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高層動態

全面小康一個也不能少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的探索與實踐·協調篇

2017年10月07日11:24    來源:浙江日報

原標題:全面小康一個也不能少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小康,是華夏兒女千百年來的恆久守望、執著夢想。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是中國共產黨向全國人民和全世界作出的庄嚴宣告。

“全面小康,一個也不能少。”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鏗鏘承諾。決勝全面小康,習總書記指出,協調發展是制勝要訣,要著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

“一個也不能少”,這是浙江干部群眾多麼熟悉的叮嚀!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帶領全省人民,譜寫了一曲協調發展的恢弘樂章:既要促進發達地區加快發展,也要促進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既要城市昌盛,也要農村繁榮﹔既要鼓口袋,也要富腦袋﹔既要地方興旺,也要強軍興武……奔向全面小康之路上,浙江秉承“一個也不能少”的理念,統籌推進各領域協調發展,由此成為全國發展最為均衡的省份之一。

山呼海應新引擎

進一步發揮浙江的山海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推動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努力使海洋經濟和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成為我省經濟新的增長點。

——習近平

山與海,是浙江最直觀的地理風貌,但很多時候,山與海卻阻擋了人們走向富裕的腳步。

進入新世紀的浙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排頭兵,但省域范圍內的發展不平衡無法忽視——麗水市、衢州市和舟山市,地域面積佔全省的27%,人口佔全省的13%,經濟總量隻相當於全省的10%,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僅為沿海發達地區的50%左右。全省當時還有26個欠發達縣和300多個欠發達鄉鎮。

在充分調研后,習近平一句話把准了問題的關鍵:“目前我省人民生活總體上已達到小康水平,但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

他提醒全省干部群眾:“沒有欠發達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省的全面小康﹔沒有欠發達地區的現代化,就沒有全省的現代化。”

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實現區域協調發展,要注重抓“兩頭”,把促進發達地區加快發展與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有機統一起來,這是統籌區域發展的核心。

2003年7月,習近平在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上首次系統提出“八八戰略”,明確提出“進一步發揮浙江的山海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推動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努力使海洋經濟和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成為我省經濟新的增長點”。

在習近平的指揮和推動下,“山海協作”“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百億幫扶致富工程”等工作同步推進,浙江開啟“發達地區加快發展、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的宏大工程。

念好“山海經”

在浙江的山海之間,如果用直線將臨安清涼峰鎮和蒼南大漁鎮連接起來,出現的是一條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分割線——“清大線”。直線西南側,群山綿延,耕地稀缺,包括麗水、衢州全境以及杭州建德、淳安,溫州蒼南、泰順等縣市的部分區域,是我省發展相對落后地區的核心區塊﹔直線東北側,水系縱橫,土壤肥沃,集聚著自古繁華的杭嘉湖紹平原及甬台溫等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趨好。區域發展不平衡,成為浙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跨越的障礙。

如何跨越“清大線”?讓人口由相對落后地區向發達地區流動,資金由發達地區向相對落后地區流動,在宏觀層面促進對流。2002年4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全面實施“山海協作工程”,將沿海的發達地區與山區的欠發達地區“結對捆綁”起來,實現優勢互補。2003年7月,習近平在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上作報告時進一步強調,要看到豐富的山海資源優勢,念好“山海經”。

曾在省協作辦工作多年的夏炳榮回憶,“在響應中央提出的西部大開發號召的同時,浙江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自身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問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浙江省開始了一場名為“雙轉移”的行動,即產業從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勞動力從欠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轉移。“在編制出台文件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欠發達地區基本在山區,發達地區基本在海邊,於是就有了‘山海協作’這個名字。”回憶起這段與山海打交道的時光,夏炳榮依然激動。

習近平對“山海協作工程”十分重視。2002年11月,習近平就以代省長的身份主持了浙江“山海協作工程”情況匯報會。會上,省內部分發達縣與所有欠發達縣開展結對幫扶。2002年11月26日,習近平接任省委書記后第一次到市縣進行調研,就到了浙西南的麗水市。

2003年到2006年間,習近平參加了每年召開的“山海協作工程”情況匯報會,並就推進山海協作發表重要講話。

在2003年“山海協作工程”情況匯報會上,習近平提出,“山海協作是縮小地區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有效載體”。

“2004年的‘山海協作工程’情況匯報會,我印象很深,會上習書記對‘木桶理論’作了解釋,他說‘這好比一隻木桶的裝水容量不是取決於這隻木桶中最長的那塊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板。這既需要發達地區在加快自身發展的同時盡力幫助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更需要欠發達地區轉變觀念、創新體制、改善環境,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習書記的思路清晰、說理深刻,讓人很振奮。”參加過當年會議的夏炳榮說。

2005年,習近平提出“努力在統籌區域發展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2006年會議上,習近平指出,“‘山海協作工程’是把欠發達地區培育成為我省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有效抓手”,“必須堅持不懈地抓好這項工程”。

浙江的“山海協作”,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扶貧,而是從一開始就著眼於全省生產力和人口的空間布局優化,促進發達地區加快發展、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的攜手共進式協調發展。

在城市布局上,強調杭甬溫三大中心城市及其他區域中心城市的集聚效應和輻射功能﹔在先進制造業布局上,強調環杭州灣產業帶和溫台沿海產業帶的要素集聚,優化金衢麗地區生產力布局。同時強調,向山,浙西南地區重點發展生態工業、農業和旅游業﹔向海,舟山等海島地區重點發展海洋經濟。

山與海攜手同行,不僅為“山”這一邊發展提供了新引擎,也為“海”那邊拓展了發展新空間。山呼海應、共同發展,形成良性發展的生動局面。當時,麗水、衢州許多工業項目都是省內發達地區轉移過去的。

衢州綠色產業集聚區的變遷,濃縮了當地在“山海協作工程”引領下跨越式發展的歷程。

2002年12月30日,習近平在衢州市考察調研時說,欠發達地區要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首先要實現思想觀念的跨越式轉變,“不進則退、小進慢進也是退”,並提出“強化園區集聚”。2003年7月,習近平在衢州調研時說,衢州要充分利用好現有的工業基礎,發揮后發優勢,要著重抓好工業園區建設。

位於衢州綠色產業集聚區內的紅五環集團,從1997年靠生產每台隻賣上千元的風動工具起家,到如今已成為國內壓縮機、鑿岩機械制造的“龍頭企業”之一。而最讓紅五環人自豪的是,習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間曾兩赴企業調研。

