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砥礪奮進的五年

浩渺行無極 揚帆但信風——長三角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紀實

2017年09月27日17:18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浩渺行無極 揚帆但信風——長三角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紀實

在中國地圖上,長江如同一條巨龍,從青藏高原蜿蜒6300多公裡直奔大海,長三角就處在這條巨龍入海處。在中國經濟版圖上,長三角又是當之無愧的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地區。

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優化長江經濟帶城市群布局,堅持大中小結合、東中西聯動,依托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這三大城市群帶動長江經濟帶發展。

上海自貿區、浙江自貿區、張江國家科學中心、合肥國家科學中心、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立足國家戰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長三角區域的改革開放風起雲涌、快馬爭先,正朝著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穩步邁進。

謀篇布局:站上新高度,實施新藍圖

上海自貿區保稅片區的綜合服務大廳,已不復見當初的人山人海。“因為實行網上預約,現在最長等待時間隻需10分鐘。”浦東市場監管局保稅區分局企業注冊科副科長王連鳳說。

在王連鳳看來,“變化”是自貿區運行近4年來令人感受最深的地方。在窗口服務領域,“基本上每個月都有新政推出”。一口受理、網上推送、並聯審批……源源不斷的體制機制創新,從自貿區走向長三角、長江經濟帶乃至全國范圍。

觀大勢,謀全局。以開放創新引領,長三角的世界級城市群建設落子如飛。特別是2016年6月國務院發布《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以來,長三角更是迎來了全面協同、融合發展的新階段。

——區域合作主題和平台不斷豐富。長三角已經形成了“三級運作”的區域合作機制:決策層是“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協調層是“長三角地區合作與發展聯席會議”,執行層是各種重點合作專題組。

目前,長三角共有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環保、信用、人社、金融、涉外服務、產業、城市和食品安全等12個合作專題,並根據合作任務進行動態調整和深化。

——都市圈建設突破行政區劃限制。根據規劃,長三角要發揮上海龍頭帶動的核心作用,推動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寧波都市圈的同城化發展。

現在,上海地鐵11號線已延伸至江蘇昆山的花橋站,成為國內第一條跨省地鐵。以交通一體化為依托,越來越多住在上海的人才願意前往昆山工作。

浙江今年3月宣布在嘉興設立全面接軌上海示范區。嘉興軍民合用機場被納入上海機場建設“一軸兩翼”規劃。與上海軌道交通網絡對接的方案,今年要完成編制。

——產業協同協作能力持續增強。以產業園區共建為載體,長三角區域的產業轉型升級穩步推進。浙江嘉興有15個省級以上開發區,與上海重點平台簽訂合作協議。大飛機項目落戶上海后,江蘇鎮江主動對接,為大飛機提供航空座椅、舷梯等配件。目前鎮江已成立航空航天產業園,成功引進近30個涉航項目,總投資超過100億元。

“上有國家鼓勵和支持,下有民意支撐和推動,長三角城市群建設持續加速。如果以前叫做普遍發展階段,現在已進入攻堅克難階段。”安徽省合作交流辦長三角合作處處長宋帆表示,諸如暢通省際“斷頭路”、醫保異地結算及公共服務一體化等難點問題,正在得到逐步解決。

同舟奮楫:打造新寬度,迎接新機遇

王俊峰、劉青鬆、劉靜……8名在美國打拼了十年的哈佛博士后,因為看到了共同的機遇,先后從美國波士頓回到安徽合肥的“科學島”,在嶄新的平台上挑戰前沿科研領域。

“科學島”的魅力,來自合肥正在建設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安徽省科技廳副廳長羅平表示,合肥已擁有同步輻射、全超導托卡馬克和穩態強磁場3個大科學裝置,未來將構建從源頭創新到技術開發、從成果轉化到創新創業的全鏈條創新體系。

合肥被納入長三角城市群,意味著長三角的范圍已經從傳統的“兩省一市”擴展到目前的“三省一市”。作為南京都市圈成員、合肥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安徽蕪湖,開始“品嘗”城市群融合發展的“盛宴”。近一年來,不斷有億元級的大項目落戶蕪湖,其中不乏博世、大陸集團、麥格納等世界五百強汽車零部件企業。

作為蘇北地區離上海最近的市,鹽城也是長三角“新成員”。今年上半年,江蘇科行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組團到上海,與60多家投資機構交流對接。科行董事長劉懷平感慨道,如果不是鹽城與上海兩地政府緊密互動,難以想象有如此高效的平台,可以幫助企業解決金融資源等方面的欠缺。

不僅鹽城的企業走出去尋找機會,“上海元素”也在鹽城“扎根”。上海銀行在鹽城設立了分行,行長胡友聯認為,鹽城分行的成立為都市圈的對接創造了有利條件。根據合作協議,未來三年上海銀行將向鹽城提供不低於300億元人民幣綜合融資。

“一年多來,長三角26個城市的互動越來越密切。”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認為,長三角城市群未來將在科技創新、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等發展定位上實現突破,在此過程中,每個城市都將會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破除藩籬:體制機制融合,激發“生態圈”效應

在嘉興市第二醫院,市民張鳳英剛看完精神內科上海專家門診。“上海的專家醫術水平高,看病更專業。以前到上海看專家,非常不方便。如今在家門口,就可以挂到上海專家號。”

張鳳英的“獲得感”,來自滬浙兩地在醫療、交通等一系列公共服務領域的接軌。目前,嘉興市與上海三家醫療機構建立了“點對點”醫保聯網結算合作關系,通過系統直聯方式讓參保市民在合作的上海醫院進行刷卡結算。此外,嘉興的市民卡和公交卡在上海地鐵、公交等公共交通領域也實現了一卡通。

嘉興是一個縮影。一年多來,長三角區域合作正加快從有形的硬件接軌,轉向無形的“軟件”和制度層面的融合。

上海社科院研究員郁鴻勝分析認為,轉變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由有限范圍向以市場為主體的區域一體化轉變,由自發活動向自覺規范的體制對接轉變,由政府單個部門向多個部門及社會協同推進轉變,由經濟合作向經濟社會文化等全面合作轉變。

體制融合,帶來的是愈來愈明顯的“生態圈”效應。

在科技部等部委指導下,近年來長三角三省一市共同推進大型科學儀器、科技文獻、專業技術服務、資源條件保障和技術轉移系統等五個科技資源共享平台建設。截至2016年底,滬蘇皖浙有近1500家單位、17000多台(套)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入網,有效減少區域內科研設備購置的重復投入。

在儀器共享的基礎上,長三角探索“創新券”在區域內的通用通兌機制。目前,上海與浙江的湖州長興、嘉興海寧、江蘇宿遷、無錫高新區等,已實現了“創新券”的通用通兌,降低了創新創業活動的成本。

體制機制融合也為長三角城市群改善生態環境提供了新支撐。三省一市共同開展大氣污染源清單調查,建立重污染天氣預警應急處置協作機制。統計顯示,今年1-8月,長三角區域PM2.5濃度為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5%﹔PM10濃度為7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9%。

在全球化時代,城市群越來越成為一國綜合競爭力的象征。“長三角城市群要立足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當好長江經濟帶的龍頭。”上海市市長應勇說。(新華社上海9月27日電 記者姜微、雷敏、張紫赟、何欣榮、張展鵬、屈凌燕)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