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砥礪奮進的五年

軍民融合,釋放強國強軍新動能

記者 陳國全

2017年09月26日15:07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軍民融合,釋放強國強軍新動能 - 解放軍報 - 中國軍網

  海軍某防空旅駐訓部隊發射某新型防空導彈。隨著科技創新領域軍民融合的進一步深入,列裝部隊的新裝備越來越多,戰斗力也隨之水漲船高。駱以漢攝

  9月初的一個周末,航母遼寧艦的機庫裡,擠滿了前來聽課的官兵。

  來自北京賽普健身學院的運動損傷康復老師馬文慧,結合鮮活的案例和詳實的數據,與大家分享剛剛學習掌握的國際先進的康復理療知識。

  聽完課,官兵們連聲說:“這樣的課,真是新穎、有益!”

  接連兩天時間,賽普健身學院的5名優秀體能老師,專門為航母官兵科學設計了一套體能訓練計劃並進行教練示范。

  “科學的體能訓練事關官兵的訓練、工作及生活質量,事關戰斗力的生成。”看到踴躍報名參加健身小組的艦員,遼寧艦政委李東友喜形於色。

  曾幾何時,青島幾十家企業單位組成“保障聯盟”,從醬油、雞蛋、食用油到大米,從水到電,從郵遞到公交,再到航母和艦船的裝備維修和技術保障……從硬件到軟件,從有形到無形,軍民融合的成果時刻改變著遼寧艦官兵的工作和生活。

  遼寧艦只是近年來軍民融合深入推進的一個小小縮影。透過遼寧艦這扇窗,我們看到軍民融合走過的路徑和未來發展的廣闊前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連續5年,在全國人大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上,習主席都談及“軍民融合”這一話題。5年來,隨著軍民融合國家戰略的布局和推進,國家戰略競爭力、社會生產力、軍隊戰斗力的耦合關聯越來越緊,國防經濟和社會經濟、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的融合度越來越深。

  軍地雙方必須統籌“市場”和“戰場”,兩條腿走路推進深度融合

  航母碼頭側畔,悄然崛起一座“海軍城”。

  4年多時間,青島古鎮口軍民融合示范區圍繞航母和艦船裝備保障,先后建設起四大保障中心:裝備技術維修保障中心,軍地人才培養中心,軍隊社會化保障中心,軍民科技產業發展中心。

  從一個紙上的概念,變成為百余家企業入駐的高科技企業園區。在古鎮口軍民融合示范區,軍民融合的大門被徹底打開。

  黃毅曾是海軍某工程指揮部政委,軍港碼頭的建設者。退休后,他被古鎮口軍民融合示范區聘為“顧問”,親歷了這一過程。

  軍民融合究竟該怎樣實現“深度融”?黃毅感觸最深:“軍民融合不是哪一家的事,是國家的事。實際工作中,如果不站在富國強軍的制高點上考慮問題,諸多利益上的‘坎’,是很難跨過去的。”

  結合多年工作經驗,黃毅說:“必須統籌‘市場’和‘戰場’,兩條腿走路推進深度融合,實現軍地雙方互利共贏。”

  地方要堅持“祖國利益至高無上”,軍隊要堅持“人民利益重於一切”——遇到軍地雙方有利益沖突時,黃毅經常用這句話來說服對方。

  當前,我國軍民融合發展正處於攻堅期,主體多元,利益交疊,關系復雜。有些單位和部門存在“利大大干、利小小干、無利不干”以及“融別人可以”“被別人融不行”等現象,交織著復雜的利益關系。

  國防大學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姜魯鳴說:軍民融合離不開國家主導,推動軍民融合最重要的是破解利益屏障,消除利益固化對軍民融合發展的阻礙和隔斷。

  一路調研,一路觀察,記者得出答案——不僅僅是青島,軍民融合的大文章正在全國各地相繼鋪開……

  改變軍品准入制度“玻璃門”,使“軍方要什麼、企業有什麼”有效銜接

  位於北京市豐台區CBD,北京軍懋國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衛平正和科研骨干埋頭科研攻關。

  兩年前,他們研發的某飛行訓練系統記錄了海軍航空兵學院姜濤和魯鵬飛烈士的 “舍命一轉”,為事后判定他們的英雄行為提供了關鍵依據。

  如今,該系統已進行3次技術升級換代,通過了軍方組織的技術鑒定、方案評審和技術定型。

  回首公司成立8年多來的經歷,楊衛平慶幸自己“搭上了軍民融合的時代快車”。他說:“創新必須瞄准部隊需求,努力做到‘軍方要什麼,企業有什麼’。”

  在民企參軍的隊伍中,黃海造船有限公司只是一名“新兵”。然而,在競標擂台上,他們PK掉了國字號企業,拿下了軍用艦船建造大訂單。

  2016年6月,他們承制的海軍某型軍用艦船正式開工建造,如今艦船按期完工,即將下水入列。

  那一年,軍地聯合交通運輸保障演練,他們制造的大型客滾船表現搶眼,成功運載兩棲登陸部隊橫穿渤海灣。演練結束時,部隊領導說:“以你們的造船實力,造軍艦也沒有問題!”

  參演官兵的稱贊點燃了他們“參軍”的夢想。此時海軍適度放寬准入條件,實現規范性開放,改變准入制度的“玻璃門”,搭建軍民融合公共服務平台。僅用時不到1年半,“黃海”完成了全部資格認証和軍用裝備承制審查手續。

  “這份意外之喜,是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必然產物。”海裝某軍代室總代表湯傳貴由衷地感慨道。“他們趕上了好時候——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支持民企參軍已成為上下共識。”

  好消息不斷傳來,軍品降低門檻、開放競爭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今年9月18日,第三屆軍民融合發展高技術裝備成果展覽暨論壇活動在北京開幕。來自全國354家企業的422項技術成果參展,大部分是我國近年來在信息技術領域軍民融合發展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關鍵技術。

  抓住建立長效機制的“牛鼻子”,解決好創新與創造的“最后一公裡”

  記者走訪海軍部隊看到,各科研院所與地方建立了多方位協作關系,一批軍民融合產業基地誕生孵化——

  海軍工程大學馬偉明院士創新團隊的高精尖武器裝備技術、海軍裝備研究院馬騁團隊與清華大學合作開發的艦船輔助動力技術等,地方出場地、出資金,軍方出技術、出設計,取得巨大的軍事和經濟效益。

  “軍民融合絕不能搞成一事一議、特事特辦。”一位部隊領導介紹說,“如果主要依靠點對點、事對事的聯系,當一件事情有需要了,大家便走到一起研究協商。這項任務完成了,便一拍兩散,再有任務再搭台,這肯定不行。因此,建立科技領域軍民融合工作的長效機制尤為重要。”

  “軍民融合不是零打碎敲,是成體系、全方位的融合。”如今,這已是軍地雙方的廣泛共識。

  今年,科技部與軍委科技委聯合發布《“十三五”科技軍民融合發展專項規劃》,作為首個科技領域軍民融合專項規劃,為“十三五”科技軍民融合發展繪就“路線圖”。

  專家表示,在這一路線圖的指引下,科技“民參軍”的渠道將更通暢,創新與創造“最后一公裡”的“腸梗阻”問題將得到有效解決。未來,將有更多軍民融合創新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訓練場和演兵場。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