2002年12月,正值辭舊迎新之際,習近平第一次去企業調研。當時,企業名稱還叫浙江紅五環機械有限公司,佔地不到60畝,位於經濟技術開發區老廠區。2005年9月6日,習近平再次去企業考察,並對企業通過新型工業化實現跨越式發展給予了高度評價。

“習書記百忙之中兩次來調研,更堅定了我們借力山海協作加快發展的信念。”紅五環集團董事長蘇勇強說,2005年,集團把重要零部件供應商寧波康達機械有限公司從寧波市鄞州區引入衢州,既進一步提升完善了公司產業鏈,又用康達公司的先進技術帶動了衢州本地的制造業和就業。“我們給新成立的公司取名浙江山海機械有限公司,也寓意山海協作的美好前景。”而今,紅五環集團總注冊資本2.45億元,控股10家子公司,佔地面積500余畝,擁有員工1200余人。

十年磨一劍。2012年10月,衢州綠色產業集聚區、國家級衢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衢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衢州綜合物流園區“四區合一”,全新的衢州綠色產業集聚區挂牌運行。去年,集聚區對接高端主體和科技創新的前沿窗口——衢州海創園、上海張江(衢州)生物醫藥孵化基地等投入運營,集聚區迎來了全新發展機遇,為衢州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能。如今,在衢州,山海協作產業合作項目所創造的經濟增加值,已佔全市新增生產總值的35%左右。

浙江的“山海協作”成效明顯。2015年,浙江26個縣摘掉“欠發達”帽子,鬆綁GDP考核。2015年底,省政府制定了“十三五”時期深化山海協作的目標任務,切實增強26個縣生態經濟“造血”功能和自我發展能力,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努力推動26個縣與經濟強縣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目前26個縣的經濟總量、財政收入、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大多已超過全國縣域平均水平。

僅2016年,浙江共實施山海協作產業合作項目541個,到位資金522億元。其中,八大萬億產業和特色小鎮項目369個,到位資金290億元,佔全部到位資金的55.6%。

浙江的“山海協作”仍在繼續升級。今年以來,各地分別與對口市縣啟動了新一輪協作,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生態農業、文化旅游、教育、金融等方面進一步深化合作機制,攜手搶抓新的發展機遇,造福百姓。

其實,當年習近平心中的區域協調,不只是浙江的山海協作,他還一直關心著浙江對口支援的中西部地區。採訪中聽到的一件事讓記者深受感動。2002年習近平剛來浙江,便讓省協作辦負責起草八封書信,分別發往浙江對口支援的西藏那曲、新疆和田、四川廣元和南充、重慶涪陵和萬州,以及貴州的黔東南、黔西南,明確表示浙江堅決貫徹中央精神,做好對口地區的幫扶工作。2007年習近平調離浙江主政上海,他依然牽挂著浙江結對幫扶的這些地區。在他的心中,裝的是整個中西部的發展,是整個華夏大地的協調發展。

 

“做好海洋經濟這篇大文章”

浙江向東,就是大海。6500公裡海岸線,全國第一。21世紀之初,世界上許多國家加快向海洋進軍的步伐。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沿海省市如上海、遼寧、山東、福建等都在大力推進海洋經濟產業結構調整,掀起了一輪發展海洋經濟的熱潮。

“我喜歡海邊,喜歡海島,尤其喜歡舟山。”2015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舟山考察時深情地說。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13次來到舟山,足跡遍布大小島嶼。

喜歡背后,是一個深沉的夢想﹔站在舟山,放眼的是太平洋、是世界。2003年1月6日,習近平第一次到舟山時就說:“我長期在福建工作,對海的印象很深刻,也很有感情。發展海洋經濟,是我長期致力和探求的一件事。浙江是海洋大省,舟山是海洋大市。經過多年的努力,浙江在發展海洋經濟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做好海洋經濟這篇大文章,是長遠的戰略任務,我們要加強調查研究,從實際出發,一如既往地抓下去。”

以舟山為起點,習近平用四個多月的時間先后跑了18個沿海縣(市、區),並在2003年8月18日主持召開全省海洋經濟工作會議,正式拉開了浙江加快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的序幕。

在這次會議上,習近平系統闡述了他對海洋經濟的思考——“海洋經濟是陸海一體化經濟”“發展海洋經濟不能就海洋論海洋”“加強陸域和海域經濟的聯動發展,實現陸海之間資源互補、產業互動、布局互聯,是海洋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

陸海聯動的動員令,加速了舟山大陸連島工程、洞頭半島工程等陸海聯動工程的推進。就在今年8月,“舟山市甬舟鐵路建設指揮部”正式挂牌,意味著舟山將實現“鐵路上島”。習近平當年推動的陸海互補、互動、互聯,如今正越來越緊密。

舟山人至今難以忘記一個溫暖的細節——習近平第一次到舟山調研就視察了連島大橋一期工程。這座舟山老百姓口中的“發展橋”“惠民橋”,正是在習近平的果斷決策和積極推動下,從小規模建設上升為全省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2009年12月25日,歷經10年建設,我國最大的島陸聯絡工程——舟山跨海大橋正式通車。習近平特地發來賀信。

舟山人更難以忘記,正是習書記的高瞻遠矚和循循善誘,改變了他們的思想觀念和發展理念,讓舟山人開始跳出舟山看舟山,跳出海島謀發展。當時舟山近海捕撈全國領先,但新興海洋產業發展滯后,與省內其他地市相比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由於受歷史和區位等客觀因素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還比較封閉,有“辦大事辦不了,做小事沒意思”的迷惘。

“習書記讓我們換個角度看舟山,他說要看到舟山發展海洋經濟的潛力,看到舟山實現跨越式發展是完全可能的,應該充滿信心。每次來舟山,習書記都會強調這一點,還不斷鼓勵我們走出去和別人打交道,提醒我們要有大氣魄、大視野、大胸懷。習書記說得很懇切、很堅定,不管是舟山的干部還是群眾,都感受到了無窮的信心、力量和希望。”曾多次陪同習近平考察的一位舟山市領導回憶說。

在浙江,習近平點燃的“藍色希望”已經化作海洋經濟迅猛發展的密集鼓點。

——2015年8月,省委決定組建浙江省海洋港口發展委員會和浙江省海港投資運營集團有限公司,9月,寧波港集團、舟山港集團實質性重組成功,寧波舟山港正式成為國家主樞紐港之一。全省形成了以寧波舟山港為主體和樞紐,嘉興港、溫州港、台州港、義烏陸港以及內河港口聯動發展的新格局。2016年,寧波舟山港年貨物吞吐量突破9.2億噸,成為全球首個9億噸大港。

