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05日13:25 來源:光明日報
【砥礪奮進的五年·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
每到傍晚,匯集了一大批摩天大樓和“超級總部”的深圳灣燈火璀璨,與30多年前“江楓漁火”的圖景已是霄壤之別,甚至與5年前相比都“煥然一新”。深圳灣已經迅速崛起成為南海之濱的一顆明珠和名副其實的“東方新灣區”。
2012年12月,習近平同志就任總書記后離京考察第一站來到廣東深圳,他前往蓮花山頂向鄧小平同志銅像敬獻花籃,表明了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的決心。
總書記的到來讓深圳干部群眾備受鼓舞。當時,深圳正面臨著轉型發展的挑戰——外需萎縮、經濟下行壓力增大。5年來,深圳堅持戰略定力不動搖,始終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煥發出新的活力和風採,正在構建引領式創新的格局。
全力實現引領創新的飛躍
在深圳寶安區西鄉街道一棟不起眼的大樓裡,成長著一家致力於衛星通信技術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華訊方舟集團。2016年,在全球衛星大會上,華訊方舟集團成功入選“全球衛星競爭力TOP10公司”。
2007年集團成立之初,華訊方舟只是打算做無線通信的產品供應商,引進消化一些國外的先進技術成果。然而,華訊很快就認識到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受芯片制約的現實,“歐美的技術封鎖很嚴,芯片掌握在人家手裡,就像被扼住了咽喉。”公司副總裁丁慶告訴記者。
創新引領讓華訊方舟走出了通途。通過無數個日夜的技術攻關,華訊終於研制出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微波毫米波射頻芯片,打破了技術瓶頸,並實現了高速增長,2016年的產值近130億元。這項突破讓華訊方舟的技術團隊感觸頗深。“在愈演愈烈的國際競爭中,唯有進行引領式創新,贏在新領域的起跑線上,才能擁有話語權。”丁慶說。
除了華訊方舟,深圳還有無數同樣從“跟隨式創新”轉向“引領式創新”的企業。華為、中興分別成為全球最大和第四大通信設備制造商,騰訊成為全球最大互聯網公司之一,比亞迪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企業,研祥智能是全球第三大特種計算機研發制造廠商……通過引領式創新,這些企業正在向全球創新鏈、價值鏈上游攀升,讓越來越多的“中國創造”成為國際舞台的引領者。
2016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800億元,佔GDP比重提高至4.1%,佔比與世界排名第二的韓國持平。PCT國際專利年申請量約2萬件,增長47.6%,佔全國的46.6%,連續十三年穩居全國首位﹔4G及5G技術、超材料、基因測序、3D顯示、石墨烯、柔性顯示、新能源汽車、無人機等領域的創新能力處於世界前沿。
與此同時,近5年來,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3878.22億元增長至2016年的7847.72億元,年均增速15.9%,佔GDP的比重從29.9%增至40.3%,對GDP的貢獻率提高到53%左右。深圳正在從應用技術創新向基礎技術、核心技術、前沿技術創新轉變,從跟隨模仿式創新向源頭創新、引領式創新躍升。
努力引導創新資源的集聚
經濟學有個著名原理叫“馬太效應”,是指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在某一方面取得成績,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從而贏得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如今的深圳,正是前瞻性布局新興產業、創新政策措施、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等一系列優質要素聚合后,對人才、企業、技術產生了強大“馬太效應”。
2010年,光峰光電的創始人李屹博士在回國后正面臨尋找投資人的困境,這時,深圳引進高技術人才的項目——孔雀計劃出現了,光峰光電獲得了1000萬元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政府資金支持。
“這1000萬元讓項目運轉了起來,也增加了投資方的信心,使企業融資進入良性循環,從而吸引了一大批來自於海內外一流學術機構和企業的高科技人才。”公司常務副總梁榮告訴記者,正是由於這7年間受惠於政府提供的良好政策和營商環境,光峰光電才能潛心專注研發,開發出全球第一項產業化的激光顯示技術,並建立了以數百項全球核心專利為基礎的知識產權體系,成為國際上掌握顯示技術核心知識產權的首家中國企業。
“十二五”期間,深圳踩著世界科技革命發展的節點,沿著產業變革的方向,率先布局了生物、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節能環保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並前瞻性布局了生命健康、海洋經濟、航空航天、智能裝備、機器人、可穿戴設備等未來產業,著力為引領式創新打造梯次型的現代產業體系。
而在國際技術代差不斷被追趕、拉平的當前,要想實現引領式創新的升級,離不開良好制度。
“政府各部門要進一步抓好企業服務,主動上門對接需求,加大工作協調力度,加快企業重大項目落地,積極幫助企業排憂解難。要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立鼓勵創新的公平、開放、透明市場環境,為企業開展核心技術自主創新提供堅實保障。”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說。
深圳市市長陳如桂在8月22日當選之后會見記者時也表示,希望深圳的一些龍頭骨干企業繼續發揮創新引領作用,牢牢佔據全球創新鏈中的關鍵環節,引導更多的國內外創新資源、創新要素、創新人才、創新資本在深圳集聚集群發展,推動深圳加快建設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建設全球創新網絡的樞紐城市。
5年來,深圳市委市政府不斷加強創新體系頂層設計,以制度創新、政策創新推動科技創新。2016年3月制定出台關於促進科技創新、支持企業提升競爭力、促進人才優先發展、加快高等教育發展、完善人才住房制度等五大政策體系,共涵蓋235條措施,著力解決科技資金使用難、成果轉化難、收益分配難、產權保護難、人才引進難等問題。
制度、政策、產業布局的“組合拳”下,創新優勢引發的“馬太效應”愈發明顯。近5年來,深圳累計引進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團隊31個、“孔雀計劃”創新團隊76個、“千人計劃”人才208名、海歸人才7萬多人。截至2016年年底,深圳商事主體高達265萬戶,較2013年3月增長了165%,總量躍居全國首位﹔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513家,是上年增量的3倍以上,累計達8037家。
著力補齊基礎研究的短板
對深圳來說,基礎性研究薄弱正是制約引領式創新發展的那塊短板。放眼全球,英特爾、谷歌等科技巨頭都擁有自己的基礎研究實驗室,華為也開始走向基礎研究,這是著眼於未來的必然趨勢。
“構建引領式創新格局是深圳加快建設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的必然要求,具有高投入、高回報、高產出的特點,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具有源頭創新的基礎,應當先走一步。”深圳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思康認為,加快補齊短板是實現顛覆式、引領式創新的關鍵,包括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加快建設集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為一體的新型研發機構,以及瞄准前沿領域,進行高端創新人才和重點實驗室的超前部署。
2016年,深圳新增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210家,累計達1493家。
今年起,深圳開始實施“十大行動計劃”,進行新一輪創新發展戰略布局,包括布局十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設立十大基礎研究機構、組建十大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實施十大重大科技產業專項、打造十大海外創新中心、建設十大制造業創新中心、規劃建設十大未來產業集聚區、搭建十大生產性服務業公共服務平台、打造十大“雙創”示范基地、推進十大人才工程等。
敢為天下先,是特區的勇氣和精神,爭當“排頭兵”,是深圳的責任與擔當。將創新融入骨血,以引領式創新開拓新天地,站在新的起點上,一幅“中國硅谷”的美好圖景正在逐漸繪就。
(記者 嚴聖禾 黨文婷)
相關專題 |
· 砥礪奮進的五年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