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砥礪奮進的五年

吹響精准扶貧的號角——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脫貧攻堅紀實

唐湘岳

2017年09月28日15:4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吹響精准扶貧的號角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雙龍鎮有個十八洞村。村旁山中有18個溶洞,洞洞相連,深不可測。這個苗族聚居的山寨地處我國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中心地帶,全村225戶、939人,人均耕地0.83畝,長期陷入貧困。

四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考察。

今天,記者欣喜地看到,十八洞村已經摘掉貧困帽子,走進了金色的秋天。

總書記來了

2013年11月3日,在十八洞村,習近平到苗族貧困村民施齊文家中看望,坐下來同一家人算收支賬,詢問有什麼困難、有什麼打算,察看了他家的谷倉、床鋪、灶房、豬圈,勉勵一家人增強信心,在黨和政府關心下用勤勞和智慧創造美好生活。

習近平在與老百姓座談時表示,加快民族地區發展,核心是加快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裡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要切實辦好農村義務教育,讓農村下一代掌握更多知識和技能。抓扶貧開發,既要整體聯動、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點、加強對特困村和特困戶的幫扶。脫貧致富貴在立志,隻要有志氣、有信心,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貧困地區基層干部長期風裡來雨裡去,對他們要給予更多關愛和支持。

9月7日,31歲的村民龍先蘭對記者講述自己的故事:“我是孤兒。奶奶去世后,我抱怨命運不公,破罐子破摔,不務正業,時不時醉倒在路邊。我到外地打工,工友問我看電視沒,說總書記去十八洞村考察了。我琢磨村裡是不是會有變化了,就回來看看。縣委扶貧工作隊龍秀林隊長跟我結了幫扶對子。我當時沒信心——文化呀資金呀老婆呀都沒有,連屋子都還漏風漏雨,怎麼脫貧呀?隊長說,別急,慢慢來。他介紹我學養蜂,又在村裡張羅舉行相親大會,結果就找到了她。”

“她”,吳滿金接上了腔:“我是外村的。先蘭上台表演才藝,沒說什麼話,一連做了幾十個俯臥撐。有力氣,人憨厚,我就跟了他。”

2014年年初,龍先蘭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從花垣鎮的一個養蜂基地引來優質蜜蜂種,試養了4箱原生態蜜蜂。隊長龍秀林帶他到周邊村寨及縣內外的一些養蜂基地取經。當年,他賣蜂蜜和蜂蠟,收入5000多元。2015年,龍先蘭貸款3萬元增修蜂箱、引進蜂種、擴建蜂場。日子由苦到甜,婚禮於今年1月舉行。龍隊長送上一副對聯:“孤兒不孤全村個個是親人,貧窮不貧苗寨處處見精神。”

“總書記牽挂著困難群眾,我們應該加油干!”龍先蘭如今是養蜂能手,還干起了村裡的義務消防員,能干的妻子被選為村婦女主任。龍先蘭在記者採訪本上留言:“感謝總書記,我脫單了,我脫貧了!”

扶貧先扶志

2014年春天,花垣縣委駐十八洞村工作隊遇到一件事。村裡機耕道施工現場,幾個村民攔住挖掘機不讓施工。

十八洞村田地少,2013年年底人均純收入僅1668元。村民脫貧致富願望強烈,但存在“等靠要”的依賴思想,為個人利益斤斤計較。扶貧工作隊和村干部從阻工事件中反思: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根、提振精氣神,把村民思想教育擺在首位。他們組織召開群眾代表大會,把黨的惠民政策講深講透,提出了“投入有限、民力無窮、自力更生、建設家園”的十八洞精神。探索村民思想道德星級化管理模式,每半年召開一次全體村民道德評比大會,以組為單位互相評分。評分內容包括遵紀守法、勤勞致富等6個方面,每戶按家庭成員計平均分,90分以上為五星級家庭,80分以上為四星級家庭……開設道德講堂,開展歌詠、舞蹈、小品、苗鼓等文化活動,樹立身邊榜樣,鼓勵大家走出貧困,建設文明村。

在第一次道德評比中,村民施六金家僅得60多分,門楣被挂上了兩星級家庭標牌。他深感羞愧,爭取進步,經常放棄家務主動投工投勞參與村道擴改等事務。在今年年初的評比中,他家門的標牌升級為五星。

外來民工肖磊在農網改造時觸電暈倒,楊進昌等多名村民冒險救人﹔90后青年龍興剛,在火車即將駛過的一剎那,從鐵軌上勇救同伴……在十八洞村,精神文明之花競相綻放!

可復制可推廣

在優質獼猴桃產業基地,果實累累挂滿枝頭。

脫貧路上,十八洞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不搞大拆大建。結合十八洞村實際,制定了《十八洞村2014─2016年精准扶貧規劃》,確立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設與原生態協調統一,建筑與民族特色完美結合的建設總原則,建設中國最美農村。腳踏實地,改善村民生活環境。拓寬村道4.8公裡,全村225戶房前屋后鋪上了青石板,家家通上自來水、戶戶用上放心電。建設了村級游客服務中心、觀景台、千米游步道。升級改造了村小學和衛生室,建立了村級電商服務站、村級金融服務站,無線網絡覆蓋了全村,村居面貌煥然一新。創新推行相親扶貧新模式,全村有10名大齡青年成功脫單。

十八洞村大變樣了,老百姓用生動的語言表述:“鳥兒回來了、魚兒回來了、虫兒回來了、打工的人兒回來了、人的心兒回來了。”2016年,全村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8313元,136戶533名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村庄先后榮獲“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鄉村旅游示范村”“全省脫貧攻堅示范村”等榮譽。

湖南省扶貧辦負責人評價:“十八洞村的經驗是:突出思想、產業、設施三大建設,突出精准識別扶貧對象、精准發展致富產業、精准改善安居環境、精准提供公共服務、精准創新扶貧機制五個精准,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養殖、特色種植、苗繡加工、特色鄉村游、勞務輸出五大支柱產業,致力建設中國最美麗農村。十八洞村的經驗,是精准扶貧重要思想在湖南的成功實踐,值得復制、推廣。”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