——2017年4月1日,舟山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挂牌成立,為浙江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提供了重要載體,為浙江海洋經濟發展帶來了全新機遇。

——舟山群島新區建設如火如荼推進。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加快建設,鼠浪湖礦石中轉碼頭實現40萬噸級船舶常態化靠泊,綠色石化基地、波音737完工和交付中心項目開工建設。

……

縱觀世界經濟發展史,一條明顯的軌跡,就是由內陸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走向強盛。2013年7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推動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

浙江人民時刻不忘習近平總書記賦予的建設海洋強省的歷史使命。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積極實施‘5211’海洋強省行動”“深入推進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和舟山群島新區建設”“加快把寧波舟山港建設成為國際一流強港,打造世界級港口集群”等一系列舉措,加速向海洋進發。

“現代化建設不能留盲區死角”

麗水景寧,大山環繞,是全國唯一的畬族自治縣。習近平高度重視欠發達地區發展,也深情牽挂民族地區的父老鄉親,曾兩次深入畬鄉景寧,訪企業、登茶山、問脫貧、勘察地質災害點……時至今日仍為當地干部群眾深深感念。回想往事,景寧人始終難忘當年習書記頂著烈日爬坡的場景,他們說:“習書記的親切關懷,加速了景寧跨越式發展的步伐。”

2005年8月10日,烈日當頭。頂著攝氏三十七八度的高溫,習近平沿著一條雜草叢生的黃泥小路爬坡而上,勘察東坑鎮平橋村后山的一處地質災害點。

“習書記頭戴一頂草帽,汗水沿著額頭不斷流下來,他不時拿毛巾擦汗。”很多人腦海中都清晰地記著這些細節,“我們原本是准備站在公路邊向習書記匯報,沒想到習書記沿著那條不算路的路走了上來。”

山體出現了巨大的裂縫,到了汛期會時刻威脅居住在山下的16戶居民。“習書記站在山坡上,一邊認真地聽取匯報,一邊關切地詢問,安置點都選好了嗎?集中安置還是分散安置?移民將來的生活怎麼辦?問得十分仔細。”當時擔任景寧縣委新聞科科長的何向平回憶說。

“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聽完匯報,習近平嚴肅地說。他叮囑當地干部,景寧地質災害點較多,存在較大安全隱患,在解決這一關乎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上,必須高度重視、統籌考慮,對於刻不容緩的地質災害點,必須馬上採取措施,立即行動、不能猶豫。

車子發動了,習近平還站在車邊,囑咐當地干部要自力更生,帶領山區群眾早日實現小康。他同時表示,省委、省政府將繼續加大幫扶支持,通過下山脫貧、“五大百億”工程、“欠發達地區奔小康工程”等,助推景寧快速發展。

當年,習近平還就加快景寧發展作出了“景寧要跟上時代步伐,必須給予特別的扶持”的批示。2008年和2012年,浙江省委、省政府超常規連續出台兩個專門扶持景寧的政策文件,不斷為景寧注入內生發展的強勁動力。以交通為例,公路裡程大幅增加,尤其是雲景高速公路的開通實現了景寧高速公路零的突破,畬鄉由此融入了全省四小時交通圈。

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為欠發達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殫精竭慮。他反復強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難點在欠發達地區,特別是欠發達鄉鎮。現代化建設不能留盲區死角,實現全面小康一個鄉鎮也不能掉隊。

如今的浙江,遵循習近平開辟的協調發展之路,區域協調發展的標杆正在不斷拉高提升。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切實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繼續走在前列,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進一步優化以四大都市區為主體、海洋經濟區和生態功能區為兩翼的區域發展總體格局。報告還提出了謀劃實施“大灣區”建設行動綱要、推進沿海大平台深度開發、大力發展灣區經濟的新目標。

城鄉一體新氣象

把城鄉發展作為一個整體,科學籌劃、協調推進,形成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互動的發展格局。

——習近平

城與鄉,是人類生產生活的兩大空間載體。城鄉關系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中極其重要的一對關系。我國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由來已久,是制約城鄉協調發展的根本性體制障礙。如何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統籌兼顧城鄉平衡發展,是習近平長期在研究思考的重大問題。

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為有效破解這一難題,習近平在浙江率先進行了探索和實踐。

2003年,習近平把進一步發揮浙江的城鄉協調發展優勢,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作為重要組成部分納入了“八八戰略”。

在2004年1月召開的全省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進一步提出,“力爭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上走在全國前列,積極探索有浙江特色的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新路子”。在當年2月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究班上,習近平再一次堅定地表示,浙江要“為全國城鄉協調發展提供有益的經驗”。當年,習近平主持制定《浙江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綱要》,對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內涵和目標任務作了系統闡述。

2004年,習近平提出以新型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來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戰略路徑,並作出了以新型城市化戰略來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和以“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來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創新性決策部署,開啟了浙江新型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互促共進的城鄉發展一體化新征程。

“‘千萬工程’是造福千萬農民的民心工程”

夏末時分,桐廬縣江南鎮環溪村水聲潺潺,蓮香幽幽,一派迷人的鄉村風光,前來參觀和體驗農家風情的游客絡繹不絕。

在過去10多年裡,環溪村以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為契機,不斷深化美麗鄉村建設,從河道黑臭、垃圾遍布的臟亂差之地,成為住建部首批評定的美麗宜居示范村﹔從農田荒蕪、年輕人紛紛逃離的“空心村”,成為以蓮文化為核心、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網紅村”。截至目前,全村共有民宿55家、床位700余張,2016年村民人均收入達到2.39萬元。

時光回轉到21世紀初。彼時的浙江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突出,群眾揶揄,走在浙江農村,要走過許多垃圾村才能找到一個干淨整潔的村。統籌城鄉發展,群眾最迫切的呼聲,是改變農村環境。據省農辦摸排,當時全省有4000個村庄環境比較好,3萬多個村庄環境比較差。

2003年6月,“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在全省范圍內拉開序幕。習近平親自部署:從全省選擇1萬個左右的行政村進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個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時任省農辦副主任顧益康回憶說,習書記親力親為,親自抓工程的部署落實和示范引領,頭5年他每年召開一次全省現場會作現場指導。2006年8月在台州召開的現場會上,習近平全面總結了“千萬工程”實施帶來的6個方面的深刻變化,即村容村貌與農村生態環境、農民生活質量與生活方式、農村生產條件與生產方式、農村精神風貌與農民文明素質、干部作風與干群關系、政府職能轉變與城鄉關系的深刻變化。他強調,“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龍頭工程、統籌城鄉興“三農”的有效抓手、造福千萬農民的民心工程,要讓更多的村庄成為充滿生機活力和特色魅力的富麗鄉村。

