富”,同時,藏羌織繡在生產實踐中得到了保護和傳承。群眾物質與精神的“雙富有”,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了良性互動。

繡娘楊梅與村民的致富路

記者見到楊華珍時,她剛從北京參展回來。忍著病痛,腰間還綁著藥包的楊華珍總是忙得停不下來。楊華珍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代表性傳承人,今年,由中國非遺保護協會主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專家)資助項目”公益活動選取了20位傳承人,楊華珍和她的藏羌織繡以驚艷的姿態第一個亮相北京。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為幫助災區群眾增加收入,楊華珍深入災區先后向3000余人傳授、提升刺繡技藝。當時,楊華珍的想法很簡單,“希望她們能把原來生活中的消遣變成今后謀生的手段。”

整整九年過去了,當地老百姓可以憑此手藝謀生了嗎?

“3000個手工包,要在3個月內完成並運到北京去喲……”國慶前夕,汶川縣綿虒鎮高店村繡娘楊梅接到楊華珍的電話后,正忙著召集當地的繡娘,把這筆大訂單分配下去,在短時間內保質保量完成師傅交代的任務。

“師傅看到我家窮得連飯都吃不起,便主動收我為徒,不收分文教攝影、織繡。”18歲起就跟師傅學藝的楊梅回憶往事淌下了眼淚,“當時,師傅收了6個徒弟,都是貧困家庭的孩子。”

楊梅的家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遭遇房屋垮塌,好不容易修建了新房,又被2011年“7·10”特大山洪泥石流重創。屢遭打擊的楊梅一度消沉,“好在有這門手藝,政府也動員我拿起繡針,重拾信心。”

“我平時就是免費教大家刺繡,要他們學會真正的技術。然后把接到的訂單分給合作社社員,等產品做好,再收上來發到公司。”承擔汶川片區藏羌織繡的傳承和業務發展任務的楊梅告訴記者,這些年來,經她教授的村民大概有400來人。

記者了解到,由於做刺繡不需要太多勞力,當地很多婦女甚至一些身有殘疾的男性村民都參與了進來。有些中年婦女在家帶孫子,空閑時間做刺繡,收入高時能達到每月3000元以上。

吐故納新:不讓藏羌傳統文化斷代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識榮辱”。如今,在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過程中,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精神期待和文化追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

“過去,有些村民愛打麻將,把打工掙來的辛苦錢輸得一干二淨,弄得家不成家。”不少繡娘告訴記者,“現在,我們拿起針和線就可以把錢掙了,夫妻感情好了,家庭更和睦了,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

“其實,我真正要傳承的不光是師傅的精湛技藝,更有她的理想與抱負。”隨著交談的深入,楊梅吐露了心聲:原來,楊華珍對學生的要求不只是教百姓學會刺繡、完成訂單,而是要幫助弱勢群體,盡力扶持貧困家庭。“師傅常說,我們絕不能讓傳統藏羌織繡斷代,要在重拾老一輩傳統的基礎上吐故納新,以此帶動家鄉發展。”

從最開始擔憂沒有年輕人傳承到如今徒弟涵蓋大學老師、研究生、非遺傳承人等等,楊華珍藏羌織繡團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這些高學歷的年輕人、藝術家們前往各個村寨寫生,拜訪老藝人,帶給村寨新風的同時也拓展村民的人生觀、世界觀,給他們打開了一條新的發展思路。如今的汶川縣,當地百姓對做刺繡的興趣越來越濃,許多村民還主動勸說自己家人學習刺繡。

“既能在家照顧老人孩子,又能輕輕鬆鬆掙錢,比在外面打工幸福多了。”許多繡娘這樣說。

“織金繡銀”: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傳承之路,任重道遠。

9年時間一晃而過,一度被人淡忘的藏羌織繡文化又煥發出新的生機,不僅走出了一條傳承藏羌傳統文化的獨特路徑,更有力地帶動了廣大老百姓增收致富。據了解,在汶川一帶,技術好的繡娘一個月最高可以收入7000元—1萬多元,一般比較勤快的,收入都可以達到三四千元。“一個貧困家庭隻要有人成為藏羌織繡的熟手,脫貧解困就大有希望。”楊華珍說。

不僅如此,作為傳承人的楊華珍成立了成都華珍藏羌文化博物館,創建了專屬織繡品牌“墨爾朵”,還與星巴克、歐萊雅、植村秀等國際品牌成功跨界合作。與此同時,國家藝術基金支持她開設課程,在甘孜州、阿壩州等地免費培訓各類人群,僅一年時間就培訓1200余人。她教授的徒弟,回到當地繼續傳授技藝,影響巨大,輻射范圍甚廣。

今日的成功得益於楊華珍多年的堅守,更離不開眾多和她同樣熱愛藏羌傳統文化的人共同努力。“師傅把每一個徒弟都當成自己的孩子,我們這個團隊就像一個充滿親情的大家庭,非常有凝聚力。”楊梅說。

如今,已到耳順之年的楊華珍把培養藏羌織繡傳承人當成了自己的頭等大事,團隊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經由他們創意設計的各類時尚單品也有了藏羌織繡的印記,銷量日益可觀。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不拘泥於藏羌織繡的局限,還經常遠赴國內知名院校深造學習。“今年我在杭州美術學院學習了3個月,接下來又將赴清華大學進修1年。”楊梅一臉喜色。

“我還要陸續安排一批熱愛藏羌織繡的年輕人,分赴不同地方參加培訓學習,進一步提高技能水平。”楊華珍直言,“隻有讓年輕一代參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並走向世界的舞台,藏羌織繡才有美好的未來。”

《四川黨的建設》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沈王一、閆妍)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