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25日11:02 來源:光明日報
北京三聯韜奮書店24小時營業,成為城市的精神地標。資料圖片
全國各地的書展上,讀者挑選各自喜愛的圖書。朱燁洋攝
北京地鐵圖書館為愛書人提供了方便。資料圖片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全民閱讀這五年】
文藝對年輕人吸引力最大,影響也最大。我年輕時讀了不少文學作品,涉獵了當時能找到的各種書籍,不僅其中許多精彩章節、雋永文字至今記憶猶新,而且從中悟出了不少生活真諦。
我國自古流傳著一句話,“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耕,基於生存﹔讀,關乎精神。無論居廟堂之高,抑或處江湖之遠,“閑來即讀書”,不可或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閱讀,2012年“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全民閱讀連續四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一系列扶持文化發展、推進文化設施建設的政策陸續出台。倡導和推廣全民閱讀,成為重要的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時至今日,閱讀重歸嚴肅性、庄嚴性,“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再次成為社會共識,書店回暖,好書頻出,讀書活動豐富多彩,全民閱讀氛圍日益濃厚,書香社會漸漸形成。
好書頻出 留下精神履痕
在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白色城堡》中有一段話:“人生猶如單趟車旅,一旦結束,你就不能重來一次了。”這讓韜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寧感慨良多,閱讀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它可以使得我們對生命有很多次的體驗和領悟。
閱讀的美好離不開好書,曾幾何時,在市場大潮的沖擊下,書店充斥了養生學、成功學等快消讀物。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出版工作,嚴格把控出版內容和質量,拒絕“一陣風”式的宣傳活動,提出講求實際效果,講求長遠影響。
五年來,出版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出版導向,不斷強化內容建設,推進內容創新,策劃出版了一大批質量上乘、有較大社會影響力的主題出版物。其中,既有鴻篇巨制《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也有《歷史的軌跡: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理論熱點面對面》《馬克思靠譜》等通俗理論著作,還有《毛澤東年譜》《鄧小平傳》《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習近平用典》《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抗日戰爭》《重讀先烈詩章》等兼具理論性、學術性和可讀性的主題著作。
我國的經濟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一批研究“中國模式”、探索中國道路的圖書備受關注,其中亦涌現出許多頗具影響力的作品,《中國震撼》《論中國》《中國夢與中國道路》等當屬此類。
我國知識分子一直走在生產優秀文化的前端,他們的作品體現著主流價值、家國情懷,他們關注時代和人民的命運,他們也一直探索著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歷史學家蔡美彪的《中華史綱》,由博返約、厚積薄發,用30萬字濃縮了中華五千年歷史文化,體現著學者深厚的人文關懷﹔作家王蒙的《中國天機》,從身邊尋常事說起,縱論六十余年文化風情﹔孫機的《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為讀者呈現出一部小型歷史百科全書﹔錢理群、陳子善、吳福輝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編年史——以文學廣告為中心》,打破了舊的文學史書寫模式,獨辟蹊徑,以廣告為線索,描繪文壇的事件,極具獨創性。
如今,我國年出版圖書量已居世界第一。“有多麼大的出版,才有多麼好的讀者。”聶震寧曾如此感嘆。大量優質圖書的出版更是讓讀者欣喜:“唯有好書才能留下精神的履痕。”
書店回暖 提升城市氣質
在讀書人的記憶中,書店“光合作用”應該佔有一席之地。這家民營書店是我國實體書店創新文化模式的早期先鋒,曾經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在全國有30家連鎖門店。2012年末,最后一家“光合作用”關門,實體書店業“最冷的冬天”悄然而至。
書店是書籍的承載者,是讀書人的精神寄托。實體書店的接連倒閉,引發有關部門關注。2013年3月,全民閱讀立法工作正式啟動,列入國務院法制辦立法規劃項目。這一舉措對實體書店的發展無異於釋放了“春天的信號”,全國各地紛紛出台系列政策,扶持實體書店。
2013年5月,一家名為“第二書房”的社區圖書館悄然開業。書店的主要服務對象是社區的孩子,書籍以童書為主。店主李岩來自農村,人生境遇因讀書而改變,因此開書店,希望讓閱讀影響更多人,他夢想著能“開千千萬萬的連鎖社區圖書館,陪伴孩子們,在書香中健康成長”。這個夢想隨著大力扶持實體書店的政策而逐漸實現,2014年北京市西城區實施減免實體書店房租的政策,李岩的第二家“第二書房”開進了金中都公園。至今,這個品牌已經在全國各地開設30余家分店。
在政策的扶持下,書店苦練“內功”,轉型文化綜合體、打造文化空間、創新文化產品,於是出現了北京的字裡行間書店、上海的鐘書閣、南京的先鋒書店、哈爾濱的果戈裡書店、廣州的方所、福建的大夢書屋……一個個令人耳目一新的書店,在全國各地生根發芽,成為一個個城市的精神地標。
2016年6月,由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11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發布,為我國實體書店的持續發展打了一劑“強心針”。隨即,連鎖品牌西西弗書店連續在北京開設多家分店、鐘書閣也進駐蘇州,越來越多個性化的優質書店來到人們身邊。
今天,說起城市書店我們如數家珍,一個個城市書香地圖成為旅行者“打卡”的必經之地,在書店消磨時光也已成為尋常事——文化生活真正融入了每個人的日常生活。
活動豐富 打造閱讀盛宴
北京市延慶區農民連艷忠的家與眾不同。三間平房裡,桌下、床邊、櫃子裡,滿滿當當放著各種圖書。一個農民為何要藏書?連艷忠笑著說,盡管沒有因為讀書改變命運,但讀書是自己一生的愛好。多年來,很多人僅僅著眼於“為何讀書”,而連艷忠卻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何為讀書”。
越來越多的優秀讀書代表涌現在北京閱讀季的活動中,起到引領示范作用。隨著國家對全民閱讀的重視,北京閱讀季的品牌也日漸豐富。2017年,北京閱讀季共吸引千余萬讀者參與到各項閱讀活動中。
全民閱讀活動在全國范圍內廣泛開展。“書香中國”“三湘讀書月”“書香荊楚”等書香品牌進一步培育和鞏固,“上海書展”“南國書香節”“深圳讀書月”等凸顯地方特色。據統計,僅2016年世界讀書日期間,全國就有200多個地市和1000多個區縣開展了群眾性閱讀活動。
全民閱讀活動進入了加速發展期。特別是2017年,《公共文化保障法》正式實施,《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公開征求意見,全民閱讀的政策環境日漸改善。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吳尚之表示,出版部門要突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一主題,突出迎接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這條主線,以重大活動、重點工程、重要項目為抓手,在“大力推動”上下功夫、見實效,努力構建全民閱讀推廣服務體系。
(記者 李苑)
相關專題 |
· 砥礪奮進的五年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