2005年,習近平在安吉考察時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2008年安吉縣遵循習近平指引的方向,大膽探索“千萬工程”升級版,率先提出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2010年浙江總結安吉實踐經驗,制定實施了“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成為“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2.0版。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對浙江的“千萬工程”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認真總結浙江省開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經驗並加以推廣。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建設的重要任務,發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新號召。浙江按照建設“美麗中國”新要求,進一步深化美麗鄉村建設,致力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把建設美麗鄉村與經營美麗鄉村統一起來,大力發展美麗經濟,做到美麗鄉村擴面與提質相統一、環境美與產業美相統一、自然美與人文美相統一、形態美與制度美相統一,美麗鄉村升級版成為“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3.0版本。

推進城鄉一體化,習近平十分重視“人”的發展。當時,與“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相對應的,是農民勞動就業的“千萬工程”——千萬農民素質提升工程。這項工程起源於衢州的“萬名農民素質工程”,常山是試點縣。2003年7月25日,習近平到常山考察調研。時任常山縣委報道組組長徐良其也在現場,他回憶,在青石鎮農民培訓基地,習書記停留時間最長。

“培訓免費嗎”“項目可以自己選嗎”“感覺培訓班辦得怎麼樣”“學會后准備做什麼”……走進電腦培訓教室,習近平關切地詢問正在學習電腦的青石鎮河上弄村女青年徐靜芳。徐靜芳回答說:“政府買單,我們接受培訓,為我們提高素質提供了機會,很實用。”得知常山縣勞務培訓與就業訂單相結合,通過與外地及山海協作縣市勞動部門聯系有組織的輸出勞務、幫助農民就業,習近平高興地說,這個辦法很好。在常山調研的第二天,習近平再次分析了青石鎮農民培訓基地這個典型,他對衢州干部說,衢州的農民培訓沒有搞形式主義,常山縣青石鎮的勞務培訓班就很有針對性,是符合市場需求的。

基層是創新的沃土。善於總結、提煉基層群眾的首創精神,習近平為浙江的各級干部作出了表率。在習近平的直接關心和推動下,2004年,勞務培訓券制度模式獲全省推廣。2006年,常山被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確認為第一批全國勞務輸出工作示范縣。

浙江的“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和美麗鄉村建設經過15年的努力,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村生態環境重新恢復了江南山清水秀的好風光,農強村美民富的美麗鄉村成為農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園,也成為城裡人休閑旅游的“大花園”。

省第十四次黨代會進一步開啟了浙江美麗鄉村建設的新征程,作出推進萬村景區化建設的新決策:到2020年累計建成1萬個A級景區村庄,其中3A級景區村庄1000個。這一“新千萬工程”是省委、省政府沿著習近平指引的方向走下去、與時俱進作出的新的戰略部署,成為“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4.0版本。

“形成讓財富源泉充分涌流的發展體制和機制”

2002年12月27日,習近平第一次到義烏調研,第一站來到大陳鎮大陳二村。

時任大陳二村村支書陳家生清晰地記得當時習書記到村裡考察的場景:“習書記一下車就被村裡林立的樓房、寬敞的道路、優美的環境所吸引,他一邊走一邊問我村集體經濟、村民生活以及實施舊村改造等情況,還走進村民家中拉起家常。”

“不過我們心裡還是有困惑的,就是農村到底應該怎麼發展、往何處去?習書記當時就像一名兄長、一名導師一樣,諄諄教導我們要把城鄉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積極發揮工商業對農業的反哺作用和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促進城鄉融合、共享現代文明。”時任義烏市委政研室主任毛湘宏說,“有一種醍醐灌頂之感,豁然開朗。”

善於抓住機遇的義烏人馬上行動起來。2003年,義烏率先作出了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戰略決策,並制定和實施了全國第一個城鄉一體化行動綱要,編制完成全省第一個城鄉一體化社區布局規劃,把全市800個行政村統籌規劃為290個社區。

全面啟動城市化進程的義烏,積極鼓勵工商業主投資農業領域,設立農業產業化扶持資金,實施農業“強龍”工程,2005年對“三農”的財政支出佔財政總支出的34.6%。中心城區面積也從上世紀80年代的2.8平方公裡擴展到2005年的50多平方公裡,加快了農村向社區、農民向市民、農業向企業的轉變,實現城鄉融合、共享現代文明,在百強縣中的排名從2002年的第23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12位。

但是新問題接踵而至——義烏作為縣級市,受行政管理機制影響,海關、進出口檢驗檢疫、外匯管理等機構的設置都與經濟發展不配套,當時年出口40萬個集裝箱卻隻有一個海關辦事處,用電指標、用地指標、信貸指標等也無法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

2005年11月,習近平專門批示指出,義烏超常規快速發展中出現了一些不相適應的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要對義烏等經濟發達縣市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專項調研。

在習近平推動下,省委、省政府正式啟動第四輪強縣擴權改革。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推進擴權改革試點並非一帆風順,當時也面臨不少阻力和壓力,在這種情況下,習近平力排眾議,頂住壓力、推進改革,義烏也一度被稱作“中國權力最大的縣級政府”,並由此大大加快了新型城市化步伐。如今,義烏中心城區已擴大到100多平方公裡,其要素集聚和輻射帶動功能不斷升級,不但實現了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還崛起為在全國乃至“一帶一路”沿線很有影響力的國際商貿城。

時任義烏城西街道黨工委書記金軍民說:“習書記在浙江工作的時候到義烏考察、調研共10次,一位省委書記對義烏如此傾注感情,可見他對基層的深情、對改革的堅定。” 

改革是發展的不竭動力,深化城鄉配套綜合改革是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新動能。習近平在2005年就明確提出“改革開放促‘三農’”和以城鄉綜合配套改革來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新思路。他提出要堅持深化市場取向的改革,致力於推進城鄉配套的各項改革,建立有利於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和機制,形成讓城鄉資源要素優化配置、經濟增長方式加快轉變、財富源泉充分涌流的發展體制和機制。

在2007年全省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又強調指出,統籌城鄉發展的根本動力在於深化城鄉配套的綜合改革,要著力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努力搭建發展新平台,增添發展新動力,營造發展新環境。浙江漸次開展的“新戶改”“新金改”“新社改”等城鄉綜合配套的新改革,為城鄉發展一體化不斷注入新動力。

