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遼寧共產黨員

永遠做讓黨和人民放心的合格教師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天來訪談錄

記者 李勝基

2017年09月28日16:5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物簡介:

李天來,中共黨員,沈陽農業大學教授、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是我國最早研究日光溫室蔬菜的設施園藝專家之一,為我國設施園藝學科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他和他的團隊研制出的日光溫室蔬菜生產技術體系,結束了千百年來我國北方地區冬季不加溫不能生產蔬菜的歷史,不僅豐富了北方冬春兩季的“菜籃子”,還促進了菜民增收,鼓起了菜農的“錢袋子”。

李天來主持完成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40余項,獲國家及省部級科技獎19項,發表學術論文500余篇,出版著作13部,先后獲得“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先進個人”“中華農業英才獎”“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國家科技計劃突出貢獻獎”“國家教學名師”“全國教書育人楷模”“遼寧省勞動模范”“遼寧省優秀共產黨員”“遼寧省領軍人才”等殊榮。

李天來曾先后兩次赴日本留學和合作研究,面對國外導師的挽留和母校的召喚,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回國后,他不知疲倦地工作在三尺講台上和蔬菜大棚裡……如今,李天來的研究成果被寒區大面積應用,在我國東北及華北、西北、黃淮海流域等18個省、市、自治區累計推廣1684萬畝,增效700多億元,加拿大、韓國、朝鮮、蒙古等國也先后引進李天來團隊的研究成果,節能成效顯著。

近日,李天來院士接受本刊記者專訪,以自己的成長和奮斗歷程闡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永遠做讓黨和人民放心的合格教師。

記者:您在30多年前留學日本,面對多種選擇,毅然回到家鄉報效祖國和人民。請您回憶一下抉擇時的情景和從事設施蔬菜研究的歷程。

李天來:20世紀80年代,我赴日本留學。當面臨國外導師的挽留和母校寫來“家信”讓我回國時,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攜妻兒回到母校。因為我是國家公派留學,所以沒有任何理由不知恩圖報。剛回來時,家人和朋友常問我:“你為什麼要回來?你現在是啥心情?”面對這種詢問,我總是回答:“國家出錢派我留學,我就應該回來報效祖國,我的心情挺好的!”我覺得知恩圖報、講誠信,關乎自己的人格。人,任何時候都不能忘本!

剛回國那會兒,我所在專業的教學實習基地缺乏資金,聘不起工人管理,我就和管理基地的老師一起鋤草、鬆土、換茬,天天一身泥土加臭汗。有人偷偷問我:“后悔沒?”我說:“不后悔。”我覺得既然決定回國了,就應該把面前的工作做好,做任何事情,既然干了就要干好,要肯於艱苦奮斗,學會心態平衡,絕不能因為一點挫折就放棄。

可以說,沒有黨的培養和教育,就不會有我的今天。回國后,我只是一名助教,五年后我被破格晉升為教授,之后遴選為博士生導師,並獲得了許多榮譽稱號。每每想起這些,我就情不自禁地覺得:“無論何時何地,都沒有任何理由不把黨和國家交給我的工作做好。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把‘做一名讓黨和人民放心的合格教師’作為畢生追求。”

記者:您一直把教書育人和科技富民作為己任,致力於研制鄉親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住的溫室設備和配套的蔬菜生產技術,年過花甲依然奔波在田間地頭。請介紹一下您的育人心得、理想目標和動力源泉。

李天來:教師是一種責任重大的職業,不僅承載著傳播知識的責任,更承載著培育祖國人才的責任。我一直覺得,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必須為學生們做出榜樣。否則就是一種“犯罪”,絕不是簡單的“誤人子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育關乎國家、民族的發展前途,隻有良好的育人環境,才能熏陶出優秀人才。因此,校園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與“育人”有關。高等學校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對於祖國的未來太重要了。在革命戰爭年代,為什麼“抗大”能為我們黨培養出大批優秀軍政骨干人才,從而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最關鍵的是“抗大”有良好的學風與正確的教育方針。

三尺講台責任之重,令我不敢有半點怠慢,我也在培養學生的同時不斷成長進步,達到了教學相長。在多年的工作實踐中,我為我的“設施園藝創新團隊”總結出一個核心理念,那就是——“厚德博愛、勤學篤行、團結奉獻、傳承開拓”。我用這個理念鞭策自己,要求團隊成員,教育和熏陶學生。

如果能通過自己的科技成果促進農民增收,我感到十分光榮。我是農民的兒子,深深地體會到農民勞作生活的艱辛,他們賺點錢不容易,還有很多農民在靠天吃飯。每當研究成果得到應用,看到鄉親們豐收后喜悅的表情,我都感到無比幸福和欣慰。許多老鄉家20多年前用我們的技術建的日光溫室現在還在使用,他們已經過上了小康生活。要說我不辭辛苦的動力源泉是什麼,那就是為了讓更多的鄉親過上更好的日子!

當研究取得成果后,經常有人“點撥”我:“抓成果產業化,有大收入。”我們永遠不會那麼干!道理很簡單——我們的工資是黨和國家給的,科研經費也是黨和國家給的,研究成果隻能回報黨和國家、回饋社會。我常跟團隊成員講:“作為科研工作者,絕不能有了一丁點兒成績就沾沾自喜,更不能見利忘義。要不斷探索、奮力前行,讓農業增產,讓農民增收過上好日子。這才是我們農業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才是大歡喜!”

記者:作為一名院士、高校黨員教師,您如何看待中國科技創新成果“井噴”之勢?該如何為遼寧新一輪全面振興發展貢獻力量?

李天來:如果說當選為院士是一種榮譽和成就的話,那也絕不是我個人的榮譽和成就,它是這個時代的榮譽和成就,是全國園藝和農業工程界的榮譽和成就,是沈陽農業大學幾代園藝人共同的榮譽和成就。如今,全社會進一步形成了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風尚,黨和國家越來越重視科技創新,加上良好的資源基礎和人才隊伍,所以,科技創新成果“井噴”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必然結果,也是廣大科技工作者兢兢業業、執著努力的必然結果。

30多年來,我絲毫不敢怠慢地堅持勤奮刻苦工作,就是為了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盡可能多地作貢獻。我覺得作為祖國骨干人才的高級知識分子,有責任為祖國作出更大貢獻,這樣才不愧我們所處的美好時代,不愧於黨和人民的培養教育,不愧於父輩們對我們的期望。作為土生土長的遼寧人,我要時刻牢記黨和人民培養教育之恩、家鄉父老養育之恩和師長朋友的關愛之恩,腳踏實地地去報恩,為遼寧振興實實在在地貢獻自己的力量。農業作為遼寧新一輪振興中的重要產業,在發展中起到基礎性和戰略性作用,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業現代化將對遼寧新一輪振興發展發揮重要作用。作為科研方向,積極推進蔬菜產業提質增效和蔬菜產業現代化也必將成為我的歷史使命和追求。

當然,我也深知,我們國家雖然是設施蔬菜生產大國,但還不是強國。設施蔬菜產業還存在設施簡陋、環境控制能力差、生產技術缺乏標准、作物生理障礙和侵染性病害防控能力不高、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低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既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少數人能夠解決之事。因此,我和我的團隊將與同行們一道團結奮斗,為我國設施蔬菜實現現代化而繼續努力。

遼寧《共產黨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沈王一、王金雪)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