干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謹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浙江的新期待,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浙江發展首要的優勢在體制機制,關鍵的舉措在深化改革。為此,要更進一步、更快一步推進我省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持續發揮體制機制新優勢,增強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新動能。

“讓城鄉居民共同富裕、共享現代文明”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推進城鄉一體化,薄弱點和工作的難點也在農業、農村和農民。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為“三農”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

無論是在全省召開的大會上,還是在深入基層調研時,習近平都反復強調,要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全面提高工業化、城市化對“三農”發展的帶動能力,逐步縮小城鄉差別,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使城鄉居民共同富裕、共享現代文明。

連續好幾年,習近平新年調研的首站就是農村,新年度省委召開的第一次全省性重要會議就是農村工作會議,省委下發的一號文件也是加大統籌城鄉力度、促進“三農”發展的政策文件。

2006年1月4日,習近平來到海鹽縣通元鎮雪水港村。今年72歲的雪水港村村民陳新祖回憶說:“那天下著小雨,習書記撐著一把黑色雨傘,臉上一直帶著笑容,很親切。”習近平來到村部黨員活動室,面對面聽取大家對新農村建設的意見和建議。“習書記進來的時候,我正好站在門邊,他走過來第一個就和我握手。”陳新祖說。

不過,陳新祖怎麼也不會料到當天下午發生的事——習近平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向海鹽縣160多位村支書和縣、鄉鎮負責人作專題宣講。

省委書記給村支書開會講新農村建設,時任於城鎮黨委書記金愛明當時的第一反應是“這可不得了了,新農村建設已經是重中之重”。

當時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鄉鎮缺乏資金,農民認識一時還沒到位,上面工作考核壓力大,尤其是鄉鎮和村干部,思想包袱重、畏難情緒大,“推進這項工作確實需要魄力和定力,習書記的宣講,相當於給我們鄉鎮、村干部吃了一顆定心丸。”金愛明說。

在海鹽宣講后不久,習近平當月主持召開全省農村工作會議,3月召開省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學習會,並在7月主持召開省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會議,強調要以歷史使命感、時代責任感和發展的緊迫感,下更大的決心、拿出更多的投入、進行更扎實的努力,不斷推進我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與海鹽毗鄰的嘉善,人們對習近平的關懷同樣記憶深刻。2005年,習近平到嘉善調研。時任嘉善縣交通局局長朱忠民回憶說:“習書記以農村道路建設為重點,全面推進村庄整治工作,堅定了我們要加大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信心和決心。”2005年底,嘉善就成為浙江首批村村通公路的縣,並在浙江縣一級率先實現城鄉飲用水“同源同價同質同網”。習近平一直沒有忘記這個浙北小縣,2008年,在全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習近平將嘉善作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基層聯系點,並於當年10月再次來到嘉善縣,到大雲鎮繆家村調研農民增收。

習近平一直牽挂農民增收問題,他多次強調指出,要建立現代生產要素流向農業、現代生產方式改造農業的有效機制,著力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與工業、農業與服務業的融合,不斷提高農業的產業化、國際化、現代化水平。

大雲鎮鎮長王枕旦回憶說:“習書記再次來到嘉善的時候,非常關心我們的農業產業發展,並要求我們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他還鼓勵我們在體制機制創新上動腦筋。”發展現代農業需要資金支持,機制創新就從盤活土地開始。2009年,繆家村村民簽下了全縣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抵押貸款的“第一單”。大雲鎮還把現代農業與鄉村旅游結合,吸引了大量上海游客,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2013年2月,嘉善獲批全國縣域科學發展示范點,先行先試的步子更大了。2014年,嘉善在全國率先進行了“三權三抵押”嘗試:承包土地經營權、住房財產權和集體經濟股權都可以用來抵押貸款。如今,嘉善縣正全力建設城鄉統籌先行區,形成了體制基本接軌、產業相互融合、社會協調發展、差距明顯縮小的城鄉協調發展新格局,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之比縮小到1.69︰1。

2015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浙江考察,他依然對“三農”發展念茲在茲,強調要提高城鄉發展一體化水平,把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改善和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生活水平作為根本的政策取向,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工農城鄉關系。

經過多年發展,浙江成為城鄉發展差距最小、城鄉居民收入最高的省份,率先成為新型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成功范例。去年,浙江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縮小到2.07︰1。

牢記囑托,賡續前行。今天的浙江,正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明的方向,朝著更高的目標進發。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堅持城鄉並重、區域協同,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努力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切實提高發展的協同性和整體性”。

物質精神新境界

必須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物質文明的發展會對精神文明的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精神文明的發展又會成為物質文明建設的動力。

——習近平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總括和結晶。習近平總書記形象地指出:“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

作為中國沿海發達地區、市場先發地區和開放前沿地區,浙江較早地感受到一些新的帶有普遍性的矛盾和問題。21世紀之初,浙江人均GDP已近3000美元,人們明顯感到,物質生活水平在提高、思想觀念在更新、精神文化需求在增強,但新舊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相互碰撞,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同步,物質滿足與精神需求不協調的矛盾也日漸明顯。

“口袋”鼓了,更要富“腦袋”。習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間,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把物質、精神“兩翼齊振”作為浙江騰飛的關鍵。他說:“今后一個時期浙江能否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繼續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對文化力量的深刻認識、對發展先進文化的高度自覺和對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工作力度。”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號召中,浙江人民始終不忘習近平親自歸納升華的“與時俱進的浙江精神”——“求真務實、誠信和諧、開放圖強”﹔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與踐行中,浙江人民始終記得習近平親自在浙江農村部署的“雙萬結對、共建文明”、在城市推開的“文明出行”﹔

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征途中,浙江人民始終銘記習近平提出建設“文化大省”、布局“八項工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離不開精神文化生活的小康,習近平帶領浙江人民的探索,至今已經化為實實在在的成果。

“讓浙江精神不斷滋潤我們的生命”

發展是需要精神的,一個地區的發展,歸根結底取決於文化的力量和精神的引領。習近平一到浙江,就在多次會議上提及“浙江精神”。

不少浙江干部記憶猶新的是,從2005年開始,習近平提出要“深入研究浙江現象、充實完善浙江經驗、豐富發展浙江精神”,有關部門多次開展理論探討和基層調研,廣泛聽取專家學者、基層干部和普通群眾意見。

2006年,習近平在《與時俱進的浙江精神》一文中指出:“在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隻有讓這源頭活水暢流於我們的實踐中,才能不斷滋潤我們的生命,進一步開拓我們的未來。”

習近平對精神文明的注重,至今仍深深印刻在浙江許多基層干部的心裡。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2015年2月28日,時任寧波余姚市梁弄鎮黨委書記嚴忠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親耳聆聽總書記重要講話,他十分激動,也倍感親切。

就在那天,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表彰暨學雷鋒志願服務大會上,梁弄鎮榮膺全國文明鎮殊榮,嚴忠苗代表第四屆全國文明村鎮獲獎單位在表彰大會上發言。

往事浮現在眼前——2003年1月29日至30日,農歷春節前,習近平專程來到余姚四明山革命老區學習考察,還聽取了梁弄鎮的工作匯報。習近平說,這次老區之行,既是一次調查研究,更是一次深刻的革命傳統教育。老區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為革命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也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要把梁弄建設成為全國革命老區全面實現小康樣板鎮”,嚴忠苗一字不差地牢記著習近平當時的殷殷囑托,“當時天寒地凍,梁弄人心裡暖意融融,深感肩負的重大責任。從那時起,到梁弄工作的干部,有個意識都很強烈,精神文明建設是推動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力量源泉,始終把精神文明建設牢牢記在心頭、抓在手上。”

習近平親力推動的精神文明建設,“潤物細無聲”地涵養著浙江人民和方方面面——

在抗擊非典的戰役裡,習近平言近旨遠:“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堅持和發展‘浙江精神’。”

在新農村建設中,習近平語重心長:“如果我們改變了農村的外在面貌,卻沒有改變農民的精神面貌,那麼新農村建設還是在低層次開展。”

在未成年人教育上,習近平諄諄告誡:“隻有‘從娃娃抓起’,才能奠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堅實基礎。”

循著這條道路,浙江不斷把精神文明建設推向新高度。“物質富裕、精神富有”“建設美麗浙江、創造美好生活”,近年來浙江現代化建設的主題緊扣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2012年,經層層遴選、反復分析和多方論証,“務實、守信、崇學、向善”成為當代浙江人共同價值觀﹔全省11個設區市全部獲得“省文明城市”稱號,其中5個躋身全國文明城市……

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樹立全社會高度的文化自信”,“大力弘揚紅船精神、浙江精神,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浙江的精神文明建設風生水起,浙江人的精神世界日益充盈。

“虛功一定要實做”

人們常常認為,在兩個文明建設中,物質文明建設實一點,精神文明建設虛一點。習近平在《之江新語》的《虛功一定要實做》一文中寫道:“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思想道德建設一定要通過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式,創造實實在在的載體,寓教於樂,入耳入腦,深入人心,潛移默化。”

2004年,浙江農村發生了兩件事引發關注:外省一個表演團在某縣進行低俗演出,被中央媒體曝光﹔數十位老人在違章搭建的草棚裡燒香拜神引發大火,造成重大傷亡事故。

時任省文明辦社會處處長吳熔回憶,省委常委會專門就此作專題研究,“習書記說得很中肯,浙江經濟發展較快,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也往往比其他地方早發先發,要把事情放到一個發展的過程中去看。”

習近平剖析了深層次的原因——領導干部認識不足,政績考評上重物質、輕精神文明建設﹔投入不足,農村文化陣地“空殼現象”嚴重﹔群眾需要的精神文化產品供給不足﹔文化陣地重建設輕管理,管而不嚴,管而不實。

200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總體上已經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就在2004年底,習近平在農村“雙建設、雙整治”活動基礎上,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開出一個新“藥方”——“發揮文明單位的信息、資金、技術等優勢,指導結對村搞好創建工作”。

為在精神文明建設上貫徹落實“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省文明辦起草了《關於深化“雙建設、雙整治”工作認真開展“雙萬結對、共建文明”活動實施意見》。

2005年4月,這份實施意見由省委、省政府發文,結對工作迅速推開。近萬個文明單位與行政村結對,不僅在近1/3的浙江農村推動了發展,更豐富了生活、溫暖了人心、淨化了風氣。2006年7月,浙江的“雙萬結對、共建文明”登上了《人民日報》頭版。

“雙萬結對、共建文明”這項工作在浙江從未間斷,在2011年的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上,浙江的這項經驗還被推向全國。

習近平對城市精神文明建設也提出新要求。2006年5月29日,習近平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署名文章《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希望在全社會營造符合社會主義榮辱觀要求的良好環境。

2007年初,針對公民出行中不講文明、不守秩序、不願禮讓等不和諧現象,一場“文明出行”宣傳教育實踐活動在浙江全省展開,這一做法當時就走在了全國前列。時至今日,“文明出行”不斷升級,眾人點贊的杭州“禮讓斑馬線”,最初的源頭就在此。

浙江干部群眾不斷續寫習近平開創的精神文明建設新篇章,努力創新體制機制,持續開展浙江省公民道德養成計劃、全民閱讀、志願者服務、“最美浙江人”、“我們的價值觀”、好家風建設等一系列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大力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工作,全面部署開展小城鎮文明行動……

在浙江,物質力量、精神力量同增強,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同豐裕。

“使廣大人民群眾真正受益”

精神文明建設是否能讓廣大群眾喜聞樂見,寓教於樂?習近平十分關注。早在2003年1月14日,習近平在全省宣傳工作暨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表彰會上強調,人民群眾是精神文明創建工作的主體,是直接參與者和受益者,要以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作為衡量創建工作成效的最高標准。

清麗悠揚的越劇,誕生在嵊州市甘霖鎮東王村。2004年12月14日,習近平到嵊州考察調研,專程來到東王村。

村主任李秋順一路向習近平介紹情況。當時,村裡正打算重建古戲台。“他關切地問我建造資金哪裡來,我說一部分由村民自籌,一部分向政府申請,他聽了點點頭說‘好’。”李秋順回憶,在香火堂看到有許多人圍唱越劇,習近平又問:這些都是本村村民嗎?當聽到肯定的回答后,他說,這樣很好,豐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嵊州市越劇團團長謝順泉,筆記本上仔細記錄著13年前習近平到越劇博物館調研的場景。讓他印象最深的是,前一天晚上,越劇團特地准備了約40分鐘的折子戲,但習近平到達時,已是正午時分。

“演出40分鐘,會不會耽誤習書記的吃飯時間?”他心裡很忐忑。

沒想到,習書記不但饒有興致地看完了所有表演,還與演員、樂隊和工作人員一一握手並致謝。

“習書記問的每個問題都特別細,比如問越劇團一年演出多少場次,在哪裡演出。當時我回答,一年演出130至150場次,其中八成面向農村,在老百姓家門口,他聽了很高興。”謝順泉回憶。

習近平曾在嵊州調研思想文化陣地建設時指出:“隻有讓正面的東西去佔領了,才能讓負面的東西失去生存的土壤。”如今在嵊州,農村文化禮堂如繁花次第盛開。2013年開始,省委、省政府把文化禮堂建設擺在重要位置,並連續5年把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納入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實事。短短數年間,7400多個文化禮堂成為全省農村群眾的精神家園。

“打造軟實力要有硬抓手、實舉措、真功夫”,習近平在浙江作出了一系列部署,清晰地提出了改革思路——

2003年,制定“八八戰略”提出“加快建設文化大省”﹔

2004年,省委作出建設“平安浙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決策和部署﹔

2005年,省委把加快文化大省建設、增強構成浙江綜合競爭力的軟實力作為一項重點工作,習近平親自主持該調研課題﹔

同年7月召開的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省委作出《關於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決定》,重點實施文明素質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陣地工程、文化傳播工程等“八項工程”,加快建設教育強省、科技強省、衛生強省、體育強省等“四個強省”。

……

“使廣大人民群眾真正受益”,浙江不忘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宗旨,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把“努力建設文化浙江”列為今后五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高水平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六大具體目標之一,“為經濟社會發展凝聚強大精神力量、提供豐潤文化滋養”。

可以說,浙江這些年最深刻的變化在於人,最持久的發展動力也源於人。

軍民融合新局面

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

——習近平

經濟與國防,是資源配置中的“犁”和“劍”。沒有強大的國防,就不可能順利進行經濟建設,加強社會建設和維護人民利益也就成了“無本之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於實現中國夢、強軍夢,鮮明地提出了軍民深度融合的時代命題,並將之上升為國家戰略。他強調,實現強軍目標,必須同心協力做好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這篇大文章,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

在東海之濱、錢江之畔,一場壯闊的實踐早已展開。我們難忘,習近平的足跡從山區到海島、從浙北到浙南,訪遍了駐浙解放軍和武警部隊﹔我們難忘,人民子弟兵的身影一次次出現在重大突發事件救援現場﹔我們難忘,習近平的話語回響在營地、訓練場、軍史館,鼓舞了一批又一批的部隊官兵,也激勵著千百萬浙江人民。

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高度重視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並開啟了軍民融合發展在浙江的探索。

“始終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

2006年9月21日清晨,一艘從舟山沈家門開往東極鎮廟子湖島的大船推波前行。一個高大挺拔的身影站立船頭,極目遠眺。

他,正是習近平。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海上顛簸,習近平來到地處舟山群島東端的廟子湖島,慰問不久前被南京軍區命名為“東海前哨模范營”的駐島官兵。

廟子湖島地理位置偏、氣候條件差,被漁民戲稱為風的故鄉、雨的溫床、霧的王國和浪的搖籃。“說也神奇,習書記來的那天晴空萬裡,天氣特別好!”時任廟子湖海防營教導員徐守洋回憶,見到習書記,官兵們唱起了《戰士第二故鄉》,習書記聽得認真,還輕聲哼唱。

隨后,習近平參觀了營史室、哨所和戰士宿舍,察看部隊農副產品生產基地,關切地詢問官兵們的值勤、學習、生活等情況,對全營官兵扎根海島、無私奉獻形成的“祖國為重、海島為家、艱苦為榮、奉獻為本”的“廟子湖精神”給予贊賞。

“習書記大老遠來看望我們,我們非常感動,深深感受到省委對部隊的高度重視。”徐守洋說。

時間撥回到2002年。當年12月19日,習近平在省軍區領導干部會議上指出,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同為國家的兩大職能,同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兩大戰略任務,同為綜合國力的重要內容。特別是當今世界還很不安寧,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依然盛行,人類面臨許多嚴峻挑戰。沒有強大的國防,就沒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和安定的國內環境,就不可能順利進行經濟建設。

在這次會議上,習近平特別強調,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並不意味著可以延緩國防建設的進程。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省軍區部隊要自覺服從大局,積極參與地方三個文明建設﹔地方各級黨委、政府要堅持一手抓經濟,一手抓國防,努力實現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相得益彰,使駐地部隊的全面建設和國防后備力量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此時,距離習近平就任浙江省委書記,還不到一個月。

高瞻遠矚,彰顯擔當。在浙江上任之初,習近平就一一走訪駐浙部隊和武警官兵。他反復強調,要站在維護國家整體利益的高度關心支持國防建設,浙江是經濟大省,國防建設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協調。

從山區到海島,從浙北到浙南,習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間,走遍了駐浙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也把黨委、政府和浙江人民的深情厚誼帶進了廣大官兵的心坎裡。

一句句庄嚴的承諾,指引方向——

2003年1月16日,在省十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習近平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力支持駐浙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建設。多形式開展國防教育,健全國防動員體系,建設人民防空體系,不斷加強人民武裝和國防后備力量建設。

一次次深邃的思考,歷久彌新——

2004年10月29日,習近平在全省雙擁工作會議上強調,國無防不立,民無兵不安,國泰才能民安,這是被歷史所証實的真理。要努力使國防教育真正進入機關、學校、社區、企業、農村等,覆蓋全社會,最大程度地激發全省軍民的愛國之心、報國之情、強國之志。

一回回躬親的身影,彰顯情懷——

2005年7月30日,習近平一行來到武警杭州市支隊三中隊慰問,勉勵全省武警部隊再接再厲,繼續加強部隊建設,熱心支持地方建設,努力為推進浙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一份份溫馨的關懷,細致入微——

2005年1月27日,習近平在看望消防部隊時指出,消防部門要關心、愛護我們的士兵,不斷提高他們的技能,努力改善救火的裝備,使士兵們具備更為過硬的工作本領,有一種更加安全的工作條件。

“把做好雙擁工作作為行動自覺和無尚光榮”

2003年1月11日,新年伊始,氣象萬千。省黨政領導和駐浙部隊、武警總隊領導歡聚省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浙江省“雙擁模范城(縣)”命名暨省和杭州市新春擁軍慰問大會,同商軍地發展大計。

習近平代表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向被命名的31個省級“雙擁模范城(縣)”表示熱烈的祝賀。他強調,要把雙擁工作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擺上部隊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位置,不斷鞏固和加強軍政軍民團結,努力開創我省雙擁工作新局面。

在戰爭年代,廣大軍民攜手並肩、浴血奮戰,結下了牢不可破的血肉情緣。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富起來的浙江接續軍民魚水情深。

在駐金華某部,3幢5層樓房有一個同樣好聽的名字:擁軍公寓。在樓房邊一塊景觀石上,“親切關懷 福澤軍營”幾個字特別醒目。

官兵們感受到的這份濃濃關愛,正是來自習近平。

2007年1月24日,帶著浙江人民的祝福,習近平來到部隊慰問,關切地詢問官兵們的值勤、生活、學習等情況,並致以新春佳節的問候。

“士官家屬來部隊探親住房比較緊張。”交談間,部隊官兵無意中的一句話,引起了習近平的關注。聽完詳細情況,他若有所思,而后又與隨行人員商量,當場決定劃撥專項資金興建公寓,用於家屬來部隊探親居住。

“老大難問題,終於解決了!”好消息很快傳遍軍營,官兵們歡呼雀躍。在習近平關心下,擁軍公寓於同年9月開建,次年6月正式入住。為感謝習近平的濃濃擁軍情,部隊黨委決定將公寓命名為“擁軍公寓”,並立石撰文銘記。

來自省委書記的拳拳情意,是溫暖,更是激勵,激勵部隊官兵更好地融入地方、服務地方。

民擁軍,軍愛民。在駐浙官兵書寫強軍實踐新篇章的背后,是數千萬浙江人民擁軍優屬的真情實意。而在防台防汛、冰雪自然災害、山體滑坡泥石流等重大突發事件救援中,部隊官兵迅速出動、沖在一線,構筑起浙江人民最信賴的鋼鐵長城。

2004年8月12日晚8時,強台風“雲娜”正面登陸溫嶺。這是1956年以來登陸中國大陸強度最大的台風。前方的災情,軍民的安危,無時無刻不牽動著習近平的心。他在24小時內3次來到省防指,了解災情,指揮搶險。

第二天上午,在度過一個無眠之夜后,習近平趕赴重災區溫嶺,親切慰問受災群眾和參加搶險救災的廣大干部群眾和部隊官兵,指導災區救災工作。

“在今年我省抗擊‘雲娜’強台風正面襲擊的過程中,軍政軍民團結又一次顯示了巨大的力量,使人民群眾的生命和經濟財產損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在當年10月召開的全省雙擁工作會議上,習近平作出高度評價。他強調,全省上下要把做好雙擁工作作為行動自覺和無尚光榮。

歲月輪轉,情懷依舊。

2016年7月29日,北京。習近平在全國雙擁模范城(縣)命名暨雙擁模范單位和個人表彰大會上強調,新形勢下,雙擁工作隻能加強、不能削弱。我們要充分認清加強軍政軍民團結的重要意義,發揚光大愛國擁軍、愛民奉獻優良傳統,根據時代變化和工作要求,不斷改進創新、與時俱進,全面提高新形勢下雙擁工作水平,發揮雙擁工作聯系軍地軍民的橋梁紐帶作用,更好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國防和軍隊建設全局。

正是在這種與時俱進的思想引領下,10萬平方公裡的之江大地,雙擁花開更嬌艷。2016年,在全國雙擁模范城(縣)命名暨雙擁模范單位和個人表彰大會上,浙江雙擁工作再次收獲全國關注:共有16個城市、1家單位和兩位個人受到表彰。11個設區市均被命名為“全國雙擁模范城”,再次實現“滿堂紅”。

“這種精神,不僅部隊建設需要,浙江現代化建設同樣需要”

最偉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審時度勢,就推動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明確提出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堅持發展和安全兼顧、富國和強軍統一,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

一幅軍民融合的宏偉藍圖,在960萬平方公裡的大地上擘畫而出。

事實上,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就深刻認識到軍民融合的戰略意義。他曾說,做好雙擁工作是凝聚全黨全軍全國人民偉大力量的基礎性長期性戰略性的任務。

從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到軍民融合發展,這不僅是名稱的變化,更是理念的升華。

這是一次精神價值的融合——

2004年1月9日,習近平在“硬骨頭六連”命名40周年紀念大會上強調,“硬骨頭精神”和“浙江精神”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組成部分和具體體現。這種精神,哺育著一代又一代的部隊官兵,也激勵著千百萬浙江人民﹔這種精神,不僅部隊建設需要,浙江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同樣需要。

這是一次共同發展的融合——

2003年5月8日,習近平在洞頭考察調研期間,參觀了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紀念館,並對連隊所取得的成績表示充分肯定。2010年6月20日,是女子民兵連建連50周年紀念日,習近平專程發來祝賀信。

“今年6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這天剛好是女子民兵連建連57周年紀念日。”女子民兵連指導員楊燕輝說,近年來,連隊建設得到了黨委、政府前所未有的大力支持。連級干部將參照區直部門中層干部認定和管理,鼓勵女民兵考取A3駕駛証、導游証等以增加就業機會……一系列優惠政策解除了女民兵的后顧之憂。洞頭將以海霞精神和海霞文化為內涵,建設海霞國防教育園區,謀劃海霞民兵文化小鎮,打造軍民融合的小鎮樣本。

這是一次共建共享的融合——

2004年4月23日,東海艦隊軍史館正式開館,習近平參加了開館儀式。而今,軍史館成為了艦隊輝煌成就和軍民融合的展示窗口和見証者:在亞丁灣護航、搶險救災等多樣化軍事行動中,各級黨政事業機關主動積極與艦隊任務部隊對接,為部隊完成任務創造良好條件﹔寧波在數十個港口碼頭、航道建設中充分兼顧國防和軍事需求,配合艦隊部隊開展實戰化訓練,積極清理海域、騰讓房屋。

近10年來,在勇立潮頭的浙江,全省各地黨委、政府沿著習近平指明的方向,聚力打造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浙江特色和浙江品牌。2016年12月,省委、省政府、省軍區印發《關於創建省級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的指導意見》,決定開展省級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創建,此舉走在了全國前列。

而今,加快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已成為時代賦予浙江這片“雙擁”熱土的使命擔當。

正如習近平所說,堅如磐石的軍政軍民團結,永遠是我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法寶。“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永遠是顛扑不破的真理。

習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間推進協調發展的成功探索,為十八大后黨中央形成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提供了重要實踐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新的歷史高度,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浙江進一步推進協調發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高水平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遵循。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交匯的關鍵節點上,浙江將堅定不移沿著“八八戰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著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高水平譜寫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浙江篇章,確保高水平全面小康一個也不少。

(責編:高巍、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